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序)晉武帝的苦惱:輔政用宗室,還是用外戚?

公元280年,晉滅吳,三國時代落幕,天下重新統一,中國歷史進入了十年安定時期,史稱“太康之治”。

太康是晉武帝的第三個年號,在此之前,晉武帝使用過泰始和咸寧兩個年號。在帝制時代,年號通常起著王朝政治風向標的作用,晉武帝的三個年號亦是如此。

泰始時期(265—274年),晉武帝承司馬昭主宰曹魏政權時的政治格局,沿用司馬昭留下的政治班底,以端拱無為的姿態君臨天下。老臣輔政,思想保守,不喜折騰,重在維穩,鞏固權力,因此,泰始年間的政治局面呈現出一種小有波瀾、大局穩定的特點。這樣的執政集團雖然有利於政權穩定,但面對內憂外患時就很被動了。

自泰始五年(269年)起,鮮卑人禿髮樹機能在西北掀起大規模叛亂,屢敗官兵,擊殺晉朝名將,對晉朝的統治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禿髮樹機能是晉朝的內憂,東吳孫皓則是晉朝的外患。孫皓成為東吳皇帝后,對晉朝採取攻勢,以弱搏強,不僅頻繁騷擾晉朝邊境,還在數次戰爭中擊敗晉朝,取得了區域性優勢。總之,新生的晉朝在泰始年間沒有展現出朝氣蓬勃的開國氣象,反而給人一種暮氣沉沉的感覺。

八王之亂(序)晉武帝的苦惱:輔政用宗室,還是用外戚?

晉武帝的影視劇形象

進入咸寧時期(275—279年)後,晉朝的政治風氣開始扭轉,晉武帝的治國方針也迅速發生了變化。

回首往事,曹魏政權滅亡前夕,司馬昭立繼承人時,在長子司馬炎和次子司馬攸之間產生了猶豫。這時,以賈充為代表的世族成員紛紛表態,支援司馬昭立司馬炎為繼承人,於是,司馬炎順利成為司馬昭權力的繼承人。及司馬昭病死,司馬炎接過父親手中的權力棒,又順利建立晉朝,對支援自己的世族成員和宗室成員大行封賞,確立了世族勳貴和宗室成員崇高的政治地位。晉武帝剛即位時,未過而立之年,本身比較年輕,諸子普遍幼弱,因此,帝系宗室在司馬皇族中也不具備優勢地位。於是,這就決定了泰始年間君弱臣強的政治格局。

晉武帝在泰始年間並未無所作為,他採用一些溫和的手段試圖削弱世族勳貴和非帝系宗室的力量,當然,這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君弱臣強的局面,也沒有破壞君臣和諧共處的局面。人世間很多關係始於利益一致,終於利益分化,咸寧二年(276年)的突發事件破壞了晉武帝君臣和諧共處的局面,也促使晉武帝加快了削弱世族勳貴和非帝系宗室的程序。

齊王司馬攸本是晉武帝的弟弟,但他被過繼給了沒有子嗣的叔叔司馬師。司馬昭是透過“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司馬師之位的,加之司馬昭晚年的繼承人之爭,這就使司馬攸對晉武帝造成了潛在的威脅。另一方面,進入咸寧年間後,太子司馬衷政治才能低劣的本性顯露無疑,令朝中大臣心懷失望,於是,“潛在繼承人”司馬攸的聲望日隆。因此,當晉武帝在咸寧二年受洛陽瘟疫的影響,差點駕崩時,朝中大臣放棄司馬衷,反而支援司馬攸,以預備晉武帝遭遇不測後的帝位繼承人。更讓晉武帝感到不滿的是,兼為司馬攸和司馬衷岳父的賈充在這場危機中首鼠兩端,竟然做了騎牆派。可以說,咸寧二年的政治危機讓晉武帝認清了現實政治:沒有自己的政治班底,便無法在政治鬥爭中獲勝,保證皇位的順利繼承。

八王之亂(序)晉武帝的苦惱:輔政用宗室,還是用外戚?

