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論指定誰做接班人,悲摧的結果是:他的意志必遭篡改

合謀政變2

……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扶蘇發書,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謂蒙恬曰:“父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

秦始皇不論指定誰做接班人,悲摧的結果是:他的意志必遭篡改

作為內臣的趙高和作為外臣的李斯聯手,貌似就算是該蓋的章都章了,該籤的字都簽了,基本上走完了頒佈始皇帝遺詔的程式,程式雖然沒大問題,但是遺詔的內容符不符合秦始皇

一慣的

意志,這是個大問題,也是後世爭論有焦點。

前任皇帝意志是下一任皇帝合法性的基礎,甚至是全部,問題是不少皇帝臨終之前突然兒女情長優柔寡斷起來,立長還是立賢,選最能幹的還是選最親愛的,他這一猶豫不要緊,朝中難免因為擁左擁右成為兩派甚至N派,事關生死,勢同水火,一直殺到要血流漂杵。如果皇帝心目中已有人選,且朝中也大都知曉,或者“只生一個好”,那麼即使沒有所謂遺詔,問題也不大,窮折騰對朝中既得利益集團並沒有什麼好處,窮光蛋和野心家才會選擇折騰。

秦始皇的狀態介於兩者之間,不能排除他在長子扶蘇和幼子胡亥之間猶豫不定,小時候我母親經常唸叨老家諺語“親大的,

愛小的

,見不得的是中間的”,因為她老人家育有兩子,自詡沒有偏親偏愛的困擾。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老大身上可能花費的心血和功夫多,老小則是老來得子,舐犢情深。同時,也不能排除秦始皇在臨終之際黜長立幼,病重之人,臨終前對床前侍候的兒女格外親,格外疼,甚至有些感激,這也是人之常情。

現在我們讀到的歷史是秦始皇到死時原諒了扶蘇,要把帝位傳給他,是趙高和李斯篡改了他的意志,這當然也有可能性,而且是大機率的可能性。

悲摧

的秦始皇,他的遺志必須遭到篡改,或者說只能在兩次被篡改中二選一:一是自己立扶蘇的臨終意志被趙高篡改了;二是自己確實也想立胡亥,趙高和李斯執行了自己的意志,但是後來史家都堅稱秦始皇遺志“被篡改”了。

如果秦始皇確實選中了胡亥,後世堅持說趙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遺志,不管對項羽還是劉邦都有一個好處,他們推翻、篡奪的是胡亥甚至趙高的政權,他們是替扶蘇申冤,這會增加他們革命正當性,這就像滿清入關時堅稱他們是從李自成的手中奪取的天下,替大明王朝報仇,這樣可以減輕對新政權的牴觸心理。

我們就按史書的描寫觀察歷史吧,這就是傳說中的典型的政變。

政變的策劃者是閹人趙高,同謀是皇幼子胡亥,脅從是左丞相李斯,他們當然也是獲益者,當時的獲得感是滿滿的;政變的受害者首先是皇長子扶蘇,然後是大將蒙恬家族,還有一個受害者就是已經駕崩了的始皇帝——假定他的意志已經被篡改,不過話說回來也得怨他自己沒有把雷排乾淨,在程式上留下了被篡改的可能性,做皇帝要當心啊。

這是一次典型的政變,釋放了許多歷史資訊,可供我們解讀。

一、中國第一帝國創始之初,即遭遇政變,說明了帝國的體制很成問題。秦始皇雖然是一個強人,但不是一個達人,諱言生死,沒有在生前很好地考慮和安排自己的後事,用“文革”時的語言講,他不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秦始皇將遺命託於趙高一人,當時還有丞相左李斯並一大幫行政班子隨駕,為什麼不託後事於集體或者組織?這種遺命,知道的人越多,越難以更改。趙高與蒙毅、蒙恬有隙,蒙氏是扶蘇一黨,趙高又是蒙氏的對頭,又與胡亥一黨,這種兩黨對立的局勢難道他一點不知?或謂,秦始皇本欲傳位於胡亥,故意為之,不過,這樣做也不靠譜,風險忒大了。如果秦始皇確實要傳位給扶蘇,那麼他也太自信了,認為自己的詔命無人敢違背,隨便交代給誰,誰都會認真執行,“矯詔”兩個字,難道始皇帝沒聽說過嗎?

二、從秦體制看,皇權和相權分置,漢承秦制,到漢武帝才開始削弱相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講“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這個“一體”,是在皇帝眼中看來才是一體,從體制講,“宮中”、“府中”是“兩體”。趙高即使能代皇帝行“宮中”的權力,但是從趙高自己也說“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從這句話透出,這樣的政變沒有丞相的配合是不可能的。這是一次“宮中”與“府中”“俱為一體”後合謀的廢立式政變,這種模式一旦被髮明出來,歷史就不會只上演一次。

三、趙高、李斯代替秦始皇下給扶蘇詔令是“矯詔”而不是“遺詔”。如果是“與會咸陽”辦始皇帝的喪事,扶蘇不可能自殺,扶蘇有皇長子身份,有手握兵權的蒙恬擁戴,將在外君命都可以有所不受,何況自己是最有條件和資格繼承大統的皇長子。扶蘇接到的不是遺詔,而是父親的詔命,詔令指責“扶蘇為人子不孝”,要他“與會咸陽”治罪,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免受活罪——他對“秦法”是有了解的,扶蘇毅然選擇了自殺,至於“抗命”兩個字,壓根兒就沒有想過。秘不發喪,看來是有效果的,

四、趙高、李斯派一隊使者,不僅逼死了扶蘇,還讓帶兵三十萬的蒙恬束手就擒,看來,秦政令軍令嚴肅,法紀嚴明,人人都已養成服從的習慣了。從秦始皇兵馬俑的陣仗,我們也似乎能感受到秦始皇說一不二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