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都應該被保護嗎?

按照著名的“熵增定律”,自然界的一切將向著混亂的方向發展。我們每個人從生到死,細胞的排列會從有序變得無序,從規則變得混亂。我們的思想也將逐漸僵硬,掌握的知識也越來無用。

如果按照這個定律,我們生活的世界應該越來越混亂才對。但馬路上的汽車即使擁擠也井然有序,校園內即使有垃圾也能很快被收拾整潔,這是不是說明熵增定律不準確呢?

實際上,為了對抗熵增,逆勢而為,人類努力讓系統有序,做到熵減,讓熵值降下來,所以才有了井然有序的社會。我們每個個體都在想辦法為我們的生命系統製造負熵,所以人類的平均壽命才會越來越長。但是作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物種,人類單單讓壽命延長就可以了嗎?“有的人20歲時就已經死了,但80歲時才被埋”。人類的思想系統是不是也需要增加負熵呢?

作為個人,我們需要接受外界的思想來為自己的思想系統輸送負熵,透過讀書學習,參與社會,創新創造。為了掙脫熵的陰影,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吸收以發展並改變我們的思想。“我們思想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常常來源於好奇心。”正如愛因斯坦的這句話,那些具有好奇心的人,往往能夠比其他人更能夠保持自身系統的開放性,更能夠對抗熵增。

“那是什麼呀?”“這是為什麼呢?”,孩子們總能對他們不熟悉的事物保持好奇心。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思想好像更喜歡“躺平”,我們對那些不熟悉的事物不再感到好奇,也不喜歡刨根問底。這是為什麼呢?

我想,一方面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認識並瞭解這個世界,對於某些事物已經習以為常。比如智慧手機剛問世時,我很想了解並使用所有功能,甚至還會因為想嘗試某個新款手機的功能而去購買。但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和快速更新迭代,我不再追求新款,而是隻在原來手機的基礎上使用自己需要的那些功能。對於使用智慧手機的習以為常,我們甚至忘記了沒有手機的生活是怎樣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資訊科技的發展能夠讓我們快速“冷卻”好奇心。每當出現一個新名詞、新事物時,我們會習慣性的去網上搜索,找不到還可以透過“網路爬蟲”繼續搜尋,好像所有我們想要知道的事情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答案。這些強大的搜尋引擎和鋪天蓋地的海量資訊讓我們逐漸失去了好奇心和求知慾。技術的發展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我們抵抗熵增的“幫兇”。

好奇心是創造力的源泉,是科技發展的原動力,人們失去好奇心不利於創造力的培養,青少年兒童失去好奇心更不利於國家未來的發展。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徐耀曾提到,中國人的好奇心現狀,總體來說好奇心不足,存在獨立性差創造力低、對模稜兩可的事情比較麻木、95後人才好奇心普遍比較弱等問題。

但總覺得現在跟以前不一樣了,

孩子的好奇心是“我想知道更多”的原動力

此時大腦中發生了什麼?事實上,當孩子對某事感興趣時,大腦中就會主動建立腦細胞之間的網路通路,傳遞資訊。長大了,感興趣的路越來越粗,不感興趣的路越來越少。所以在你小的時候儘可能多地對事物感興趣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