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智人:你和我,男和女,註定不同又怎樣

〈第八章 文明是如何開始的〉

河森堡在《進擊的智人》第二部分,匱乏塑造了歷史的第八章裡,講文明的開始。

開篇就提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少女性抱怨,男友或老公永遠也不能給她們買到心儀的口紅,他們甚至分辨不清口紅的顏色。

而河森堡說,這其實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遠古時期的祖先已經明確了分工。

據說,如果我們去過國家博物館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可以透過展品清晰地感受到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兩種生產方式的不同。

在舊石器時代,主要陳列著古人採集、狩獵的工具,如石球和弓箭等;而在新石器時代,擺在展櫃裡的是一系列農具和各種穀物殘留。

所以,如果你仔細觀察就能發現,3萬年前的山頂洞人,男性和女性已經有了清晰明確的分工。在那個場景復原中,男性山頂洞人的職責是狩獵,而女性山頂洞人的主要工作是採集。

事實上,他說,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採集和狩獵部落依然遵循這一男女分工的基本原則。

所以,有趣的是,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出現的性別差異到今天依然影響甚至支配著我們的行為。

比如,至今男性在購買的過程中通常目標都非常明確,他會在心裡規劃出一條最快捷簡便的路徑,然後直接朝著目標而去,達成目標後便會返回,通常一點多餘的事都不會做。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男性的購買行為多少帶著狩獵的邏輯,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推測,這很有可能是舊石器時代男性的狩獵行為所產生的慣性。

而女性呢,從本意是去買一雙鞋,結果看到了新款服裝,然後又逛了用於搭配服裝的包包和帽子,繼續走會發現逛餓了,那就需要再去買杯奶茶加點甜點搭配,去買奶茶的路上還會選擇扶梯而不是直梯,因為可以順路再逛一下。

於是,當她心滿意足地離開商場時,通常都會滿載而歸。大機率可以證明,女性在進入商場之後,遵循的是採集的邏輯,注意力比男性更加寬泛,可以看到很多男性察覺不到的細節,會對琳琅滿目、花樣眾多的商品進行細緻的挑選。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差異的根本在於兩性分配注意力的習慣是不同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河森堡又說,並非所有人都完全遵循這個邏輯,這只是一種統計上的傾向,單刀直入的女性和尋尋覓覓的男性有一定比例的存在。

2010年有一本《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據說特別暢銷,探索的就是男女的不同,我剛去看了一下評論,很多人說籠統的區分兩性,毫無意義又很可笑。鑑於我已經記不清當年看過書裡寫了什麼了,對書的內容就不評價了。

但我以為,這類書的意義其實在於,並非讓你嚴格按照兩性不同下的標籤和定義來對號入座,去考量你的身邊人,而是,要你記得,人跟人,男人跟女人,像男人的男人,像女人的女人,像女人的男人,像男人的女人,註定不同,貼標籤無意義,但有意義的是,尊重這種不同,可以不必非得理解,也不一定非要正確地支援,只要尊重這種不同,就已經足夠難得了,你說對麼?!

進擊的智人:你和我,男和女,註定不同又怎樣

接下來講到了有趣的一點,海倫·菲舍兒博士(Helen Fisher)曾經表示,在採集和狩獵的部落中,大概有60%~80%的食物是由女性提供的,因此在舊石器時代的很多族群中,女性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並不低。

而且,今天有很多人類學家堅信一點:父權社會極有可能是在農業生產開始之後才形成,男女的社會地位之所以會失衡是因為社會的經濟生產方式變了。

在農業生產開始以後,人們開始在居住地附近種植農作物,相對來說,誰的力量大、耐力好,誰的產量就更多。因此在農業社會中,男性成為了主要勞動力,他們也為家庭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其直接結果就是男性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得到了提升。

然而,人類真正開始農業生產的時間大約只有一萬年左右,在整個人類歷史中佔非常小的比例,對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間來說,農業社會中兩性之間的失衡並不是常態。

更值得尊重的部分來了,河森堡說,今天,得益於科技的進步,社會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生產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當下的我們是否應該仔細反思一下曾經的道德觀呢?

那些來自特殊歷史環境下的價值觀是否依然適用於今天這個世界?畢竟,從生產方式來看,“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價值觀僅僅源自極其短暫的一段時間,與整個人類進化的遼闊尺度相比,這種價值觀顯得非常狹隘。

所以,有一些所謂女人只需要負責聽話生子顧家是古來有之的優良傳統的不智言論,請周知的一點在於,這個傳統並非古來有之,只是變遷所致。

而變遷的原因來自於在部落和家庭,宗族裡,哪一方是創造更多價值和提供了更多食物的那一方。

現今狀況,從婦女能頂半邊天吆喝聲起,女性對於家庭所貢獻的價值並不少了,對吧?所以,還是儘早收起那塊‘男人至死是少年’的金字招牌為好,該承擔的承擔,該擔當的擔當,沒有什麼天生規定你是什麼性別就能自然而然當家作主,畢竟,連在公司裡也是能者上庸者下的規矩了,你說對吧?!

進擊的智人:你和我,男和女,註定不同又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