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故鄉的春天作者 孫立昕 誦讀 銀娟

聆聽:故鄉的春天 / 作者 孫立昕 誦讀 銀娟

故鄉的春天

作者 孫立昕 誦讀 銀娟

故鄉的春天是一篇關於時光的故事。當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到來時,故鄉的春天便來到了。

那是一場簡約而不失鄉村特色的美味歡迎儀式,父老鄉親在這一天要吃蘿蔔,俗話說叫“啃春”。父母把儲藏在地窖裡一個冬天的紅蘿蔔拿出來,洗去上面的土,削掉皮,用菜刀刀刃下邊的尖部把蘿蔔錛成一個個小塊,俗稱“錛蘿蔔”,寓意奔向美好的春天。

當光陰的時針指向立春的時刻,故鄉的風便吹拂十里鄉野了。雖然,最初的春風有些難解風情,但依然吹動了孩童的心。那風似乎聽懂了大自然的語言,剛剛還肆虐凜冽的西北風瞬間來個急轉彎就刮來了東南風。

聆聽:故鄉的春天 / 作者 孫立昕 誦讀 銀娟

這個時節,故鄉的土地不再那麼僵硬了。懵懂的少年撒著歡兒跑出家門,追逐野外的春光。行走在故鄉的小路上,土路有些灰塵,鞋子也沾滿了泥土,小夥伴們全然不顧,蹦蹦跳跳地往前走著,心裡的春景早已盪漾起來,那麼燦爛,那麼溫暖,那麼迷人。

家家戶戶利用這段閒暇時間,張羅著購買春播用的種子、農藥。有的幾戶人家一起乘坐客車去城裡選購耕地用的機械裝置和物資。

人勤春早。鄉親們陸陸續續地掀起了備耕的春潮,他們配置成一堆堆培育稻苗用的特殊土壤,這些土是由田園土和沙土混合而成的營養土。為使其更加肥沃,需要往土裡再施加一些腐熟的糞肥,然後再把調整好的營養土放到育苗盤裡進行一次高溫消毒,目的是能夠促進水稻健康發育,快速生長。

在孕育稻苗之前,水稻種子是要經過多菌靈藥劑浸泡的。泡兩天,就可以把這些種子放在太陽底下進行晾曬了。待種子出芽後,再將芽種播撒到苗床上,蓋上土,澆足水,鋪上一層地膜,最後植入到25攝氏度左右的溫室大棚裡。經過一週左右的孕育,胚芽成熟了,拱破了上面的腐殖土,漸漸探出了稚嫩的頭。30多天後,當植株長到8釐米高時,就可以下田插秧了。

聆聽:故鄉的春天 / 作者 孫立昕 誦讀 銀娟

小的時候,我常常跟隨父母在大棚裡給稻苗澆水施肥。綠油油的稻苗毛茸茸的,如同一塊塊嫩綠的地毯鋪展在大棚裡,葉尖上亮晶晶的露珠緊緊地浮在上面,生怕滑落下來,失去它本能生存的機會。我經常蹲在秧苗盤前,靜靜地看著那嫩得可愛的稻苗。棚裡高溫的炙烤,讓我的臉頰流下了一顆顆滾燙的汗珠。我心裡想,這點汗珠和父母一輩子辛勞的汗水怎麼都無法相比。

水是故鄉的靈魂。屯西邊的卡岔河是故鄉人的母親河,哺育著岸邊世世代代的子孫。春天,積雪融化成的汩汩桃花水匯入激流勇進的母親河。我和村裡的小夥伴經常在河畔的柳林裡穿梭玩耍,一邊唱著“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的歌謠,一邊欣賞著報春的使者——毛毛狗,觀察毛毛狗天天變幻的顏色:從灰白色、暗綠、淺綠到鵝黃。等到柳絲飄飄飛舞了,故鄉的風也就和煦了。

那輕輕的風,那柔柔的雨,讓田疇沃野舒展隱藏了一個季節的笑容,犁鏵翻開了田上的第一壟土,布穀鳥送來了林間第一聲悅耳的問候。裊裊炊煙繚繞的村莊、暖暖春暉照耀的杏園……家園處處瀰漫著溫馨和甜蜜的味道。

聆聽:故鄉的春天 / 作者 孫立昕 誦讀 銀娟

時光荏苒。讓我如醉如痴的故園成了心中最大的牽念。去年春天的一個早晨,雨後初晴,陽光明媚,我踏上了回鄉的路。坐在車上,腦海裡掠過的是滿滿的春色:泛綠的田野、黃盈盈的蒲公英、粉紅的杏花、潔白的雲朵、湛藍的天空。遠處,是巍峨挺拔鬱鬱蔥蔥的亮甲山;近處,是煙波浩渺波光粼粼的觸鬚溝水庫。一幅幅春天旖旎風光的畫卷,牽引著我眷戀的情愫,讓我匆匆地邁進春天的門檻,投入故鄉的懷抱,和親人共赴一場春光的約會。

園子裡草長鶯飛,草香夾雜著泥土的清新撲鼻而來,沁入我的心脾。遺憾的是,杏園裡落英繽紛,花蕊掉了滿地。是故鄉的春天提前了,還是我回來得有些晚了?

一年四季,光影交錯。365天有那麼多的美好,我卻對故鄉的春天獨有一份無法釋懷的情感。

作者:孫立昕,一個在東北平原出生長大的農村娃,大學畢業後,投身於蒼莽的遠山,成為一名綠水青山的守護者。邊走邊寫,善於發現生活中觸動人性光輝的亮點,每每把旅途中的清雅化為文字,抒發內心世界的情感,立志於著好文,做好人!

誦讀:銀娟(劉文萍),山東青島,大學教師。熱愛文學和寫作,喜歡誦讀,用聲音傳遞愛與溫暖。

編輯:傑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