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父母:這個鍋我們不背!(上)

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現在的問題和痛苦,歸咎於童年的不幸。

越來越多的人,深信:“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埋怨自己的父母,埋怨自己的原生家庭,沒能給自己更多的愛和更好的教養;

越來越多的父母,也開始相信這一觀點,面對封閉、抑鬱、酗酒甚至輕生的成年子女,不知所措、滿心內疚。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童年的創傷,真的會對成年後的我們,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嗎?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對此提出質疑和批判。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父母:這個鍋我們不背!(上)

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對“原生家庭理論”提出了質疑和批判

其中,最有力的質疑,來自“習得性無助”的發現者和證明者: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

他的研究成果:“習得性無助”,是指經歷了重複的失敗、或者反覆遭受懲罰後,形成的放棄反抗、聽任擺佈的心態和行為。

比如:如果幼年的小象,無論如何也掙脫不了拴住它的韁繩,那麼當它長大之後,我們只需要用一根小小的木樁和一條細細的繩索,就能拴住這個龐然大物。

不得不說,乍一看,“習得性無助”還真像是“原生家庭理論”的一大助力。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父母:這個鍋我們不背!(上)

一根小小的木樁和一條細細的繩索,就能拴住這個龐然大物

但是,塞利格曼本人,卻一點也不贊同“成人的問題,是由不幸的童年引起的”這類觀點。他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中,對這一看法提出了事實上和道德上的批判,他說:“

我們不是過去的奴隸!

他指出,研究“習得性無助”,從來都不是想告訴人們,掙脫過去的繩索有多麼艱難。

恰恰相反,他的研究,要證明的是:

童年的創傷,對成年後的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影響;成年後的我們,完全有力量掙脫繩索、解放自己,重獲自由。

1、“原生家庭理論”為什麼這樣流行?

在這個時代,人人都可以輕鬆獲取大量資訊。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變故,心裡感到壓抑甚至痛苦時,往往會選擇找兩本心理學書籍、搜兩篇心理學文章看看,想從中找到走出這種狀態的方法。

而市面上能找到的最流行的、最能引起自身經歷共鳴的心理學理論,就是“原生家庭理論”。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父母:這個鍋我們不背!(上)

市面上最流行的心理學理論,就是“原生家庭理論”

這個理論很有賣點:子女看了之後,恍然大悟:原來是原生家庭誤了我,我有一個不夠幸福的童年;父母點開手機,就能看到各種讓人心驚肉跳的標題:“原生家庭的傷害是終身的,千萬不要耽誤了孩子”……

而“原生家庭理論”之所以如此流行,原因主要有兩個:

(1)它把我們塑造成了一個“過去的受害者”、一個“掙扎著要站起來的弱者”。

社會的輿論普遍保護受害者、同情弱者,“原生家庭理論”能提高我們的自尊,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一些慰藉。

此時,我不再是一個失敗者、懦弱者、無用者,而是因為內心深處有一個“受傷的小孩”,所以才需要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經歷,來療愈童年的創傷、彌補童年的缺失。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父母:這個鍋我們不背!(上)

“原生家庭理論”把我們塑造成:內心有一個“受傷的小孩”的受害者

這種溫柔地看待自己的方式,能提高我們的自尊,減少對自己的否定和攻擊,讓我們有時間積蓄力量;同時,重溫童年創傷之後的情感宣洩,能帶給我們一種“雨過天晴”般的輕鬆感。

但是,它的缺點同樣、甚至更為明顯:

從來沒有一項研究可以證明,童年的創傷,能夠對成人的人格造成難以磨滅的影響。

恰恰相反,很多的研究結果卻證明了,父母去世、離婚、暴力、酗酒等因素,對孩子成年後的人格影響很小。

而“原生家庭理論”提倡的重溫童年創傷、情感宣洩等方法,也被證明從長期來看,基本上是無效的,甚至可能加深我們的無助感。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父母:這個鍋我們不背!(上)

