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後》觀後感(1):快樂從何而來?

《零零後》觀後感(1):快樂從何而來?

芭學園

《零零後》是一部記錄片,追拍了六個千禧年後出生的孩子從06年到16年的成長曆程,前段時間剛在央視上映。作為記錄片,《零零後》跨越了兒童成長的10年,拍攝視角在國內前無古人。這幾個孩子都曾就讀過一所當時具有試驗性質幼兒園——-教育學家李躍兒創辦的芭學園。

在此之前,我對李躍兒只知其名,想象中應該是出過幾本有反響的書,是一位由專業團隊打造的明星教育家。當芭學園的園長“大李”出現在鏡頭裡的時候,令我略感吃驚,她看上去有些粗曠,面板黝黑,北方口音濃重,就是一位樸實的大姐,一點都不“精緻”。而透過電視螢幕,可以感受到她細膩的知識女性內裡,真誠的兒童教師之心。

保護兒童的“種子”

90%的教育問題,都能歸結為“兒童天性”、“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三方博弈。

傳統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把孩子培養成“社會人”,將來能夠參與社會合作。傳統教育備受詬病的缺陷在於忽略兒童天天性的保護和個性化關懷。近代西方教育學在反思和摸索中出現了兩個標新立異的教育理念:華德福和蒙特梭利,雖然兩者偏重略有不同,但都主張保護兒童與生俱來的“種子”——天性。

保留了天性的孩子會與自己的內心連線得更緊密,能夠獲得持久的成長內力,順利完成自我構建,充分地發揮個人潛能。

社會像個大機器,需要每個部件按部就班的運轉。但文明社會更是個有機體,需要輸入新鮮的血液,需要革新和進化。文明越向前發展,社會越需要多元化。每個人內心的種子都獨一無二,每個人都代表著人類社會的另一種可能。

社會文明程度越高,教育越需要人文主義,即強調對人的個性化關懷。

芭學園融合了華德福和蒙特梭利,同時結合國情,獨創了一套教育模式。芭學園雖然為孩子們營造了有利的成長環境,並影響了某些特質的發展,但青春期時,孩子們狀態各不相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兒童天性、家庭教育、傳統教育的激烈碰撞。

外向vs內向

樂樂和一一是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孩子。三歲的樂樂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怎麼滲透進一個小團體,又怎麼去“翹”別人的朋友,表現出強烈的社交願望,並且總有辦法去博得關注。而一一卻相反,面對老師和攝影師的苦苦相勸,三歲的她就會說“我就喜歡一個人玩”“我有權利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怡然自得地享受獨處的時光。小時侯的一一就表現出了哲學家的智慧,而且具有自己特立獨行不交朋友的勇氣,這相當難能可貴。

《零零後》觀後感(1):快樂從何而來?

這兩個孩子一個動如脫兔,一個靜如處子,但他們性格里潛藏的能量並沒有因為外向或者內向而不同。一一正是因為那份超然和專注,獲得了超越同齡人的思考力和理解力。如果說樂樂的社交是積極主動的,那麼一一的社交天分就體現在她所散發的個人魅力,孑然一身靜靜地坐在那裡,就能像磁石一樣很吸引眾人的目光。

這兩個孩子都是快樂的。樂樂積極快樂地規劃人生、追逐夢想,他有主見有目標,並願意為了目標努力奮鬥。他積極活潑外向,是一個非常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正能量存在。而一一快樂地享受內心的寧靜與安然。

他們快樂的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原因:父母不僅給予支援,還給予空間。

《零零後》觀後感(1):快樂從何而來?

從採訪來看,樂樂的父母臉上有著對孩子難以掩飾的讚賞,尤其爸爸很懂得發掘孩子的閃光點,不吝用“智慧”來形容三歲樂樂的社交能力。他們對教育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希望孩子幸福,但幸福要靠自己去爭取。”而從一一的口中,可以想象她的父母從小就告訴她“你有選擇的權利”,早早地把獨立的人格賦予了一一。當所有人都為一一的獨來獨往而擔心時,一一的媽媽卻認為一一這樣蠻正常。這一份肯定,保護了一一內心的從容和安寧,這正是她的個人魅力。一一長大後,心態是陽光的,心扉是敞開的,她帶著感恩之心去芭學園做暑期義工。

《零零後》觀後感(1):快樂從何而來?

