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架嘮工具——《手機迷思》】

【老架嘮工具——《手機迷思》】

手機是最普及的“鑰匙”,連結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

大資料時代,從聊天記錄到消費記錄、瀏覽記錄,透過手機上傳的海量個人資料,早就把一個比我們“自畫像”更客觀的虛擬形象儲存在“雲端”。

手機又是整合度極高的“多功能工具”,滿足多種工作學習需求,各類生活場景需要。

鬧鐘、計算器、照相機、錄音筆、音影片播放器、羅盤、導航儀、手電筒、記事本、詞典、地圖冊等等以往一個大揹包裝不下的物品,其功能被壓縮到方寸之間。

鑑於其功能的重要性與體積的便攜性,手機又幾乎成了我們身體的一個器官,如果把手機網路設想成一根根虛擬的線,擁有手機的人便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共生體,同訊號、共搏動。

但是,有光就有影,有陰還有陽。手機既能為人連線通路,同樣也能把人引入迷途。

首先便是對注意力與時間的劫掠,往往是想開啟導航,結果點開了抖音,想查個單詞,結果刷起了朋友圈。從A點到B點,暗無天日失之於枯燥無趣,路邊鶯紅柳綠的“風景”太多,同樣也容易偏離前進方向。

更何況,資料餵養、演算法迭代,手機裡的各個APP早已精準把握住了機主的興趣所在,所推送內容往往“撓得正中癢處”。

統言之,對“專注力”的干擾,是一大痼疾。

其次便是資訊的真偽難辨。為了生存,也為了生活,人必須從外界獲取資訊,以供思考、判斷之用。

有了“移動網際網路”這一超級便捷的傳播途徑,每個人、每個組織都可以是資訊源,但出於各式各樣的利益、立場考量,這些資訊源的質量必然良莠不齊。

故意散播謠言、刻意廣告營銷,更不用說充斥網際網路的情緒裹挾。

以往說,“訴諸權威”是個典型的邏輯謬誤,但當你沒有足夠時間去探究,沒有渠道去獲取更為準確的資訊去推理時,基於既往的經驗,信任值得信任的權威資訊源又是一個合理的次優選擇。

現在,往往面臨的問題是:隨著生活節奏加快,我們必須透過手機接收的資訊過多、過雜,範圍太廣,超出我們擅長熟悉領域的資訊層出不窮 ,既沒時間甚至沒能力帶批判眼光去審視,又沒有權威資訊渠道來解疑釋惑,只好先一股腦接受。

造成的後果便是,記憶裡似是而非的東西太多。

當然,附帶說一句,有些根本性的問題,本就超出所處時代的認知水平,我們註定要與疑問同行,比如衰老的秘密,比如外太空生命的存在與否。這種問題沒必要給自己找不痛快,強行求解。

其實,資訊無論交談獲取,還是紙上得來、網上得抓取,其真偽最好放到現實世界的實踐中去磨一磨,是真金,自然會亮出底色。

最後,話說回來,手機並無善惡色彩,是負擔,還是工具,全靠以什麼樣的方式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