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之痛:什麼樣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受害終身?

為什麼有些人幹啥都能幹地好,而且很快樂,很容易開心和滿足,面對困難也充滿信心,毫無畏懼,相反有些人卻終日鬱鬱寡歡,無法輕易獲得開心和快樂,面對困難壓力山大,躊躇不前,缺乏信心,因為這都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原生家庭》之痛:什麼樣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受害終身?

在電視劇《天道》裡面,丁元英面對處在巨大的病痛折磨中的父親的時候,他直接問醫生“我如何能讓我的父親死去“的時候,醫生很詫異也很淡定,但是我們卻可以看到丁元英的兄弟對於他的反應非常的失望和憤怒,因為這和我們地傳統文化是背道而馳的,但是丁元英卻能夠一眼直擊事物的本質,他不是不想給父親支付這筆醫療費,而是他清楚地明白,此時給父親花再多的醫藥費也無濟於事,更重要的是父親還要承受來自病痛的巨大折磨,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對於人們的思維和感情有多麼強大的影響。

《原生家庭》之痛:什麼樣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受害終身?

再說一個非常知名的例子,在《平凡的世界》當中,論家底,孫家在雙水村是最窮的,論背景,孫家的背景除了貧窮還是貧窮,那為什麼孫家的兩個兒子卻是那麼的優秀?一個在18歲就早早地當上了隊長,後面又逐漸地創業成功,直接改變了家族命運,另一個從工地開始,經歷了煤礦的磨難,最後成了知名作家,兩個兄弟都是最爛的泥腿子出身,為啥卻直接吸引了無數男人想都不敢想的田家二位千金?一個是溫文爾雅,一個是知性率達,一個讓向前愛而不得,痛不欲生,一個讓無數青年男子為之忘魂丟心,但就是這麼兩個絕美的人兒,卻偏偏喜歡孫家的兩個泥腿子?為什麼?在孫少安和孫少平身上到底有著什麼樣的特質?這種特質又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原生家庭》之痛:什麼樣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受害終身?

我們不說到底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算成功,也不說什麼樣的人生才算成功,(畢竟有的人為金錢和物質而活,落得一生的疲憊,有的人為了夢想、為了使命而活,卻一生貧困潦倒,有的人為了情為了愛,轟轟烈烈,可卻短命),但是我們可以看別人的故事,領悟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可是有太多的人一生勤苦勞累,但卻一生碌碌無為,為何?有的人年少得意,但卻中年平凡,有的人大器晚成,卻留下了無盡的遺憾?為何?

其實這一切早早地在一個人少年時代就埋下了種子,就像編好的電腦程式一樣,只等著種子發芽,程式執行就可以了,我們不能否認後期的教育對一個人影響,但是這一切就如同給一棵樹施肥和澆水,得到的結果就是讓這棵樹按照它原來的模樣成長地更好,但是想讓蘋果樹變成桃樹,那就不可能了。在《原生家庭》裡面,作者蘇珊·福沃德博士第一次給我們揭示了原生家庭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有毒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甚至當他們都逝去以後這種傷害依然存在,而這種影響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潛意識,一種思維,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會伴隨孩子一生。雖然等到孩子長大以後他們意識到其中的危害,但是想要改變卻是十分的困難,而且當一個人意識到這種危害而且需要去改變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那麼在有限的生命裡,我們每個人所能做到的事情也是有限的,而且很多人20歲之前的經歷對於20歲以後的生活起著決定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15歲之前的人生就決定了15歲以後的人生,幸運的人用童年療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愈童年,那麼這也是原生家庭告訴我們每一個人一個淺顯的道理:原生家庭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甚至到父母老去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們的影響依然在,而且因為文化的原因,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正面地去責怪自己的父母,我們的良心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社會道德更不允許,畢竟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我們也是父母含辛茹苦的養大成人的,但這也正是傳統文化對於我們的傷害。可是父母對於我們的傷害卻已經成為了無法改變的既成事實。

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的人學富五車,依然不成功(包括物質上的成功和精神上的成功),不幸福,而有的人,沒有讀多少書,卻很成功,我們不否認這其中有運氣的成分,也有時代的原因,比如說我們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誕生的那一批企業家,但是就如同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約翰華生所持有的觀點:“給我一打健康的兒童,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我都可以把他們培養成各種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甚至是土匪和強盜,”我們無法否認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誇大了環境對一個人的決定性作用,但是,縱觀我們身邊的人,以及世界名人,有幾個是被父母教育成功的?換句話說,他們都是自然成長的,即使一個人是讀書和教育成功的,那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只是被教育稱之為成功。人是萬物之靈長,人類進化了幾十億年,並且成為到目前為止地球史上對地球影響最大的一批生物,我們人類因為有了意識,才有了今天這樣的成就,回到家庭教育和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也必須承認,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都是狹隘的,父母為什麼要管教孩子,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或者說他們自己的人生是失敗的,他們把自己的遺憾強加給孩子,卻還說這是為你好,我是你的父母,我還能害了你嗎?

一個人最好的成長環境就是他所處的現實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這種環境可以說是叢林法則的產物,但就是這種環境,最能讓一個人成長和變化。適應了這種環境,就能生存下來,否則就會被淘汰,而孫少安和孫少平就是環境的產物。孫家家境簡直一個爛包,但是孫家為什麼卻出了這樣優秀的兩個娃,因為孫家的家庭環境寬鬆,孫玉厚不強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他只是給了孩子應有的愛,這種愛就包括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很失敗了,那麼就不能再苦了孩子,同時他自己年輕的時候走南闖北,人生經歷算是比較豐富,他懂得男孩子就不能管地太嚴,要讓他們自己去飛,因此,他的觀念成就了兩個孩子。

而反觀我們現在的家庭和家長,有多少家庭因為夫妻關係不和,整天吵架,甚至有家暴行為,對孩子君子要求,對自己小人要求,不允許孩子犯錯,凡事不讓孩子自己去判斷和體驗,孩子的什麼事情都要嚴格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想法去做,這就導致孩子慢慢的失去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長期被父母要求,孩子就會沒有主見和想法,變得依賴、懦弱,沒有自信,這種孩子長大以後是最痛苦的,因為他們的價值觀已經被父母徹底摧毀了,失敗的父母的價值觀在孩子的身上再一次重演,更有甚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以愛的名義,光明正大地剝奪了孩子的尊嚴,還說愛孩子,“我是愛你的,我還能害你嗎?”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與其讓一個孩子一直生活在一個沒有愛和溫暖,只有批評、恐懼、否定和體罰的環境當中,還不如讓孩子早一點面對社會現實,這樣的孩子也許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