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曹操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青年

東漢末年,曹操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青年,他問當時大名鼎鼎的名士評論家許劭:“你看我是個怎樣的人?”許劭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區區十個字讓曹操很是困惑:“我到底是能臣還是奸雄?我所生活的時代,將會是治世?還是成為亂世?”

曹操最後還是明白了,他大笑而去。

東漢末年,曹操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青年

所謂治世,就是太平盛世,自古以來,沒有人不渴望盛世的。皇帝渴望自己治下的年代是盛世,因為只有創造盛世的天子,才會被冠以明君、聖主的讚譽,百姓傳誦、汗青銘記、千古流芳;百姓渴望自己生活的年代是盛世,唯有盛世,可以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讀書人也渴望盛世,因為盛世政治清明、官場廉潔、程式透明、野無遺賢。傳說中的明君,親賢臣,遠小人,青睞孤直剛正,厭惡阿諛奉承。

生活在漢末的諸葛亮,曾經淚流滿面地寫下這樣的字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其實諸葛亮的歸納,未免有些武斷。盛世,可不僅僅是“親賢臣,遠小人”可以造就,也不單單是“親小人,遠賢臣”可以終結,更何況誰是賢臣,誰是小人?從來就是一道說不清楚的是非題。

東漢末年,曹操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青年

漢帝國的史冊上,盛世如夜空中的巨星,文景之治、昭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星光燦爛、青史流芳。《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堆滿了糧食。大倉裡的糧食由於 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庫房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斷了。這是對文景之治也就是盛世十分形象的描述。至於東漢,到明帝、章帝時代,“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百姓殷富,粟斛三牛馬被野”,也是一個文明昌盛的時代。漢章帝死於公元88年,距離本書所述歷史的起點公元168年,足足80年。那麼這個時代,又是什麼世道呢?

濁世的初見,彷彿還沉浸在昔日的繁榮,到了濁世的末尾,漸漸露出亂世的跡象。公元2世紀60、70年代之交,東漢帝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軍事上剛剛平定了西部的羌亂,西域也在帝國的控制之下井然有序,從外表上看,東漢帝國是個強大的巨人,誰也不敢惹他不高興,更別提誰要或誰能摧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