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有顆“玻璃心”,可能是你沒做到位,這些原則家長要遵循

圖文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未經許可請勿抄襲。

撰稿:鏡子| 插畫:kit | 稽核:靜好

有位媽媽問:我的孩子都五歲了,可他怎麼解決什麼問題,都只會用哭的方式呢?面對這個媽媽,先推薦她去看看李玫瑾老師的講座。讓她瞭解到,孩子一出生的時候只會哭,如果在後天,父母沒有更好的辦法幫助孩子接替這種表達方式,那他以後的解決問題的手法也就只有“哭”了。

如果孩子有顆“玻璃心”,可能是你沒做到位,這些原則家長要遵循

作為一種人類最原始的“乞討”手段,孩子哭沒有錯,錯的是家長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不到位,才會導致孩子表達方式的單一,和他們那顆“易碎的心”。

如何才能讓孩子擺脫這種錯誤的表達方式呢?作為家長至少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不催促、不責罵孩子

現代社會發展的太快,導致人們不自願的被推上了快車道。作為家長,孩子更是憂心忡忡,一方面焦慮自己的工作問題,一方面有擔心孩子的未來。

如果孩子有顆“玻璃心”,可能是你沒做到位,這些原則家長要遵循

於是各種理由的追趕時間,催促孩子的行為多了起來,而且,不僅僅催,還責罵孩子,難聽的話不絕於耳。這讓孩子們也沾染了家長的焦慮,從哭著抒發自己心中的鬱悶,到慢慢的感覺自己什麼都不行,不自信,甚至自卑,遇事就躲起來,不願意面對,不願意承擔責任。一顆實實在在的“玻璃心”就這樣定型了。

二:不過度誇耀孩子

和催促責罵的父母相反,有一類父母偏愛過度的誇讚自己的孩子。

如果孩子有顆“玻璃心”,可能是你沒做到位,這些原則家長要遵循

“我大寶真了不起”“寶寶你太厲害了”,“看我寶,多優秀”,這些根本就沒有任何實際內容的誇獎方式讓孩子盲目的自信起來。長期以往,孩子自然不懂得反思,不明白什麼叫做“自以為是”。結果當被他人批評時,或者自己覺得丟臉時,立即就變得哭哭唧唧,無法承受了。

三:給孩子安全感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麼可能會不哭鬧呢?他們分分鐘都想著用自己小時候最有效的方式來吸引自己最愛的人的注意。

如果孩子有顆“玻璃心”,可能是你沒做到位,這些原則家長要遵循

這類孩子甚至比前兩型別的孩子更可憐,也更容易在後天形成難以改變的不良心理,甚至引發犯罪行為

所以,給孩子換掉“玻璃心”,是每一個家庭中,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如果孩子有顆“玻璃心”,可能是你沒做到位,這些原則家長要遵循

下面借用李玫瑾老師的“成長型思維”,有步驟的,手把手的教你如何換掉孩子的“玻璃心”。

第一步:蹲下來,平等的和孩子對話。

第二步:購買情緒管理的繪本,和孩子一起看,一同探討裡面講述的內容,和孩子一起學習,改正和進步。

第三步: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孩子的心裡話,而不是家長一味的講道理給孩子聽。

第四步:父母以身作則,家長用力量和智慧來解決問題,孩子也會效仿成為一個有行動力的孩子,而是不是一個只會哭的人。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育兒路上那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