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300年第一懸案:太祖、太宗傳位之謎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晚,東京汴梁風雪滿天,宋太祖趙匡胤邀請自己的二弟——晉王趙光義到皇宮飲宴,這場只有兄弟二人參加的宴會結束後,趙光義當晚也留在宮中過夜,(另據司馬光《

涑水記聞

》記載,趙光義當夜打道回府,未在宮中)次日,五十歲的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突然駕崩,趙光義登基為宋朝第二位皇帝,是為宋太宗。

大宋300年第一懸案:太祖、太宗傳位之謎

宋太祖、宋太宗宮中飲宴

癸丑夕,宋太祖的暴斃之謎

宋史·太祖本紀·卷三

》對趙匡胤駕崩一事,只有潦草敷衍的十二個字:“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農曆10月20日晚上,皇帝死在了萬歲殿裡,終年50),沒有起因,沒有過程,只是交代了一個結果——宋太祖死了。

大宋300年第一懸案:太祖、太宗傳位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

仔細研讀《

宋史·太祖本紀·卷三

》的其他內容,就會發現,在記錄太祖死亡這件事之前,有數段文字,在頻繁介紹趙匡胤於各處巡幸和征討,突然話鋒一轉——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不僅內容過渡相當突兀,而且語焉不詳,不由讓人對宋太祖暴斃這件事疑竇叢生。

宋太祖行伍出身,一生戎馬倥傯,身體的底子應該是不錯的,但這並不能排除趙匡胤本身患有心腦血管等易猝死的疾病。當然,如果用“

誰受益最多,誰嫌疑最大

”這個標準來衡量,當上皇帝的趙光義對其兄長的暴斃,肯定負有不可推脫的干係。

趙匡胤到底是酒後猝死還是被其弟謀害,太祖、太宗之間的皇位傳承究竟是早有安排的“兄終弟及”還是處心積慮的“弒兄奪位”,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

“斧聲燭影”——趙匡胤的最後一夜

北宋僧人文瑩所著的《續湘山野錄》記載:“

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日:‘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樞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 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大宋300年第一懸案:太祖、太宗傳位之謎

斧聲燭影

這大概是有關於“

斧聲燭影

”最早的出處,後世的很多人也是根據《

續湘山野錄

》的記載,從而推斷出趙光義在當晚確實下毒謀殺了大哥趙匡胤,我們來看看證據:

1、“

宦官、宮妾悉屏之”——

事發時只有兄弟兩人在場,這為趙光義動手提供了可能。

2、

顧太宗日:“好做,好做”——“

好做好做”什麼意思?是你做的好事?還是事已至此,“你好好幹(當皇帝)吧”。總之是肯定發生了讓趙匡胤相當憤怒或絕望的事情。

3、再看看後面兩句“

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 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這種反常的睡眠狀態和怪異的屍體表現,不是對趙光義下毒赤裸裸的暗示嗎?

大宋300年第一懸案:太祖、太宗傳位之謎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

事情到這裡,再結合宋太宗當政後,曾有過毒殺

南唐後主李煜

吳越國王錢俶

的“犯罪事實”,似乎對趙光義下毒弒兄也可以下結論了,但是如果再仔細分析一下,此文的作者文瑩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僧人,他有什麼能力瞭解這種趙氏家族最核心的機密,並且寫出像在事發現場親眼目睹一樣的細緻描述?況且《續湘山野錄》更趨向於野史的性質,讓這段文字的可信度也打了很大的折扣。

那麼是不是就可以反推出趙光義無罪論呢?讓我們再看看北宋史學大家司馬光的

《涑水記聞》

中,關於太祖駕崩的描述: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鼔,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而以親事一人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醫官賈德玄坐於府門,問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門者,曰晉王召,出視則無人,如是者三。吾恐晉王有疾,故來。”繼隆異之,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趣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中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隆至,問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我們來看看這段話給我們帶來的資訊:

1、太祖死後,其皇后宋氏是準備召太祖之子

趙德芳

入宮繼位的,但是太監

王繼隆(

原文如此,應為王繼恩)卻從宮外叫來了晉王趙光義——面對突然發生的皇帝駕崩問題和皇肆繼位問題,如果沒有事先的謀劃或者背後某個大人物的支援,王繼隆做為一個太監哪裡來的假傳聖旨的膽子?