一一的案例讓我想到一句話,大概是說,真正的社交併不是你設法去依附別人,而是靠個人魅力去吸引別人。世界投資巨頭巴菲特也是一個內向者,大部分時間都把自己關在書房裡,但他總能在社交場合成為焦點,不是因為他擁有什麼社交技巧,而是他一開口便言之有物,自然就有吸引眾人的魅力。現在很多學者在為內向型人格正名,內向者甚至具備比外向者更多的能量,更需要社會的包容。

14歲的一一說:“要求人是外向的這種事情,首先是有一個目的的,是為了讓人們更緊密的抱團,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但這件事對內向的人,其實是不公平的。”要求人人一樣,是不公平的!多麼智慧的一一!或許智慧真的比較眷顧喜歡獨處的人吧!

提到一一就不得不提辰辰,她倆都是典型的內向型人格,都在十三四歲時形成了獨有的人生觀,都是同樣的內心堅定坦然。但與一一不同,辰辰對人類社會有著更悲觀的認識。她早就洞察了人是帶著面具生活,跟動物打交道比跟人打交道要真誠得多,願望是成為一個動物科考員,她最喜歡的動物是狼。14歲的辰辰很喜歡虛擬遊戲,她說只有在虛擬世界才能摘下面具放鬆地作自己。

《零零後》觀後感(1):快樂從何而來?

辰辰給人的印象是孤冷、避世、獨具洞察力。但我覺得她是一個感情特別豐富的孩子,只是交友的標準很高,要求真誠、有共同價值觀。辰辰媽媽面對鏡頭表達最多的是對辰辰百般不理解。性格的形成和遺傳、經歷等種種因素有關,但從生活環境的包容和理解方面,辰辰不如一一那麼幸運。

體制外vs體制內

劉嘉陽和陳昊天在芭學園畢業後又一起上了國際小學,在小升初的分岔口,分別選擇了體制外和體制內學校。說實話,劉嘉陽是我更欣賞的孩子,或許說他的狀態是我曾經的夢想—-從體制內脫離出來,擁有像朋友一樣的父母、擁有選擇權、擁有獨立的空間,有魄力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陳昊天所走的路讓我看到了很多自己曾經的影子—-沮喪、壓力、身不由己。

劉嘉陽小時侯就有了不俗的表現,他是班裡的大哥哥,小朋友眼裡的劉嘉陽隊長。在小朋友的眼裡,劉嘉陽無所不能,連老師都管不了他。至於劉嘉陽為什麼備受擁戴,影片裡沒有詳細交代,但從他在電影夏令營編寫劇本又當導演這個事情來看,他非常有才華、有主見,性格穩重又灑脫,是一個渾然天成的領導者。

長大後的劉嘉陽,在體制外如魚得水,學習和興趣平衡得很好,他總能清晰地定位自己,找到目標。我很佩服劉嘉陽媽媽的那份淡定,她輕鬆地說:“有什麼好焦慮的?讓孩子自己去選擇,他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劉嘉陽在美國高中表現得適應性驚人,因為他完全不是一個生活在條條框框裡的人。不像樂樂那樣積極活潑、目的性強,劉嘉陽既有主見,又個性沉穩、灑脫。我個人覺得劉嘉陽是這部記錄片裡狀態最理想的孩子。

《零零後》觀後感(1):快樂從何而來?

陳昊天,在幼兒園是個小麻煩,因為他脾氣倔強,不愛守規則,或者說自控力不強。青春期的陳昊天,性格未變,但面對壓得他忍喘不過氣的學業以及父母嚴格細緻的要求,總體上處於一個缺乏激情的狀態。他偶爾對父母很不耐煩,中考完對母校表現得毫無留戀,可見他的體制內生活更多的是“忍受”。

陳昊天這樣的狀態不該全怪罪於體制內教育,一方面,他的時間被要求和指令填滿,無論是負面情緒還是天性都沒釋放出來,學習之外的能力也沒有空間發掘和施展,他缺少個人價值感。另一方面,我猜父母沒有與孩子建立深層次的連線,孩子一直處於缺乏理解的無奈狀態,無論在學校還是家裡,都缺乏歸屬感。

《零零後》觀後感(1):快樂從何而來?

劉嘉陽說自己適合體制外我不驚訝,我驚訝陳昊天說自己適合體制內。他的理由是自己自控力不強。我倒認為他更適合去一個更包容的環境,可以獲得更多的鍛鍊機會。自控力不強,或許只是外界加強加給他的標籤。一個不守規則的孩子讓父母很不放心,從而壓縮了他的獨立空間,他既沒有變得更自律,也沒有變得更快樂。

結語

無論外向還是內向,無論體制外還是體制內,孩子快樂不快樂的關鍵在於:天性有沒有被尊重,有沒有獲得構建自我的空間,有沒有獲得個性化的關懷。

家庭是遠比學校更重要的教育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