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善知識的眼力很重要

識別善知識的眼力很重要

01. 編者按

學佛離不開善知識的指路與教導,因此,鑑別善知識的眼力也就非常重要了。明代高僧蓮池大師的相關開示,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我們可以藉此因緣進一步回溯,深入學習相關經論。

開辦“引經據典”欄目的初衷不僅是為大家提供明師指導,而且要把這些思考回溯到大藏經,讓師言與佛語接通,啟迪智慧並解決實際問題。為此,在“大德開示”之後,欄目認真提供了“延伸思考”“深入經藏”“留言討論”等板塊,敬請閱讀並分享。

識別善知識的眼力很重要

02. 大德開示

蓮池大師開示:

為僧於正法之世,惟恐其分別人;為僧於末法之世,惟恐其不分別人也。何也?末世澆漓,薰蕕雜處,苟藻鑑不審,決擇失真,以是為非,認邪作正,宜親而反疏之,宜遠而反近之,陶染匪人,久而與之俱化,劫劫生生,常為魔侶。參方可弗具眼乎哉?!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參方須具眼

【演蓮法師白話翻譯】

為僧若在正法時代,參訪善知識,則惟恐存有分別心。但在末法時代,如果想出外參方,那就惟恐不善於分別了。為什麼呢?當知末法時代,世道人心漸趨敗壞,好人和惡人混雜一起,假如你評量鑑別時不夠慎重,決擇時失去真確,則可能以是為非,認邪作正。該親近的反而疏遠了,該疏遠的偏又去親近,日日受邪惡之人薰陶影響,時間久了,不知不覺中便被惡人同化,以致生生世世常為魔侶。是以參師訪道不可不具有識別善惡邪正的眼光啊!

識別善知識的眼力很重要

03. 延伸思考

今天教內比較重視恭敬善知識,這是對的。但是,對於警惕邪師則往往呼籲、強調不夠。尤其是在初學者尚無能力分辨善知識的情況下,就過分強調恭敬善知識,一味強調“視師如佛”,而不同時強調依法不依人,那就很容易讓初學者把他目前跟隨學習的師父,或者教內有名、有地位的大和尚當作善知識,對他們生起不如法的個人崇拜乃至人身依附。如果這些師父、大和尚的知見有不圓滿之處,初學者就很難避免他們的誤導。如果他們是邪師,那就更難從中逃離了。

值得注意的是,大師身處明代,當時佛法遠比今日興盛,他所開示的物件還是沒有家庭工作拖累,全身心修行的出家僧人。因此,這一開示對於今天的佛子,尤其是在家居士說來就尤其顯得重要了。我們有必要落實蓮池大師的開示,掌握善知識的標準,這樣才有能力分辨邪正。在《瑜伽師地論》第25卷中,彌勒菩薩對於善知識的特徵、作用都做了詳細描述,值得認真學習,反覆研究。

04. 深入經藏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出離地第三之四

云何名善友性?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何等為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俱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云何名為安住禁戒?謂安住具戒,善能守護別解律儀,如前廣說。樂沙門性,樂婆羅門性,為自調伏,為自寂靜,為自涅槃,修行正行。如是名為安住禁戒。

云何名為俱足多聞?謂若有法宣說開示,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獨一圓滿,清白梵行。於如是類眾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如是名為俱足多聞。

云何名為能有所證?謂能證得勝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厭逆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過患想、斷想、離想。滅想、死想、不淨想、青瘀想、膿爛想、破壞想、膖脹想、啖食想、血塗想、離散想、骨鎖想、觀察空想。復能證得最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最後非想非非想處。又能證得慈、悲、喜、舍。或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別通、或阿羅漢。具八解脫靜慮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勢力,能善為他現三神變教授教誡。三神變者:一神力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導神變。如是名為能有所證。