2、太祖駕崩當晚,太醫

賈德玄(應為程德玄)

在凌晨兩點出現在趙光義府前,他自己所言“

吾恐晉王有疾,故來

”顯然不可取信,再結合賈德玄太醫的身份,這時出現,是否就是向趙光義彙報投毒用藥已經成功呢?

3、太監王繼隆帶領趙光義入宮,宋皇后以為是兒子來了,王繼隆卻說,是晉王趙匡胤來了,這時,宋皇后惶恐的喊到“

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

”——我想,從這一刻開始,宋皇后應該已經完全想明白了事情的經過:太醫賈德玄配藥,王繼隆控制皇宮,趙光義幕後坐鎮,這絕對是一場精心策劃,醞釀已久的奪位陰謀。所以接下來宋皇后的反應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

如果不是猜測出丈夫死於非命,怎麼會對自己小叔子說出“我們母子的性命就託付給你了”這種話?另外,“官家”這個詞,在宋朝是皇帝的別稱,此時稱趙光義“官家”實際上就是投降的表示。

4、再來看看趙光義的表現——

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完全是一副勝利者的姿態,此時對皇位的覬覦,連掩飾的心情都沒有了,要知道,趙匡胤“

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時還推辭數次而就。而且如果皇位正常傳遞,你大嫂有什麼好憂的呢?

大宋300年第一懸案:太祖、太宗傳位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司馬光是史學大家,又是在趙光義一系的英宗、神宗朝當差(起碼不會故意抹黑太宗),而且按照他的生卒時間(1019年—1086年)推算,

《涑水記聞》

成書應該離“

斧聲燭影

”發生的時間僅僅間隔幾十年,綜合這幾點原因,筆者認為,內容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所有,如果根據以上分析得出的結論,筆者認為,趙光義就算沒有親手殺害兄長,也一定是趙匡胤暴斃的背後策劃和推手。

是“兄終弟及”還是“父死子繼

分析完趙匡胤的暴斃之謎,我們再來看看太祖太宗的傳位之謎。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件事情——趙光義“

弒兄與否

”實際上和他“

得位正與不正

”是有必然的邏輯聯絡的,一旦確定太宗弒兄,就沒有分析其得位正與不正的必要了。弒兄登基,再名正言順也是篡位。

現在不妨暫時推翻我之前關於太祖暴斃的分析,假設“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

確實是趙匡胤酒後誘發突發性心腦血管疾病而猝死,那麼,趙光義的繼位又是否經得起推敲嗎?

有部分人認為,趙匡胤本意就是傳位於趙光義,這也完全符合封建王朝“兄終弟及”的傳位習慣,而且《

宋史·太祖本紀·卷三

》中也寫到太祖“

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

”,即有歷史依據又有太后欽命,似乎太宗得位就是光明正大的“兄終弟及”了。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無論任何朝代的任何君王,對於皇位的傳承方式,“父死子繼”永遠都是第一選擇。只要有兒子,哪怕是沒兒子只有孫子,都不會選擇傳位給兄弟。

除了北宋,中國封建王朝沒有任何一個開國皇帝選擇“兄終弟及”這種傳位方式,我們再把範圍擴大一點,封建王朝的所有皇帝中,我們來看幾個“兄終弟及”的例子:

1、漢少帝劉辮傳位漢獻帝劉協,背後不過是權臣董卓在操縱兩個傀儡皇帝。

2、唐中宗李顯傳位唐睿宗李旦,那也不過是兩個傀儡兒子受老媽武則天的擺佈。

這一類“兄終弟及”都逃不出皇帝大權旁落的影子,都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傳位

3、

唐敬

宗李湛與唐文宗李昂

4、宋少帝劉義符與宋文帝劉義隆

這一類,都是官宦、權臣殺了哥哥再立弟弟,也沒有“兄終弟及”的實際意義。

5、宋哲宗趙煦傳位宋徽宗趙佶

6、明熹宗朱由校傳位明思宗朱由檢

這一類,哥哥沒兒子繼承皇位,只能傳位給兄弟

所以我們說“兄終弟及”這種傳位方式,在封建王朝是相當罕見和特殊的

老百姓自己家的房產都不會給兄弟不給兒子,何況天子家,趙匡胤駕崩時,宋朝已經基本平定中原地區,幾個兒子也已經成年,外即無強敵環飼之慮,內又無主少國疑之憂,試問,趙匡胤是哪根神經不正常,要選擇“兄終弟及”這種劍走偏鋒的路子。

