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SAP真的是忽悠嗎?

導讀

最近,一個以前專案上的同事,給我吐槽說他們當前的專案,因為甲方執行層領導對SAP專案實施的輕視,導致他們的專案工作很難推動,天天都心累。在有些專案中,因為客戶方內部對SAP專案實施的分歧和誤解,給專案工作開展帶來較大阻力的情況確實存在。

隨著這幾年大多數企業基本實現了ERP的覆蓋,這種情況不算常見。不過,在幾年前,這類情況卻不同程度地存在於各種SAP專案中。而且這種對SAP的誤解和質疑,往往出現在企業使用了SAP系統之後。

我就曾見過某企業花了一年的時間,上千萬的成本,給自己的企業上線了SAP系統,上線後,又捨不得花錢在運維上,實施團隊撤走之後,第一個財務月結就過不去。最後的結局是重新啟用舊的財務系統,放棄了整個財務模組,只是用了SAP的出入庫功能,順便見人就吐槽SAP沒法用,不符合國內市場。

一些企業的領導認為:資訊化專案就是找一些開發人員,按照自己的想法,開發出來便於自己使用的資訊化工具。

這些企業在實施SAP專案時,客戶發現SAP專案實施並不是以開發為核心的,SAP業務顧問的主要工作也不是按他們的要求寫程式碼、改功能,就可能出現了一些抱怨和質疑。我也曾在一些專案中遇到過,有些企業的執行層管理者多次質疑:SAP業務顧問竟然不是寫程式碼的?資訊化不就是開發軟體讓電腦工作,讓人歇著麼?SAP系統這麼難用,你們為什麼不給開發?

這些企業在實施SAP專案後,得出最終的結論:SAP專案就是騙錢的!(不是誇張,確實在專案中聽到過來自客戶這樣的聲音)

這篇內容,我們簡單聊聊SAP專案實施前後,客戶間會出現的幾種常見質疑及原因。

正文

SAP為什麼總叫最佳業務實踐,這不就是忽悠嗎?

上SAP真的是忽悠嗎?

在一些從未使用過SAP系統的企業做SAP實施時,一般都會由SAP專案組先給使用者去宣貫SAP到底是什麼,講一些功能模組的相關知識,之後再正式開展SAP專案實施工作。

SAP顧問內部一般稱這一步為給客戶“洗腦”,如果後續專案實施中出現理解和理念上的阻力,那就是洗腦不徹底。

其實,這種說法更多是戲稱。

事實上,給客戶宣貫SAP相關知識,本質上是讓客戶首先對SAP建立一個正確的理念框架,讓客戶更廣泛地瞭解到SAP系統實施,是不同於他們曾接觸過的一些簡單的資訊化工具使用。

SAP系統的實施,意味著企業將建立更整合、更精細的管理模式。

SAP專案實施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深入調研企業當前業務,將企業當前的管理模式,結合SAP的標準業務流程,最終落地成在SAP理念下的管理流程。

我們舉個簡單例子,在SAP系統的管理模式下,企業所用的每個物料,都必須是廣泛意義上有統一規則的,物料編號的管理是重中之重。

但在很多未使用SAP系統的企業中,常出現的一種情況就是:各部門對物料的稱呼不統一。這種模式下,大家可能對一些重要的生產物料有共識,出錯機率較小,但是對於其他生產相關性較弱的物料,就會因為乏統一的管理導致很多管理上的漏洞。

我曾在專案中發現,技術部門相關人員會稱呼一些齒輪、軸承等物料的規格型號稱為“幾個的”,而這種稱呼對於採購人員有時候就很難理解,從而造成誤會,導致採購的東西不能用,部門之間相互很多埋怨。

上述這種情況的發生,在相對粗放的管理模式下影響不算很大,大不了重新再採購,畢竟生產不是那麼及時。

我還見過有的企業其銷售部門、成品倉庫和財務部門對產成品各有一套自己的物料編號。有時候,到了月底出庫量、銷售量和財務賬,大家都對不上。

很明顯統一的料號管理,非常有效地避免了這種問題。

再比如,SAP自動科目記賬的功能,會保證出入庫的動作,直接帶來財務賬的變動,完全是在系統整合性的基礎上進行的。

換句話說,實際業務的發生直接觸發相應的財務記賬。這樣就有效地避免了企業原有需要各部門先記自己的賬,再找財務記賬所帶來的出錯的可能。

這種舉例還有很多,這也就是說SAP系統的實施,必然是業務大於軟體的。

所以,SAP叫業務實踐,真不是忽悠,至於是不是最佳,還得看廣告法的要求了。

SAP顧問,為什麼不寫程式碼?那是幹啥的?

