SOS!別讓你的孩子被人工智慧淘汰!

昨天晚上,考拉優教的合作機構妙小程,邀請了我們的運營聯合創始人 Lilya 做客微課堂,站在家長與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為大家講述了《人工智慧時代的兒童教育》這一議題,獲得了非常好的反響。今天,小考拉特意 Mark 了她的講稿,與關注公眾號的大家一起,來嘮嘮人工智慧這個話題吧:)

說到人工智慧,去年絕對是一個很高頻的詞,無論是在科技行業、還是在教育行業都很火爆,人工智慧在 2017 年被選為

“ 2017 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

什麼是人工智慧?

我們可能要簡單瞭解一下人工智慧的含義——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 AI。

它是研究 、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充套件人的智慧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慧是研究人類智慧活動的規律,構造具有一定智慧的人工系統,研究如何讓計算機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勝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應用計算機的軟硬體來模擬人類某些智慧行為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

但是作為教育從業者,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

在人工智慧興起的時代裡,重複性、低價值的工作和崗位註定會被人工智慧機器替代。

目前人工智慧已經逐漸代替了很多重複性的低端勞動力崗位,去年蘋果的製造合作商富士康就宣佈,會逐漸用智慧工廠代替目前的流水線工人,能代替的工人總數大概在 20 萬人。如果大家覺得富士康工廠和我們關係還沒有那麼大的話,去年華為的大規模裁員、中興員工的跳樓事件,離我們夠近吧!

SOS!別讓你的孩子被人工智慧淘汰!

還有一個故事更讓我們吃驚,尤其是我,曾經作為一個平面媒體的從業者。 2018年1月,《今日頭條》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李磊在澎湃新聞的採訪上提到,今日頭條去年開始用寫作機器人寫稿,寫作機器人從 2016 年 8 月上線到 2017 年 12 月,寫作機器人一共寫了兩萬多篇文章,平均閱讀率是 16%,而記者寫的文章閱讀率也在 16% 左右。但寫作機器人在速度和篇幅長短靈活度方面優勢更明顯。

看到這些案例,我們一方面為人類未來 AI 時代的發展感到興奮,但也會像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篇裡寫的那樣感慨: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是明智的時代,也是愚昧的時代

這是希望的春日,這也是失望的冬日

你看,無論時代過去了多少年,改變的本質沒有變。

作為父母,我們瞭解的越多,心裡的疑惑也就越大,我們怎麼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尤其是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孩子到底該學什麼?才不至於被“機器”搶了工作?

人工智慧時代,我們的孩子該學什麼?

我們很難準確列舉,AI 時代到底該學什麼才不會機器取代,但我們大致能總結一個基本的思路:重複性的、程式化的、僅靠記憶與練習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幾乎一定是會被機器來替代的。但我們需要清楚一點:

被 AI 替代的不是職業,而是“可被替代”的技能。

哪些技能是目前或者短期內AI暫時替代不了的呢?李開復在去年的新書《人工智慧來了》一書裡總結到:

那些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例如,人對於複雜系統的綜合分析、決策能力,對於藝術和文化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效能力,由生活經驗及文化薰陶產生的直覺、常識、基於人自身的情感(愛 、恨、熱情、冷漠)與他人互動的能力……

這些是人工智慧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學習的技能。而這些創造力、審美能力、情感交流能力、決斷力、系統分析能力等這些大多數都是因人而異,是需要“訂製化”教育或培養,不可能從傳統的“批次”教育中獲取。尤其在藝術創造領域,人工智慧目前還是沒辦法發現美、製造美,它只是協作人類工作的工具。

SOS!別讓你的孩子被人工智慧淘汰!

講到這裡可能還是比較抽象,大家可能還是不一定能明白,那

具體學什麼才不容易過時,不容易被替代呢?

我們拿語言學為例:如果純粹只是淺層次的語言學習,從事翻譯、語言教學等工作,那極有可能會被機器翻譯替代,但如果一個語言翻譯專業的學生除了基本的語言學知識,也在學習足夠深度的文學藝術知識,那顯然以後可以從事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而文學作品的翻譯,因為涉及到 大量的人類的情感、審美、創造力、歷史文化積澱 等,機器翻譯就不一定能做到完美。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今日頭條》寫作機器人的例子:寫作機器人雖然能寫稿,但都聚焦在體育賽事、房產新聞以及國際熱點新聞的報道,都是程式化、標準化的稿件,只要把圖片、比分、比賽直播等等匹配起來就行。但深度的內容很難形成,而且寫作也不能針對不同的讀者做到個性化。我們也很難想象寫作機器人能寫出像剛才我們讀到的狄更斯的《雙城記》一樣的名著。

退一萬步講,人工智慧再神秘,那也是一門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語言識別、影象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甚至還有心理學、哲學、語言學、思維科學等,人工智慧涉及到的每一個學科、系統、原理、思路甚至程式設計的本質,都是未來大有前景的方向。而這些領域的特點都是深度學習,如果我們的孩子能進入到這些領域的選擇,我相信未來發展的方向肯定會很寬廣。

SOS!別讓你的孩子被人工智慧淘汰!

