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師變身產品經理,我是怎麼打造一個知識付費產品的?

去年12月,我在插坐學院的好多課App上線了一門課:《營銷入門。40個必學概念》。這門課是一個知識付費產品。推出後,我很欣喜地看到使用者的積極反應。比如:

有手繪思維導圖、打卡學習的:

從老師變身產品經理,我是怎麼打造一個知識付費產品的?

從老師變身產品經理,我是怎麼打造一個知識付費產品的?

有認真完成作業的:

從老師變身產品經理,我是怎麼打造一個知識付費產品的?

從老師變身產品經理,我是怎麼打造一個知識付費產品的?

從老師變身產品經理,我是怎麼打造一個知識付費產品的?

從老師變身產品經理,我是怎麼打造一個知識付費產品的?

有對這門線上課感悟的:

從老師變身產品經理,我是怎麼打造一個知識付費產品的?

如今,課程上線已快半年了,它也迎來了2。0版本的正式上新。這篇文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

我是怎麼作為產品經理,而不是老師,打造一個知識付費產品的?分兩個部分:

策略和實操

策略

實操

一、產品解決什麼問題?

我們可以從痛點、癢點兩個維度來分析產品要解決的問題。

什麼是痛點、癢點?這裡借用梁寧老師在“得到”上開的“產品經理”課裡對痛點、癢點的解釋。梁寧老師說,“痛點”就是人們感覺被侵犯了,由此產生的要麼害怕、要麼憤怒的情緒。比如:有頭皮屑煩惱的人,就很害怕帶著一身的頭皮屑去參加工作面試、見女朋友父母。如果有款洗髮水能去除頭皮屑,就解決了這類人的一個痛點。癢點就是:讓人們愉悅,有滿足感。任何一個產品,要麼解決痛點、要麼滿足癢點。當然,兩者皆有也可。最怕不痛不癢的產品。

那麼,《營銷入門。40個必學概念》解決了使用者什麼痛點呢?——對概念的畏懼感。這種“畏懼”還夾雜著一種“愛莫能助”的無力感。就如同你明知道在健身房揮汗如雨能減肥,但就是邁不開腳步,因為怕苦怕累。

學概念真的有用嗎?答案很肯定:有用!

“得到”的專欄作者張瀟雨說,他每次研究一個領域,或者講一個領域的時候,很喜歡的一個方法就是抓住這個領域裡最基本的一些概念。你會發現很多聽起來很複雜的學科或者行業,其實都發源於最核心的幾個概念。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要追本溯源,回到最開始那幾個核心概念,這對我們的學習會很有幫助。

我在剛推出這個知識付費產品時也說過:

吃透概念是讓自己成為專業人士的捷徑。

但很多人就是不願意走這條捷徑,反而走向了各種支離破碎的速成之路。因為他們一聽到概念就害怕。而

《營銷入門.40個必學概念》就要來解決這個痛點,打破你對學習概念的畏懼感

怎麼打破?把“重量級學習”變成“輕量級學習”。

過去,一提到學概念,腦海中浮現的就是搬一本磚頭一樣厚重的教科書,一個個字地啃概念。這是“重量級學習”。“輕量級學習”是讓你用碎片化時間,從和工作需求密切相關的角度,快速切入一個概念,理解這個概念的本質。

除了“痛點”,《營銷入門。40個必學概念》還撓了使用者的癢點,帶給使用者一種愉悅感。這種愉悅感有三個層次。這門課主要是為大家梳理營銷概念、以此打通營銷的知識體系。不通則痛,你才痛苦。打通後,你獲得了一種知識滿足的暢快感、用於實際工作的成就感(這門課就是從實用的角度來講概念,活學活用)、成為專業人士的自我實現感。

二、產品定位是什麼?

怎麼給這門輕量級的課程進行產品定位呢?首先,從這門課的標題“入門”、“必學”可以看出,這門課的目標使用者是:大眾。因為不管你是剛入門的營銷新人、還是在營銷圈摸爬滾打數年的老江湖,概念對大家同等重要。

其次,我用了“場景定位法”來定位產品。既然要做輕量級課程,那麼就要思考:

在什麼場景下,大家願意無負擔地學這門課?

是下班回家夜深人靜時,正兒八經地坐在寫字檯前嗎?是週末別人都出去玩,我卻獨守空房、奮發圖強嗎?