有時候在專案中,客戶會質疑到:我們以前做專案,都是我們找程式設計師給我們開發系統功能,你們SAP顧問不寫程式碼,那你們是幹啥的?

首先,得明確一個概念,SAP顧問並不是不寫程式碼,SAP專案組中是有專門的開發顧問的。只是經常與使用者接觸的都是業務顧問。一般來說,SAP業務顧問是不做直接開發的。

在SAP專案中,開發顧問的職責很很好理解,我們就聊聊業務顧問的具體職責。

SAP業務顧問必須具備SAP功能模組知識和一定業務經驗的,能夠結合使用者的當前業務流程和需求,與相關關鍵使用者一起梳理流程、確定方案,最終保證SAP系統在企業的正常使用。

除了SAP專案的自身特點外,我們可以結合其他軟體實施的模式來聊聊業務顧問的作用。

我們國內企業資訊化起步相對較晚,很多“to Business”方向的軟體專案實施,一直保持著較為簡單的“企業使用者+開發人員”的模式。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企業,一直認為企業資訊化的工作重點就是程式碼開發的原因。

相對於這種模式,SAP的實施模式我們先概括地理解為:“企業使用者+業務顧問+開發人員”。

很明顯,這種實施模式是優於“企業使用者+開發人員”的模式的。

有的人會說業務顧問是企業使用者和開發人員的橋樑。其實,橋樑作用只是業務顧問的工作內容之一。

上SAP真的是忽悠嗎?

對於業務顧問來說,特別是SAP顧問,是需要利用自己對SAP標準流程知識的理解,結合行業經驗,以及自己體系化流程化的思維方式,和使用者進行討論梳理,確保SAP上線之後業務流程的合理化。

為了更多人能理解這兩種模式之間的差別,我們舉個簡單例子來說:

假定某企業有個需求,因研發工藝等相關變動,企業想做一些新舊物料號的替換,希望新舊物料號之間建立一個關係。

如果這個需求提給開發人員,開發人員的常見回覆是:這個簡單,做個對應關係有什麼難的,很容易。

如果這個需求提給業務顧問,那業務顧問要提出的問題就多了:新舊物料號替換沒問題,如果一旦替換,舊物料號的未清庫存怎麼辦?未清的採購訂單怎麼辦?未清的領料單怎麼辦?新舊物料號替換的時間點怎麼確定?如何和採購、物流、倉庫、生產、財務及銷售等相關部門溝通,從而保證流程上的合理?等等。

這就是業務顧問的思維方式,作為業務顧問,我們必須儘可能地思考到業務流程上的滴水不漏,這也就是業務顧問不易討好客戶的原因了。

如果從使用者的體驗上來說:找開發人員,人家就說能做,到你們業務顧問這兒,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們是不是不想做?

這時候,業務顧問只能滿腦袋問號:我啥時候說不想做了?

所以,如果採用簡單的“開發人員+企業使用者”模式,使用者的需求可能是“我要一個煙囪”,但開發人員直接給你整一口井,看著都是圓柱體外加一個開口,不過一個往天上走,一個往地下走,最後自然就不能用了。

上SAP真的是忽悠嗎?

SAP業務顧問是不寫程式碼的,但至少有一項重要責任:我們會盡全力保證你的煙囪朝天上走。

為什麼上了SAP後,SAP功能還不如我的Excel手工帳好用,而且我的工作量也越來越大了?

上SAP真的是忽悠嗎?