人工智慧時代,我們該如何學?

聊完學什麼,我們還要關心另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學?

有時候,學習方法甚至比學什麼內容更重要。

尤其是在人與機器的相互協作、各自發揮特長的時代裡,填鴨式、機械式的學習只能把人教成機器,讓孩子喪失人類獨有的價值。

當然話說回來,現在孩子們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已經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尤其在國內一線城市,線上學習、實踐學習、探索學習都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詞了。說到學習方法,肯定繞不開學校這個最重要的教育實施的載體。目前學校教育也在逐漸轉型,為了應對未來人才的需要,從我們的中考改革、高考改革已經能看出端倪。

李開復在《人工智慧來了》這本書裡講到了美國密涅瓦大學的案例,密涅瓦大學是由一群包括哈佛大學前校長在內的一群著名美國教育家一起在 2013 年創辦的四年制本科大學,第一年招生時,錄取率甚至比哈佛還低,是美國目前錄取標準最嚴的本科院校。密涅瓦大學的創始人相信,傳統的四年制大學已經無法適應未來的需要,線上課程、討論小組、實習實踐、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將成為今後教育的主流模式。基於這個思路,密涅瓦大學使用的是一套

“沉浸式全球化體驗”

的教學方式。

大一第一年的學業主題是

“基礎”

,這些基礎不是現在各大高校大一新生所學的計算機導論、經濟學導論、物理學導論、哲學導論等課程,而是將知識課程與四種重要的方法論有機結合,變成形式分析、實證分析、多模式交流、複雜系統四大課程板塊。形式分析主要用於訓練學生精密、合理思考的能力,實證分析中在培養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多模式交流則關注使用不同方法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複雜系統重點在於複雜環境中的有效協作能力。

從大二開始,密涅瓦大學的學生們進入專業課程學習,這一年的主題是

“方向”

。學生可以跟導師一起,從藝術與人文、計算科學、商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共 5 個方向中確定自己的專業,也可以選擇攻讀兩個專業 。

大三的主題是

“專注”

,要求學生深入到各自專業方向的領域內部,培養精深的專業技能。

大四的主題是

“綜合”

,重點在於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從上面密涅瓦大學的課程設定上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正是以深度學習為主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溝通力、審美力、分析複雜環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這些方向去著手去培養學生。密涅瓦大學的這種大膽實踐,是不是未來最好的教育形式,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檢驗才能下定論,但密涅瓦大學給“未來如何學習”提供了一種建設性的答案。

目前,在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也有類似的教育模式的探索,有興趣的家長可以去搜索相關的新聞。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教育改革都勢在必行,學校也在立志創造一種新型的教育氛圍,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主。

在《人工智慧來了》書裡,李開復總結了幾個 AI 時代最核心、最有效的幾個學習方法——

1。 主動接受挑戰

2。 從實踐中學習

3。 關注啟發式教育,培養創造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 互動式的線上學習越來越重要:利用線上學習的優勢,教育資源才能充分共享,像妙小程、考拉優教這種線上教育平臺越來越成為家長們樂意選擇的方式。

5。 主動向機器學習

6。 學習人與人協作,也學習人與機器的協作:對應上述案例裡溝通能力、協作能力。

7。 學習要追隨興趣:興趣就是那些比較有深度的東西,所以鼓勵孩子追隨興趣,根據興趣選擇自己的專業,只有興趣和熱愛,才能引導一個人創造出機器不能替代的價值。

除了上面幾點,我還有幾個小小的學習方法和各位父母分享。

8。 注重孩子的思辨能力:我們前面一直強調創新能力,但創新的前提是會思辨,會質疑。創新意味著我們要挑戰現狀,要追問現狀,才可能創新。所以未來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具有創造性思辨能力的人才,並且把每個人的興趣、天賦和專業儘量配置一致。無論孩子以後選擇什麼行業,都可以把自己的潛力最大化地發揮出來。