司馬皇族聯姻圖

自咸寧二年起,晉武帝在政治上開始積極行動起來。同年,晉武帝剛病癒就奪賈充的兵權,給那些世族勳貴釋放了一個不祥的政治訊號。第二年,晉武帝大規模改封非帝系藩王,封司馬瑋、司馬允等四皇子為藩王,加強了帝系藩王在司馬皇族中的力量。與此同時,晉武帝以楊皇后為紐帶,開始扶持以楊駿、楊珧、楊濟為代表的楊氏外戚制衡已經做大的賈氏外戚。

晉武帝經過十餘年的政治歷練後,對權術的認知和運用已經成熟,他雖然在暗中不斷打擊賈充,卻依然尊崇賈充,即便賈充對伐吳持堅決的反對意見,晉武帝還是在咸寧五年(279年)任命賈充為討伐東吳的最高統帥。第二年,晉武帝滅亡東吳,透過莫大的軍功樹立自己的威信,成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為自己進一步鞏固皇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對賈充來說,伐吳之戰卻讓他的政治生命走向了衰竭。有時候,打擊一個人不需要刻意貶損他,只要讓他擔任反對派的領導,並讓反對派取得勝利,就足以壓垮他的內心,晉武帝運用此策略,讓賈充感受到了無法消除的慚愧和懼怕。東吳滅亡,天下統一後,“滅吳功臣”賈充卻在政壇上迅速銷聲匿跡,太康三年(282年),賈充懷著沮喪的心情離世,享年66歲。

以賈充之死為重要標誌,世族勳貴對晉武帝的威脅逐漸減輕,那麼,能對晉武帝造成威脅的只剩下非帝系宗室了,而司馬攸作為非帝系宗室的代表,又深得朝臣支援,自然便成為晉武帝重點打擊的物件。也是在太康三年(282年),晉武帝強迫司馬攸離開京師,都督青州。結果,晉武帝此舉引發了眾多朝臣的強烈反對,晉武帝勃然大怒,對這些朝臣予以處罰,使用強硬的手段平定了政治風波。司馬攸無可奈何,黯然離開京師,就藩青州。第二年,司馬攸懷著滿腔悲憤,在封地病逝,享年36歲。至此,一直威脅晉武帝和太子司馬衷的那個人消失了。

八王之亂(序)晉武帝的苦惱:輔政用宗室,還是用外戚?

司馬皇族關係圖

晉武帝拉一派打一派,讓楊氏外戚集團充當政治助手,於是,楊氏外戚集團在太康年間迅速走向了鼎盛。楊氏外戚集團是晉武帝一手組建的政治班底,楊駿、楊珧、楊濟在太康年間權傾天下,時人稱之為“三楊”,“三楊”協助晉武帝推行一系列鞏固皇權的措施,參與驅逐司馬攸的謀劃,是晉武帝的重要功臣。然而,歷史一直在重演,當楊氏外戚集團取代世族勳貴和非帝系宗室的地位,在政治上一家獨大後,便對晉武帝造成了新的威脅。

太康十年(289年),年老體衰的晉武帝患病不起,及病癒後,晉武帝為帝位傳承考慮,也為制衡楊氏外戚集團考慮,在十一月再次大規模分封皇子為藩王,並讓司馬瑋、司馬允鎮守要害之地,加強了帝系藩王在新政治格局下的實力。這時,晉武帝的人生即將走向終點,太熙元年(290年)四月,晉武帝再次患病,這次,他未能痊癒,死神來到了他的身邊。

生命垂危的晉武帝安排後事時,本想讓德高望重的宗室司馬亮和楊駿一起輔佐太子司馬衷,卻不料楊駿獨斷專行,擅自驅逐司馬亮出鎮許昌。晉武帝在彌留之際,精神恍恍惚惚,見司馬亮遲遲不到,乃決定楊駿輔政,以楊駿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55歲的晉武帝安排後事完畢後駕崩,他把愚鈍的太子司馬衷交給楊駿,又讓楚王司馬瑋、淮南王司馬允在外地制衡楊駿,以保晉朝江山永固。

晉武帝在位25年,朝中的政治鬥爭雖然激烈,但沒有傷筋動骨,他用寬厚的個性、熟練的權力,還有無形的時間化解一次次政治危機,成功鞏固皇權,實現了西晉王朝從“股份制企業”向“私企”的轉變,然而,“私企”對企業掌舵人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新皇帝司馬衷在這方面顯然不及格。楊駿大權獨攬,招致賈氏外戚和司馬皇族的嫉恨,司馬衷又沒有能力處理各方面的矛盾,政治火山遲早要噴發,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