這裡我們得明確一點:SAP是一種企業管理系統,不是自動化工具。

SAP作為ERP軟體,其本質是服務於企業管理的。

換句話說:SAP的核心價值和目的,並不是為了把使用者從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而是如何給企業建立有效的精細化管理體系,從而實現企業數字轉型的第一步。

我見過很多資訊化很成熟的企業,他們的有些系統是從90年代就開始有了,一直用到現在。他們的系統還是那種DOS系統下黑屏白字的操作介面,介面上只有程式碼,沒有解釋。比如介面某欄位顯示1代表新建的訂單,2就是正在處理的訂單,0代表關閉的訂單等。

我曾問那些業務人員,你們會覺得不好用麼?業務人員的回答是:“用了這麼久了,都能記住,我們上崗後的培訓就是得記住這些程式碼。”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對於“to Business”的軟體來說,其易用性是重要,但肯定不是主要。“to B”軟體的業務重點是管理,技術重點是穩定,在這兩個屬性的基礎上,如果企業願意,可以花錢解決易用性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上了SAP之後,工作量越來越大了?

這不是SAP軟體所帶來的工作量,而是企業整合化及精細化管理所在帶來的工作量。

我們舉個常見的例子:以前技術員需要到倉庫領用一些備件,直接按照倉庫的領料單,簡單填寫“5個大小的軸承領3個,A型號的齒輪要6個等等”,然後找部門領導簽字,就去備件倉庫去領用了。

可問題是領用完了之後,你寫內容精確麼?倉庫人員能清楚地理解你寫的型號麼?

比如,從A型號齒輪,可能分為A1、A2、A3規格,對於領用備件的技術人員來說,A型號就預設為A1型號,這是共識。可這種共識,新來的庫管員卻不知道,庫管員很有可能實際給出庫A1規格齒輪,卻在自己的庫存臺賬上扣減了A2規格的庫存,這就是粗放管理帶來的問題。

對於備件領用的人來說,看起來是方便,可是管理風險卻很高。

上了SAP後,你想領用備件,你必須在系統做領料單,要做領料單你就得有物料號。首先,你得有能力在系統中找到你所需要的物料號,如果運氣不好,這是個新物料,沒有合適的料號可選,你還得走物料號的申請流程等。

等物料號確定了,在這個領料單必須維護明確的物料編號、領用數量、領用時間等等,經過你們領導審批,最後到庫管員那裡,庫管員會直接基於你係統的領料單進行出庫。

這樣就透過日常的精細化管理,大大減少了錯誤風險,即使有錯誤,系統也可以查詢相關出庫憑證。

管理水平確實提升了,流程也嚴謹了,但對於備件領用的技術員來說,工作量卻加大了,工作技能的要求也提升了。

類似這樣舉例,一個SAP顧問,可以從不同業務層面上,不同流程上,舉出成千上萬的例子。

所以,很多使用者抱怨SAP上了之後,工作量越來越大了,本質不是SAP的問題,而是管理方式變了。

企業管理者:上了SAP,我怎麼錢越花越多了?

上SAP真的是忽悠嗎?

有一些企業管理者認為上了SAP,我的企業有了資訊化,我的人員成本應該減少了,可為什麼錢卻越花錢越多了?

這也是一種不正確的觀念:上SAP,就能減少人員成本。

事實上,上了SAP後,企業管理的方式由原來的粗放式變成精細化、整合化的管理方式,要保證這種管理模式的順利運轉,企業的人員投入自然也就比以前多了。

比如我們在前面舉的例子,在沒有SAP以前,企業幾乎不會花成本在物料號的管理上,但是上了SAP就必須有類似物料編號管理員的崗位,或者有其他崗位的人兼職。

有些企業會執行MRP,那麼就更需要有人保證精確的需求,有類似MRP controller的角色,有人去調整核對MRP結果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新增成本進行支援的。

那麼,上了SAP反而成本高了?還不如不上?

當然不是,SAP的實施,或者說廣義上的ERP實施是企業資訊化的第一步,接下來才有可能支撐企業的自動化、數字化乃至智慧化的轉型。

隨著企業對SAP系統的使用,其業務流程越來越嚴謹,業務資料越來越精確,業務相關演算法越來越穩定,才有可能配合資訊化和自動化上的持續投資,慢慢走向數字化和智慧化,從而減少人員成本,提升企業效率,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簡言之,對於實業來說,特別是製造業,資訊化上的投資,肯定不是今天投資了,明天就有回報。

企業資訊化的建設,是透過不斷地投資,不斷地革新和提升自己的企業管理水平,或者說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內功,從而保證自己在未來競爭中贏得先機,讓自己在未來的決賽圈有一張入場券。

總的來說,企業資訊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清華不是一天的努力學習就能考上的,只能透過不斷投資,不斷地寒窗苦讀,才可能收貨最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