“輕量級課程”要避開人的惰性,不能逆惰性而上。大家願意無負擔學習這門課程的場景就是碎片化時間:上下班坐地鐵、坐馬桶、等人等吃飯無聊時……。不要小看這些碎片化時間,我自己就是用這些碎片化時間,學習了我在“得到”上訂閱的5個專欄,一分錢也沒白花。

但是,必須說明的是: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碎片化的學習方式!這個觀點一定要明確。也就是說:使用者要帶著一個體系,在零碎的時間裡,一點點的學。就如同你在玩拼圖。在還沒有開始拼時,你就知道要拼的是什麼圖案?(比如:世界地圖)然後,你利用一切碎片化時間,每天拼幾塊,最終拼成了那幅圖。

面對大眾、又是在碎片化時間的場景裡學習;最後,再找找這門線上課的對標產品,那就是:《新華字典》。《新華字典》是用來幹什麼的?你不認識某個字了,或不明白這個字有什麼含義?拿來《新華字典》,按照它給你的邏輯體系,比如:按拼音查字、按部首查字,查一查:這個字怎麼讀、怎麼用?《營銷入門。40個必學概念》也要像《新華字典》一樣,根據“基本概念”、“傳播手段”、“工作術語”、“近年熱詞”的邏輯體系,同時每個概念的“出場順序”也是有一定的承前啟後,使用者既可以體系化的、從頭到尾學習每個概念;也可以隨時調取其中的某個概念,單獨學習。

三、怎麼寫課件?

以上談的都是做知識付費產品的策略部分。那麼,進入真槍實刀階段,怎麼將策略落地,寫課件呢?

我在電腦前貼了一個紙條,紙條上有三個詞:

聚焦、易懂、實用

。經過了一版的洗練,在二版更新時,這三個詞早已烙在了我腦中。

1

聚焦

二版課程裡,每節課的字數變少了。從每節課平均2500字到了1800字。做這樣的精簡,就是為了聚焦。為什麼要聚焦?

《完美陳述》這本書裡有句話:“你給聽眾的越少、聽眾得到的反而越多。”換言之,你貪多什麼都想講,使用者反而分身乏術,什麼也沒學到。

聚焦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每個概念只圍繞一個角度或一個工作中遇到的常見問題來講,透過這個問題,把這個概念講透了。

第二個層面是:在寫課件時,剋制自己,不做和問題無關的延伸。

上線下課的老師會有個情不自禁的習慣:本來是講A的,結果講著講著就講到了B、C、D……,拉不回來了。線上課絕不能這樣,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集中所有的語句,講清楚一個問題。

比如:在第二十五講《洞察:怎麼找到它?》裡,第一個找洞察的方法是:找到那個“理想自我”。

在第一版裡,我是這麼寫的:

“還記得我們學的概念‘品牌個性’嗎?我們說:品牌是有個性的,人們更傾向於選擇和自己個性相符的品牌。和‘品牌個性’如影相隨的概念是:自我形象(self-image)。‘自我形象’就是:人們擁有的產品決定和反映了他們的身份,即‘我們消費什麼就是什麼’。因此,想找到洞察,就要明白消費者自我形象和他們買了什麼之間的關係。”

你們看,這段話裡,本來我是要講“理想自我”的,結果扯出了“品牌個性”、“自我形象”另外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和“理想自我”放在一起,雖然沒什麼大問題,但使用者體驗就不夠直接、利落。

二版裡,我把這段話改為:

“人們擁有的產品決定和反映了他們的身份,即‘我買什麼就代表著我想成為什麼’。因此,在找洞察時,你就要找到人們心中那個想成為的‘理想自我’。我舉個很經典的例子,你就能明白了。”

“聚焦”也反映了較之線下課,線上課的一大優勢:盡一切可能剔除所有的口水話、沒必要說的話、重複的話!所以,二版更新時,我又進行了上百處修改,精益求精。

比如:

一版:

“傳播策略”是一個營銷人在工作中經常聽到的、但又很難說得清的重要概念。今天的課裡,讓我們先從一個小夥伴的提問開始。有個小夥伴在我的小密圈裡提問:做策劃案,是先內容,還是先渠道?

二版:

有學員問我:寫策劃方案,是先內容,還是先渠道?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要拿捏:哪句話是要重複很多遍的?一般情況下,要重複很多遍的話,都是這堂課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比如:在講“品牌個性”時,整堂課,我重複了三次“品牌個性不是強加給品牌的,是自然生長出來的、難以磨滅的。”因為這堂課的所有內容都是圍繞這句話展開的。

總之,聚焦就是less is more(少就是多)。你在有限的時間裡,給使用者的越少,他們得到的反而越多。聚焦就是要替使用者節省時間,讓他們在聽/看知識付費產品時,每一秒的質量都有所保障。

2

易懂

“易懂”就是要“講人話”。

“講人話”就是不要用過於書面的詞語。

▼比如:

一版:

你是

一家零售公司

的老闆。你到門店和店員聊天。

二版:

你是

一家連鎖超市

的老闆。你到店裡和店員聊天。

還有,舉的案例使用者越熟悉,他們也越易懂。

▼比如:

一版:

