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畫質古地圖之-西安碑林石刻《禹跡圖》

《禹跡圖》、《華夷圖》和《地理圖》是至今還儲存著的我國古地圖中較為古老的三幅地圖。這三幅地圖都是宋代刻在石上的,所以能夠流傳至今。《華夷圖》和《禹跡圖》的石碑現由西安市陝西省博物儲存,《地理圖》石碑現在蘇州市文廟內。

《禹跡圖》和《華夷圖》碑刻,是劉豫稱齊帝時(即南宋高宗紹興六年(南宋時偽齊阜昌七年),或公元1136年)所立,刻在同一塊石的陽面和陰面,大小略同,長寬皆0。77米。此兩圖刻畫上石,儲存至今已有885年之久。今天介紹的是和《華夷圖》刻在同一石碑上的《禹跡圖》。

高畫質古地圖之-西安碑林石刻《禹跡圖》

《禹跡圖》-碑拓本

《禹跡圖》刻在碑陽面。碑左上方稱禹跡畫從刻有方格,方格折百里,橫70、豎73,共劃5110方格,每方折地百里。它是我國傳統的”計裡畫方”製圖方法的運用。這些正方格網看去好象現在地圖上採用的經緯線成正方格的方格圖法(簡單圓筒圖法)。可是計裡畫方與方格圖法不同。應用方格圖法所精製的地圖雖然在低緯度地區陸地的面積和形狀與實際相差不大,但在高緯度地區則形狀放寬、面積加大與實際情況出入頗多;而以計裡畫方的方法所繪製的地圖,無論在高緯度和低緯度地區都與實際面積相差不大,缺點在於把相距較遠的地區自寸方向道里繪於正方格網中時誤差較大。這種方法沿用到清初,約在14世紀初傳到阿拉伯、歐洲各國,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一個貢獻。由於運用”計裡畫方”法,所以此圖上的海岸。線、長江、黃河及其主要支流較接近今中國輿圖,比《華夷圖》要準確的多,彌補了《華夷圖》的缺陷。

高畫質古地圖之-西安碑林石刻《禹跡圖》

《禹跡圖》-摹本

從圖上的禹貢山川名,古今州郡名,

高畫質古地圖之-西安碑林石刻《禹跡圖》

《禹跡圖》-圖名

古今山水地名,黃河在東京(開封)餘北折向北流,至天津附近流入渤海的圖形看,與《華夷圖》不一樣,從圖上部分保留唐代地名來看,可能是參照了賈耽

高畫質古地圖之-西安碑林石刻《禹跡圖》

地圖傳承者-賈耽

繪製《海內華夷圖》時所採用的《禹貢》內地部分,所以稱作《禹跡圖》;亦證明此圖繪製於宋仁宗慶曆年間。《禹跡圖》所繪的海岸線,特別是山東半島和雷州半島部分,較有進步,這說明對於沿海地區的瞭解和實際資料的掌握都已有所增加。《禹跡圖》以積石山為黃河的發源地,岷山為長江的發源地,並特別注有”大江源”三字,這顯然是受尚書禹貢篇的”導河積石”與”岷山導江”的影響。當時對於黃河與長江的上源雖然井不清楚,可是從圖中所繪的長江來看,其主流顯然不是岷江,而是大渡水以西的一條,這條河與今日金沙江的位置相當,可見當時對金沙江的存在並不是全然無知;很可能是受了禹貢地理知識的束縛,不敢與經說相違,因此也就放棄了對長江上源的探討。從《華夷圖》中不但可以看到金沙江的跡象,就是鴨綠江的跡象亦不難看出。在《禹跡圖》中相當於圖名和圖例的地方有”古今州郡名”和”古今山水地名”等字。這可能是原圖的州郡古今名稱並列,而以黑紅二色區分,正如賈耽的方法是”古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在刻石的時候無法分朱墨,因此只刻今名。《禹跡圖》與《華夷圖》都是根據裴秀的製圖六法並參照了賈耽的”海內華夷圖”繪製而成。《禹跡圖》因繪製的時間較遲,根據的資料加多,並且對比例尺等的掌握亦更嚴謹,所以圖中的海岸線與河流等就與實際情況較為接近了。

《禹跡圖》是已發現的帶有數學基礎的全國性地圖。所以,英國著名的科學家李約瑟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稱為:”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傑出的地圖”。李約瑟又將兩圖作了對比分析,指出:”立即就可看出,河流是畫得非常精確的,無論是把這幅圖拿來和同時代的歐洲宗教環宇圖比較一下,都會由於中國地理學當時大大超過西方製圖學而感到驚訝,“它甚至比希臘人所繪的最好地圖都好”,”在埃斯里亞地圖於公元1556年聞世以前,在歐洲根本沒有任何一種地圖可以和這幅圖相比。”這充分說明,此兩圖特別是《禹跡圖》在製圖技術上所做出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