云何名為為性哀愍?謂於他所常起悲憐,樂與其義,樂與其利,樂與其樂,樂與猗觸,樂與安穩。如是名為為性哀愍。

云何名為心無厭倦?謂善能示現,善能教導,善能贊勵,善能慶慰,處於四眾宣說正法,不辭勞倦,翹勤無墮,起發圓滿,為性好樂,發勤精進。如是名為心無厭倦。

云何名為善能堪忍?謂罵不報罵,嗔不報嗔,打不報打,弄不報弄。堪耐槌、杵,於諸逼迫、縛錄、禁閉、捶打、毀辱、迫愶、斫截眾苦事中,自推己過,以業異熟為所依趣。終不於他發生憤恚,亦不懷恨隨眠不捨。如是雖遭輕陵毀辱,而其本性都無變改,惟常於彼思為義利。又能堪忍寒、熱、飢、渴、蚊、虻、風、日、蛇、蠍、惡觸、他所幹犯、磣毒語言、身內所生猛利堅勁辛楚、切心奪命苦受。為性堪忍,能有容納。如是名為善能堪忍。

云何名為無有怖畏?謂處大眾說正法時,心無怯劣,聲無戰掉,辯無誤失。終不由彼怯懼因緣,為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毛不豎。如是名為無有怖畏。

云何名為語具圓滿?謂彼成就最上首語,極美妙語,甚顯了語,易悟解語,樂欲聞語,無違逆語,無所依語,無邊際語。如是名為語具圓滿,言詞巧妙。

成就如是八種因緣,善能諫舉,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

云何名為善能諫舉?謂若有餘於增上戒毀犯屍羅,於增上軌毀犯軌則,由見聞疑,能正諫舉,真實不以虛妄,應時不以非時,饒益不以衰損,柔軟不以粗獷,善友不以憎嫉。如是名為善能諫舉。

云何名為善作憶念?謂令憶念先所犯罪、或法或義。云何名為令其憶念先所犯罪?謂若有餘,先起毀犯,而不能憶,善作方便,令彼憶念。告言:長老,曾於某處某事某時,毀犯如是如是色類,如是名為令其憶念先所犯罪。云何名為令憶念法?謂若有餘,於先所聞所受正法獨處思念,所謂契經、應頌、記莂、廣說如前。彼若不憶,令其憶念,或複稱述,授與令憶,或興請問,詰難令憶。如是名為令憶念法。云何名為令憶念義?謂若有餘,於先所聞所受正義,有所忘失,為作憶念,宣說開示,令新令顯。又若有善能引義利,能引梵行,久時所作,久時所說。彼若忘失,亦令憶念。如是名為善作憶念。

云何名為善能教授?謂於遠離寂靜瑜伽作意止觀,時時隨順教授而轉,時時宣說與彼相應無倒言論。所謂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屍羅言論、等持言論、聖慧言論、解脫言論、解脫智見言論、少欲言論、喜足言論、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損減言論、無雜言論、隨順緣性緣起言論。如是名為善能教授。

云何名為善能教誡?謂於大師所說聖教,能以正法、以毘奈耶平等教誨。或軌範師、或親教師、或同法者、或餘尊重、等尊重者,如實知彼隨於一處違越毀犯,便於時時,如法訶責,治罰驅擯,令其調伏。既調伏已,如法平等受諸利養,和同曉悟,收斂攝受。於所應作、及不應作,為令現行、不現行故,於其積習及不積習,教導教誨。如是名為善能教誡。

云何名為善說正法?謂於時時,能善宣說,初時所作無倒言論: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於諸欲中,能廣開示,過患、出離、清淨品法。又於時時,宣說超勝四種聖諦相應言論:所謂苦論、集論、滅論、道論。為諸有情得成熟故,為諸有情得清淨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宣說相應、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名句文身,所有言論。又此言論,應時而發。殷重、漸次,相續、俱有,令其欣慶,令其愛樂,令其歡喜,令其勇悍,無所訶擯。相應、助伴、無亂、如法,稱順眾會。有慈憐心,有利益心,有哀愍心,不依利養恭敬讚頌,不自高舉,不凌蔑他。如是名為善說正法。

由彼成就如是八支,於時時間,善能諫舉、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是故說彼名為善友。如是廣辯善友性已。

復云何知此中略義?謂若善友心善稠密,為性哀愍,最初於彼樂為利益,樂為安樂。又即於此利益安樂,如實了知,無有顛倒,離顛倒見。又即於此利益安樂,有大勢力方便善巧,能令積集,能令引發。又即於此利益安樂,翹勤無墮,起發圓滿,為性好樂,發勤精進。當知由此四因緣故攝一切種,總略圓滿善知識性,如是名為此善友性所有略義。

若前所說廣分別義,若此所說所有略義,一切總說為善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