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雙河谷——綏陽縣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的“最美之醉”

帶你走進雙河谷

——綏陽縣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的“最美之醉”

地勢坤哥

這是一個喀斯特的王國,這是北緯30°的秘境,這裡有被隱秘的風景之王——十二背後。這裡還有許多的“最”,

世界之"最"、亞洲之"最"、中國之"最"、黔北之"最"。

這一樁樁的“最”,構成了綏陽縣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的“最美之醉”,讓人遐想連篇,陶醉在雙河谷那延續至五億多年前的地質畫卷裡,細細品味每一個“最美之醉”。

世界最大天青石洞穴之"最美之醉"

經過中法洞穴專家30多年的聯合科考,雙河溶洞群中發現了諸多地質奇觀,如險象環生的天坑、縱橫交錯的洞穴、瀟灑飄逸的瀑布、壁立千仞的峽谷以及從未面世的奇怪生物。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了很多掛滿天青石晶體的溶洞,天青石的數量之多、排列之密集前所未見,令人歎為觀止。後來,這裡被人們讚譽為“世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

帶你走進雙河谷——綏陽縣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的“最美之醉”

雙河洞天青石

小科普:什麼是天青石?

天青石:英文名稱Celestine,原意是“天空、天堂”,化學式SrSO4,主要產於白雲岩、石灰岩、泥灰岩和含石膏粘土等沉積岩中。產於熱液礦床和沉積礦床中,雙河洞中的天青石往往和石膏伴生。

1781年,人們第一次在義大利的西西里島發現了天青石,它那清澈透明的晶體和淡淡的色彩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天空,於是稱呼它是“天國之石”。事實上,天青石的顏色有很多種,如白色、橙色、粉紅色、淡綠色、淡褐色,甚至無色透明。當然,其中最珍貴的當屬淡藍色或淡青色。

另外天青石還是金屬鍶的源泉,鍶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海水中,甚至人體內也必不可少。

世界最長白雲岩洞穴之"最美之醉"

雙河洞是發育於寒武系芙蓉統婁山關組(∈3-4O1l)白雲岩內的大型岩溶洞穴系統,是當前已探知的全球最長的白雲岩洞穴。

研究表明碳酸鹽巖地層中含膏鹽類礦物將極大加劇岩溶洞穴的

形成,由於石膏、硬石膏、石鹽等膏鹽類礦物遇水極易溶解,進而形

成膏鹽溶孔,同時(硬)石膏溶解產生大量的遊離SO42-,隨水體沿岩層裂隙和層面加速含膏白雲岩層的溶蝕作用。含膏白雲岩層溶蝕加劇又促使水流彙集,進一步加速白雲岩溶蝕並形成溶洞雛形。(蔣璽等,2018)

帶你走進雙河谷——綏陽縣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的“最美之醉”

膏鹽溶孔

小科普:什麼是白雲岩?

白雲岩,是一種沉積碳酸鹽巖。主要由白雲石組成,常混入石英、長石、方解石和粘土礦物。呈灰白色,岩石表面常常可見刀砍紋,性脆,硬度小,用鐵器易劃出擦痕。遇稀鹽酸緩慢起泡或不起泡,外貌

與石灰岩很相似。在冶金工業中可作熔劑和耐火材料,在化學工業中可製造鈣鎂磷肥、粒狀化肥等。此外,也用作陶瓷、玻璃配料和建築石材。

帶你走進雙河谷——綏陽縣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的“最美之醉”

白雲岩刀砍紋

亞洲第一長洞之"最美之醉"

雙河洞2018年最新探測長度為238。48公里,成亞洲第一、世界第六長洞。雙河洞現為國家地質公園,是中國最大的溶洞群,結構複雜,水洞、旱洞並存,深度超過550米,由上中下四層8條主洞,200多條支洞,5條地下河,34個洞口組成,可謂洞挨洞、洞連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套洞,被中央電視臺喻為“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館”、“中國地心之門”。有人曾形象地把曲折蜿蜒的洞穴比作“地球的腸胃”,繁複重疊的洞穴系統,蜿蜒在大山之中,沒有柳暗花明的境遇,卻又轉角發現有一處洞穴的驚喜所在。正是這種未知的神秘感與發現新洞穴時帶來的驚喜,吸引了越來越多探洞愛好者的前往。

雙河洞的長度隨著每年一次的雙河洞國際洞穴科考活動的開展還在不斷的重新整理著記錄,正如詩人梅爾寫道:我不能告訴你所有的秘密,因為我的秘密還在生長。

帶你走進雙河谷——綏陽縣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的“最美之醉”

雙河洞洞穴系統圖

小科普:多層溶洞是怎麼形成的?