9。個性化、定製化教育方案

我們會發現,上述的學習方法,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非常個性化、甚至是定製化的教育。像我們考拉優教這個兒童素質教育平臺,我們會根據孩子的年齡、興趣標籤、能力評測,藉助大資料,就能篩選出最適合孩子個性化發展的課程及教育方案。

10。終身學習的能力:未來知識的更新迭代會非常迅速,哪怕是現在,我們被時代裹挾著飛速往前,稍不留意,就會發現我們out了。被時代拋棄的危機感時刻都在周圍環繞,更別說將來了,所以讓孩子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非常重要。

人工智慧時代的兒童教育,父母要關注什麼

談到家庭教育,我們要清楚地知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區別,學校教育大部分是按照國家、社會的需要進行自上而下的安排,宗旨是標準化、統一化、去個性化,孩子的個人興趣、能力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會被學校教育忽視。學校教育追求的是工具化,目的是“生產”出各種有用的零部件,確保“社會”這部大機器能正常運轉。

在如何保證孩子的“興趣化教育”這部分,在學校模式改革前,更多的是需要家庭教育來完成。

SOS!別讓你的孩子被人工智慧淘汰!

父母是否足夠關注孩子的個性化發展?孩子的長板在哪裡?是否提供足夠多的機會去充分發揮孩子的長板。我們以前提倡的是“取長補短”,所以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讓孩子補短板,但現在是否我們了可以嘗試改變一下思路,讓孩子儘量“揚長避短”?如何將長板發揮到極致?

因為孩子的長板(興趣、天賦)才是他最有價值的地方,未來只有將學到的知識用在孩子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第二部分特別強調興趣的作用。

除了關注孩子學什麼、怎麼學,可能作為父母,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明白教育是人的臺階,而不僅僅只是知識的灌輸。

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不是讓他最終僅僅只是成為一個科學家、工程師、醫生、律師等等,除了這些職業標籤,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成為他自己。

如何重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土壤,父母所營造的家庭氛圍就像植物需要空氣、水、陽光一樣,都是孩子健康成才必不可少的因素。受整個教育環境的影響,大部分父母現在在教育上,是很焦慮的,這種焦慮直接或間接也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我們對孩子的控制慾、危機感到底對孩子的成長有沒有益處?是需要父母時刻警醒的。

SOS!別讓你的孩子被人工智慧淘汰!

那麼,

我們的家庭教育應該重視什麼呢?

1. 尊重孩子自然發展規律—— 什麼年齡段做什麼樣的事

拔苗助長的危害我們都知道,但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在你糾結孩子在託班是否有必要學奧數之前,可以去簡單瞭解下孩子的發展特點,孩子幾歲才會對運算、數理有基本的概念和認知?這個不是我們憑空臆測的,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有科學規律的。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基本上是 6 歲上小學,為什麼不是 4 歲?8 歲?

因為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是有規律的,就像一顆種子,春天種下,夏天開花,秋天結果一樣,每個孩子雖然有個體差異性,但普遍規律仍舊是不變的。

2. 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 擁有一個內心充盈、心靈豐富的孩子

通識教育是以孩子的全面發展、而非工具性訓練為目的的教育。在未來,希望父母更注重孩子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讓孩子有一個更完整的知識體系,更高的人文藝術科學素養,以應對未來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

3. 親子關係的重要性——奠定孩子一生的心理基調

再好的學科、知識、能力都是孩子成長的分支,而良好的親子關係、心理素質、品行和人格才是決定孩子未來能走多遠的決定因素。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塑造者,是我們父母。一個人獲取幸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童年時候家庭環境、親子關係的影響。父母如何給自己賦能,給孩子更長效的成長動力,是我們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4. 視野、格局決定孩子未來的方向

我們上面講了那麼多創造力、審美力、思辨力,這些深度技能的提高和知識的積累固然重要,但在AI時代高速發展、終身學習已成定勢的時代,隨時隨地我們都有機會學習和積累,而孩子從小培養出來的格局、視野,才是影響他一生髮展最大的因素,希望在啟蒙階段,我們每個父母都能給孩子開啟一扇開啟世界的窗,而窗外是一個更開闊、高遠的世界。

SOS!別讓你的孩子被人工智慧淘汰!

說了這麼多,當然要安利考拉優教APP上最火爆也是最壕的程式設計課——

《E1遊戲程式設計入門:愛的禮物系列》

,它包含了進階式的課程內容,無需程式設計基礎,同時還做到了視覺化圖形程式設計,使孩子邊玩邊學程式設計。

和小考拉一起,開啟程式設計的新玩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