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從開放走向封閉?

網際網路似乎正陷入開放與封閉的矛盾中。一邊是網際網路巨頭爭相建立開放平臺,如新浪微博開放平臺、騰訊財付通開放平臺、百度框計算、360安全桌面等,紛紛以“開放”標榜自己;另一邊卻是網際網路巨頭各據一方,“自建圍牆”,從早年的“3Q大戰”到手機淘寶、支付寶與微信相互遮蔽,再到後來的“頭騰大戰”、微信“封殺”抖音等,網際網路企業之間的“封殺戰”屢見不鮮。一邊是網際網路時代去中心化,讓“人人皆有麥克風”,網路的開放性造就“觀點的自由市場”;另一邊卻是“整改風”吹遍大江南北,自媒體更是整治重地。一邊是“網際網路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構成全球命運共同體;另一邊卻是國際貿易摩擦加劇,谷歌退出中國市場己有8年,期間迴歸傳聞不斷,卻遲遲未見“實錘”,扎克伯格學會了一口流利的中文,Facebook卻至今不得其門而入。同樣,美國叫停華為與當地運營商的合作、螞蟻金服在美國的速匯金收購案被迫“流產”。無論在企業層面、政府層面,還是在國家層面,網際網路似乎都愈發封閉,與開放的初衷相悖離。

要知道,開放一直是網際網路的核心要義。從網際網路誕生之初靠著“IP協議”讓全球的通訊設施用上了同一種語言,為使用者提供普遍、可靠、方便的進入途徑,體現了自由、開放的理念和打不爛、堵不住的設計原則;到1995年雅虎一舉推開了網際網路封閉的大門,搜尋引擎開放了各個網站封閉的環境,自此“開放”“免費”成為網際網路的代名詞;再到如今各大網站以“自由、開放”為核心的口號:優酷的“世界都在看”、豆瓣的“匯聚一億人的生活趣味”、新浪微博的“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知乎的“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可以說,正是開放、分享的DN A孕育了網際網路這十幾年的繁榮。但它如今為何走向了開放的對立面?就企業而言,之所以一邊打著開放的口號,一邊又死死握住平臺這根“救命稻草”,防止對方入侵,歸根結底還是利益紛爭。在網際網路時代,馬太效應加劇,讓贏者通吃成為一種常態。當BATJ拿著望遠鏡也找不到競爭對手的時候,新入局者的機會越來越少,意味著憑藉技術和資本快速跑馬圈地、佔領市場的網際網路“上半場”己經落幕,靠人口紅利和

流量紅利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2018年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分析報告》顯示,自2012年起,網際網路使用者規模增速己降至10%以下,2016年,移動網際網路的流量增速也降至12%左右,己接近瓶頸。在行業格局趨於穩定、新增長點難覓的情況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像是一場零和博弈,摩擦趨於常態化。只有封閉,才能儘可能地獲得對流量的絕對控制權,也就是壟斷。正如Facebook用封閉型的系統把龐大的忠實使用者收入囊中,並由此建立起以使用者注意力換取廣告的盈利模式,獲得了豐厚利潤。無論是打造開放平臺,還是互相封殺,都是巨頭企業自建生態系統、搶佔話語權制高點的一種手段。

從政府層面而言,為網際網路戴上“緊箍”則是由於網際網路對國家機器的“釜底抽薪”。毫無疑問,網際網路正從一個資訊行業成為整個世界的基礎構架,不僅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還有全新的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真切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提升。然而,網際網路的高速擴張幾乎在各個方面都己成為國家機器的“剋星”,它正以自己的節奏改變甚至突破傳統意義上的管控機制。一方面,它突破了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輿論管理機制。在某種程度上,網際網路打開了言論自由的“魔盒”,網路上不僅有理性中肯的建言獻策,還充斥著二元對立的廝殺、斷章取義的誤讀、毫無主見的跟風和理智缺席的憤怒。一個事件、話題就能引爆網路輿論,引發萬人關注,有關方面被迫面臨無法控制輿論的尷尬處境。另一方面,它正在衝擊政府對國民經濟的掌控力。網際網路以超強的滲透性、顛覆性深入到各行各業,由政府牢牢把控的行業如金融、醫療、教育等也概莫能外,無現金支付、數字貨幣讓國有金融體制岌岌可危;網際網路教育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螞蟻金服的“未來醫院”、丁香園等網際網路醫療正在逐漸抹去醫院的光環。政府雖然在不斷鼓勵網際網路新經濟的發展,卻未預料到網際網路“兇猛”,一旦放任便猶如脫韁野馬,更沒有預案在先,例如一度被視為網際網路創新範本的P2P卻頻繁“爆雷”。

至於國家之間的相互封鎖,無疑是出於對國家主權與安全的考慮。10年金融危機讓國家競爭走上前臺,而傳統國家邊界卻湮沒於虛擬世界的數字化霧靄之中,國家主權被淡化。網路社會中形成的虛擬公共空間及所開展的活動是沒有明確的國界屬性的,網際網路全方位地張揚著其超國家的、全球化的特點,傳統社會中基於地域和國界的主權概念很難在網路上得以確立。開放、無邊界的網路空間為國家安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網路裝置的日新月異,如今的網路範圍已經由電腦、手機擴散至各種聯網系統與裝置,包括各種軍用裝置,網路攻擊也成為國家間發動戰爭的形式之一。近幾年,國際網路戰不斷上演,如2006〜2010年,著名的震網病毒入侵伊朗核工廠長達5年之久,嚴重破壞了伊朗核計劃,直到2012年才被揭露此病毒是由美國精心策劃的一場網路戰爭;俄羅斯卡巴斯基公司指責美國“方程式小組”透過植入間諜軟體,感染伊朗、俄羅斯、中國等30多個國家的軍事、金融、能源等關鍵部門的上萬臺電腦。日益升級的網路攻擊破壞性強、入侵代價低,己經成為威脅國家安全的“不定時炸彈”。

可見,網際網路本身的開放性與企業的自利性、國家機器的封閉性、國家主權的安全性正在產生日益深刻的衝突和張力。如今的網際網路開放與封閉之間的矛盾與糾結不過是它開放道路上的“進二退一”。畢竟,網際網路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與此對應,社會精神也發生了從封閉到開放、從單級到多級的深刻轉變。過分的管制只會導致思想的凝滯、社會活力的缺失,與其嚴防死守,不如以更積極的姿態擴大開放,建設多元、包容、開放的思想文化市場。更何況,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下,中國要繼續走市場化道路,開放型經濟需要開放的精神與之相匹配。一方面,龐大的產能讓中國必須繼續走世界貿易的道路,以國際市場來消化國內產能;另一方面,中國具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超級大市場,諸多需求缺口需要外部市場和資源來填補,中國日益壯大的富裕群體每天都在尋找各國高品質的商品,市場開放必將“連線世界”。因此,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序不會停滯,這是發展和進步的內生需求,中國也正以開放的精神向世界開啟大門,2015〜2017年3年間連續4次降低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推進跨境電商的平臺建設,出臺六大舉措鼓勵利用外資等政策措施,無不體現出中國主動擴大開放的精神與決心。對企業而言,在相關的政策、監管尚未到位的情況下,需要企業透過自我舉證、建章立制的方式來規避利益糾紛,從企業自身的角度加強自我約束,不打利益博弈的小算盤,不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打破壁壘聯合起來,在合作共享中實現共贏。由此,當下網際網路開放與封閉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