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味,清淡如常

“業淨六根成慧眼,身無一物到茅庵。”《小窗幽記》中的這句話意在告訴人們:罪業一旦清淨,眼、耳、鼻、舌、身、意都成了觀照世間萬物的慧眼。身上沒有任何事物的拖累,便如同住在深山的茅庵中修行一般。

做人宜淡不宜濃,淡中現出真趣味,淡中現出平常心。再美味的食物,一日三餐不離口總會吃膩的;過於特立獨行的人,往往因為太過特殊而不合於群。世界上最可口的食物不過是家常菜,德行完美的聖人不過是普通人。這點正是《菜根譚》想要告訴我們的。我們生為凡人,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麼圓圓滿滿,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永遠享受春天,並不是誰都可以轟轟烈烈一輩子,每個人的一生都註定要跋涉溝溝坎坎,品嚐苦澀無奈,經歷挫折與失意。

有一天,齊國儲子問孟子說:“齊王時不時地會派人來拜訪先生,想必您一定有卓爾不群的地方吧!”孟子笑著答道:“難道堯舜比一般人多一雙手腳嗎?連聖人先賢都沒有與別人不同的地方,更何

況是我呢?”

在孟子的心目中,聖人和我們也沒有什麼不同。說到底,我們都是常人,即使已身居高位、萬貫家財,我們都應保持一顆“初心”和一種平和的心態。記住了自己是常人,才會有一顆常人心。這樣的話,無論是面對挫折還是驚喜,我們都會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看待,從而避免絕望和自滿。

人生真味,清淡如常

在漫漫旅途中,失意並不可怕,受挫也無須憂傷。大詩人蘇東坡受“鳥臺詩案”牽連,險些丟掉性命,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實際上就是在黃州編管。即使身處如此逆境,蘇東坡依然曠達如舊,在赤壁的月夜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前赤壁賦》:“寄蜉遊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把自己擺到宇宙之中,不過是一粒塵埃,又有什麼必要斤斤計較呢?落英在晚春凋零,來年又燦爛一片;黃葉在秋風中飄落,春天又煥發出勃勃生機。艱難險阻何嘗不是人生給我們的另一種形式的饋贈?受得這份饋贈,我們就會了知心境、成熟灑脫,人情練達。

古往今來,多少人爭名於朝,爭利於市,互相傾軋,或可逞快意於一時,可是人之於宇宙,不過是一個過客而已。宋人曾有詩云:“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雖然稍顯消極,但是有一定道理。所以在對生活的態度上,貴有一顆平常心。

田子方陪伴魏文侯時,總是情不自禁地稱讚溪工。文侯十分好奇,便問:“溪工為何總能得到你的讚賞?他是給過你幫助的導師嗎?”田子方說:“他只不過是我的鄰居罷了,但他的言論和談吐值得我稱讚他。”文侯又問:“那你的老師是誰?”子方說:“東郭順子。”

“那你為什麼不曾稱讚過他呢?”文候十分驚訝地問。

田子方回答:“他相貌普通,但內心合於自然,而且能順應外在事物,能保持固有的真性情,心境清虛寧寂能包容外物。另外,如果遇到外界事物不能符合‘道’的,他便嚴肅指出使之醒悟,從而使別人的邪惡之念自然消除。對於這樣一個真樸自然的導師,我一個做學生的能夠用什麼言辭概括他的品德呢?”

田子方的一番話讓我們明白,任何華麗的修飾詞都沒有資格形容一個人平和自然的境界。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功成名就的企業家,還是德高望重的大師學者,他們並不是生而如此,而是在平凡中實踐人生理想的。身為普通人更是如此,只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純真本性,心態平和地對待人生才能在平平淡淡中品味人生百味,解生活煩膩,進而在平凡中顯出英雄本色。

人生真味,清淡如常

這種灑脫的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棄,灑脫是一種思想上的輕裝,灑脫是一種目光的朝前。有灑脫才不會終日鬱鬱寡歡,有灑脫才不覺得生活得太累。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不至於對生活求全責備,才不會在各種困難打擊之下彷徨失意。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挺起剛勁的脊樑,披著溫柔的陽光,找到充滿希望的起點。因此,我們應時時保持平和的心態和持有灑脫的胸襟,讓自己活得輕鬆快樂,並充滿希望。

在爾虞我詐中生活久了,煩惱倍增,人們漸漸厭倦了,便想尋回那雙慧眼,尋回當初清淨無為的快樂生活。其實,當你放下貪婪執著之念,用智慧之水來洗滌心靈,也就自然消除了你的錯誤,洗淨你“慧眼”上的塵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