規模較大的溶洞,形成於岩溶水的水平流動帶;隨著地殼間歇性上升, 水平流動帶將隨之間歇性下降。在地殼相對穩定時期形成的一層溶洞,隨著地殼上升將抬高到季節變動帶或垂直迴圈帶,而在新的水平流動帶內又開始發育一層新的溶洞。多層溶洞有顯示區域新構造動性質和幅度的意義。

帶你走進雙河谷——綏陽縣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的“最美之醉”

多層溶洞發育模型

中國首個旅遊地學文化"園中村"之"最美之醉"

中國第一家旅遊地學文化“園中村”——雙河洞旅遊地學文化村,它是由貴州地礦106地質隊、貴州山水旅勘院共同建立的全國首家位於國家地質公園內的旅遊地學文化村,地域涵蓋溫泉鎮雙河村、公平村兩個行政村,面積約15平方公里,距綏陽縣城45公里。村內由於地勢高差大,地形地貌複雜,可溶性岩石分佈廣泛,構成文化村及周邊喀斯特地貌、中低山侵蝕地貌和溶蝕、侵蝕地貌等三類地貌區。白雲岩喀斯特地貌廣泛分佈於文化村內廣大區域,是文化村最重要的地質景觀成景區域。由地下水、地面徑流、重力崩塌等地質營力聯合作用形成的溶洞、岩溶峽谷、天坑、暗河、峰叢、地表河、地下河等各種地貌形態豐富多樣。總體形成以赤尾溪水體景觀、河谷地貌、岩溶殘丘、峰叢、峽谷、溪溝、溶洞、岩溶泉等地質地貌景觀為主體,集稻香魚、古樹(群)等自然景觀和公館橋、老村委會等人文景觀為一體,構成一溪、三谷、九龍聞鼓、十寨連珠、千峰湧浪、萬馬歸槽等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旅遊資源綜合體。

雙河洞旅遊地學文化村的建立,實現了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洞內、洞外一體化;科考、科普一體化;探險、休閒一體化;園村發展一體化的大融合,對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旅遊地學理論建設及旅遊地學推廣具有重要的示範引領作用,極大地促進了旅遊地學在貴州發展的升級與深化,在全國率先邁出了實施“新時代旅遊地學發展方略”的第一步。(王國甫,2018)

小科普:什麼是旅遊地學文化村?

旅遊地學文化村,是貴州省地礦局首創的村級地質公園,是對世界級地質公園、國家級地質公園、省級地質公園的有效補充;是貴州省地礦局發揮技術優勢、服務地方發展的大地質戰略;是一項實施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創新舉措;是深度挖掘村級資源特點,避免旅遊產品的同質化與雷同化,走差異化發展道路,且走的是一條可持續的村級經濟綜合發展之路;是鄉村振興的創新性舉措。

帶你走進雙河谷——綏陽縣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的“最美之醉”

旅遊地學文化村logo

黔北第一石拱橋之"最美之醉"

黔北第一石拱橋——公館橋,公館橋在綏陽縣溫泉鎮公平村境內,是一座橫跨於綏陽、正安兩縣界河赤尾溪之上的單孔石拱橋,史稱“黔北第一橋”,興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乃昔時正安州、綏陽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橋樑,橋全長70m,單孔跨度23m,基腳建在河岸岩石上,至橋面護欄高18m,兩岸橋基向左右雁翅排開,延伸各約19m。橋南面上下四十七級石階,橋北為四十級,每級石階高20cm。橋面縱長23m,寬7。2m。兩側建有護欄,為長方形厚石板磨製而成。護欄正中,各建有形狀相同的橋樓一座。橋樓中間各嵌兩塊大石碑,上刻有文字及圖案。護欄兩端有整石鏤刻的雄獅四隻,作鎮橋之物,公館橋從其選址、選材無不體現著當時建造者的高水平,兩岸為奧陶系下統桐梓組(O1t)白雲岩,產狀平緩,其地基穩定且岩石較硬,不易坍塌;橋身採用奧陶系上統寶塔組(O3b)馬蹄紋灰巖,岩石抗風化能力強,歷經上百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另外岩石上的馬蹄紋還起到了防滑的功能。因該橋由正安綏陽兩縣共建共管,故又稱“公管橋”。公館橋所在也是以前的古驛道、古商道、古鹽道。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帶你走進雙河谷——綏陽縣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的“最美之醉”

公館橋

這一樁樁的“最”,最是讓人醉,遊在雙河谷,悠哉把詩吟。雙河的洞、雙河的水、雙河的峽谷、雙河的空氣、還有那雙河的詩人喝著雙河的酒,泡著雙河的溫泉醞釀著雙河那醉人的詩詞。

帶你走進雙河谷,永遠是“醉”的味道。醉倒在其最大、最長、最早、最高的懷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