那些“童年創傷、情感宣洩”的悲情電影和小說,很自然地將這種觀點植入了我們的腦中

我們之所以對“原生家庭理論”堅信不疑,更多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那些“童年創傷、情感宣洩”的悲情電影和小說,很自然地將這種觀點植入了我們腦中;而生活中似乎也有很多例子可以驗證這個理論。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生活更為真實的另一面:

不是所有童年被父親暴打過的孩子,長大之後,都會繼續暴打自己的孩子;有很多人會反思父親的做法,更願意蹲下來和孩子交流;

不是所有童年經歷過父母離婚的孩子,長大後都會經歷不幸的婚姻;也有很多人,對待自己的婚姻更謹慎、對兩性關係的理解比父母更加獨立和成熟,從而收穫更美好的婚姻……

事實是,兒童的自然痊癒能力普遍比成人更強。和“童年創傷”相比,其實成年後受到的挫折和傷害,更容易對人格和心理造成影響。

所以,與其過度關注“童年創傷”,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走出當下的困境。

(2)“原生家庭理論”對年輕父母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很多父母、尤其是年輕父母,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生怕對孩子造成某些不好的影響。有些推廣“原生家庭理論”的商人,就是抓住了父母的這種心理。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父母:這個鍋我們不背!(上)

父母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生怕對孩子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

但要知道,

“原生家庭理論”是一種基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而弗洛伊德理論在心理學學術界,已經過氣很多年了。

現在喜歡弗洛伊德理論的,主要是好萊塢電影和一些所謂的治療大師。

並不是說父母看這類書籍、聽這類課程不好。其中有一些課程,是教我們如何更好地與孩子、與家人相處的,聽聽確實很有益處。

但是

不要完全迷信“原生家庭理論”,這個理論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權威、那麼完美。面對那些聲稱“透過修復童年創傷,就能走出現在困境”的課程,我們還是要理性分析,謹慎消費。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父母:這個鍋我們不背!(上)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孩子也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

更不要因為已經成年的子女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就盲目產生強烈的內疚。從來沒有完美的父母,孩子也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

如果成年後的子女有心理上的問題,那麼也不一定是“童年創傷”的影響,更可能是因為成年之後遭受的挫折。

2、什麼因素造成了我們現在的痛苦?

“原生家庭理論”把我們現在經歷的痛苦,解釋成是由童年遭受的創傷和缺失引起的,所以我們需要彌補童年的缺失、帶“受傷的小孩”走出舊日的陰影。

這種思維模式,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鎂光燈模式”:

它認為童年中印象最深的那幾件事,就像一直處在舞臺上的鎂光燈下一樣,時刻保持鮮活,會持續影響我們的一生。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父母:這個鍋我們不背!(上)

“鎂光燈模式”認為,童年創傷時刻保持鮮活,會持續影響我們一生

我們現在之所以會感到痛苦,是因為當遭遇到類似的情境時,當年的痛苦就會像潮水一樣,再次瞬間將我們淹沒。

可是研究發現,這種“鎂光燈模式”並不適用於解釋我們的人格和心性的形成。另一種更加符合現實的模式,是“雪球模式”。

在《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父母:這個鍋我們不背!(下)》,我們將著重討論:

什麼是“雪球模式”?它為什麼能解釋成年人人格形成過程?

為什麼說基因對成年人人格的影響,比“童年創傷”造成的影響更大?

對成熟人格的形成來說,最重要的兩個時期:“擴張期”、“收縮期”,分別指的是什麼?

怎樣正確看待“原生家庭理論”?“受傷的孩子”該往何處去?

我是熱愛生活、熱愛心理學的幸福發芽,深耕心理領域,歡迎在下方留下你的歡樂和煩惱,我會做你最溫暖的陪伴。

本文由幸福發芽原創,歡迎關注,和我一起探索心理學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