不要把那些有關具體產品的“一句話描述”等同於品牌Slogan了。比如:小米手機“

小米6”的“拍人更美

”就不是品牌Slogan,它只是針對小米其中一款手機的產品描述,是針對產品的產品廣告語。

二版:

注意:不要把一句話的廣告語等同於品牌Slogan了。比如:OPPO手機的“

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

”就不是品牌Slogan,它只是針對OPPO自主研發的快速充電技術的描述,是廣告語。

此外,“易懂”還要考慮學習場景與接收性。

《營銷入門。40個必學概念》有兩種直接學習的方式:在App上看課件,或者聽錄音。在二版更新時,我格外考慮了“聽錄音”這個學習場景。有些詞語你看得懂,但不一定能聽得懂。

▼比如:

所以,一些人覺得LV的包就是價效比很高。因為揹著它是一種身份象徵;揹著它出入高檔場合,

為自己掙得了面子(看課件)/為自己贏得了面子(聽課件)。

——“掙得”這個動詞有形象感,但人們聽“掙得”這個詞往往需要一定時間的反應。所以,文字講稿裡用“掙得”,錄音裡用“贏得”。

3

實用

“實用”就是讓使用者能活學活用:不僅知道道理,還明白該怎麼用。

▼比如:

——在講“品牌”時,給到使用者“品牌規劃金字塔”模型,讓他們學會:怎麼從零開始,規劃品牌建設?或怎麼查漏補缺,診斷現階段品牌建設的情況?

——在講“使用者需求”時,使用者要學會以“需要”為終極目標,將“慾望”價效比化或高階化,以此創造使用者需求。

——在講“目標使用者”時,透過某新產品上市的實操案例,一步步分析怎麼找到目標使用者?

——在講“公關”時,給到使用者寫公關新聞稿的“ROCK”方法論。

——在講“跨界營銷”時,用就在我們身邊的案例演繹怎麼透過策劃一個新故事,讓跨界營銷的效果1+1>2?

……

四、教訓與感悟

當然,做這門課時,也積累了一些教訓,在此和大家分享。

教訓:什麼是“價值定價”?我來“現身說法”

《營銷入門。40個必學概念》裡,我講到了一個概念:價值定價。“價值定價”就是:企業在制定商品價格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顧客對產品的感知價值,也就是顧客覺得“這個產品值多少錢?”再根據這個價格,設計產品,由此得出這個產品的成本大致是多少?比如:顧客覺得100塊錢買4袋某品牌的貓糧,是他們最願意接受的價格。那麼,企業就不要每袋貓糧賣30塊,而是看看怎麼控制成本,讓4袋貓糧賣出100塊?

回到《營銷入門。40個必學概念》這門課。其實,這門課上架第一天時,定價是199元。為什麼會有這個定價呢?這就是典型的“成本定價法”。我沒有考慮使用者的感知價值,而純粹根據我的付出(成本)和平臺對這種專業課的通常定價來定價的。

但是,第二天,我們就意識到這樣的定價是有問題的。對使用者來說,不同於公關、寫作類課程,“講概念”這種課,需要教育成本,一些人屬於“試探性購買”。所以,定價時,我就要根據使用者的感知價值,又想買,又害怕聽的是枯燥無味的概念,來一個“一觸即發”的定價:98元。那麼,按照98元的定價,講40個概念就比較多了,應該精簡到25到30個,這是比較合適的(課程上線後,我也做了一次使用者調查,大家反映也是:25到30個概念比較合理)。之後,我可以再根據大家的反饋,增加概念,及進行相應的調價。

感悟: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做知識付費產品真的很辛苦。寫這40堂課,我花了3個月的時間,每天9個多小時全身心投入。那段時間,真感覺每天灰頭土臉、屁股都要把板凳坐穿了。做課真是件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的“腦力+體力活”。

在做課的過程中,我不斷給自己灌的心靈雞湯就是八個字:

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少就是多:

給使用者的東西越少、越精,他們反而得到的越多、越深。所以,做課的過程就是在去粗取精、不斷提純。

慢就是快:

我也曾給自己定下“一天9小時寫3節課”的目標。但發現:無法完成。最高產的一天也就頂多寫了2節課。後來,我不再要求自己“一天裡多產”。我發現:當自己靜下心、慢慢的、堅持產出,反而會有種掌控全域性、遊刃有餘的氣勢。每堂課在我的筆下,都有自己的“成熟期”,ready好了,再出爐,才對得起使用者。

現在,

《營銷入門.40個必學概念》的二版更新,已經在插坐學院“好多課”App上新了

。再次期待和你們的碰撞。

從老師變身產品經理,我是怎麼打造一個知識付費產品的?

從老師變身產品經理,我是怎麼打造一個知識付費產品的?

▼▼▼

另外,我在“知識星球”(原“小密圈”)的社群也在持續更新中,歡迎大家加入,一起探討品牌營銷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