再者,如果太祖傳位給二弟趙光義,那麼按照這種思路,趙光義就應該傳位給三弟趙廷美,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宋真宗趙恆。我們不能一邊要求太祖傳太宗就必須尊重“兄終弟及”的少數案例,一邊太宗傳真宗就沿襲“父死子繼”的傳統規矩。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有人會說,不對,趙匡胤傳位是因為“

金匱之盟

”,兄終弟及是因為他遵守對母親的承諾,好,那我們就來看看所謂的金匱之盟。

到底有沒有“金匱之盟”

大宋300年第一懸案:太祖、太宗傳位之謎

金匱之盟

先說說“

金匱之盟”的故事,《

宋史·杜太后傳

》記載:宋太祖母親杜太后病重期間,問前來伺俸的趙匡胤:“你知道你的天下是怎麼得來的嗎”,太祖說:“是仰仗祖宗和太后的福廕”,杜太后說:“不對,是因為周世宗(柴榮)傳位給了年幼的兒子,如果後周國有長君,這天下怎麼可能到你手裡?你百年之後應該傳位給你弟弟(趙光義),這才是社稷之福。”趙匡胤哭著答應母親“一定遵守您的教誨”,然後讓一旁的宰相趙普把剛才的對話和皇帝的承諾寫下來,藏在

金匱(櫃)之中,這就是後來流傳甚廣的“

金匱之盟

”。

大宋300年第一懸案:太祖、太宗傳位之謎

趙匡胤母親杜太后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宋史·杜太后傳》

相同的情節,不光出現在

宋史·杜太后傳

》中,在《

宋史·魏王廷美傳

》、

司馬光《

涑水記聞

》、

王禹偁

建隆遺事

》、李燾《

續資治通鑑長編

》等史著中都有大致類似的記載。

金匱之盟”

看似證據確鑿,其實在整個太祖太宗傳位的系列謎團中,是最經不起推敲的一個環節。

我們先看看金匱之盟的內容:杜太后因為怕國無長君,所以要求趙匡胤死後傳位給年長的弟弟。如果不是杜太后在病中思維有問題,就是寫這種故事的人腦袋有問題,——如果趙匡胤在與杜太后對話的時候(建隆二年)當場“駕崩”,那當然是“國無長君”,“兄終弟及”也無可厚非,關鍵是這種假設會隨著時間增長而逐漸失去意義,難道趙匡胤就不能活到兒子成年?

“金匱之盟”另外一個非常致命的疑點,就是它出現的時間,太平興國六年,趙光義已經登基快六年的時候,前宰相,當時急於復出的趙普,獻出了“金匱之盟”。

趙普與太宗,在太祖時就視對方為最大的政治敵人,趙光義上位後,趙普深受迫害,地位每況愈下,如果他真有能證明太宗繼位合法性的所謂盟誓,當時那種境況,趙普會不拿出來換個榮華富貴?至少也能換個自身平安吧,他之所以不拿出來,是因為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金匱之盟。

筆者看來,

金匱之盟

在太宗繼位之初,最被懷疑得位不正時,也就是最應該出現時沒有出現,五六年之後突然冒出來的,只不過是太宗和趙普之間一場心照不宣的政治交易罷了。

“親王尹京”是傳位慣例嗎?

也許還有人會說,即使沒有金匱之盟,趙光義在太祖朝以親王身份出任

開封府尹

,這不是五代十國時期開始就形成的儲君上位預設配置——“

親王尹京

”嗎?

所謂“親王尹京”,是指只要親王出任開封府尹,即預設為未來皇位繼承人?而五代十國時期確實有先“

親王尹京”

而後繼位的事實存在,但只是個例,談不上普遍,更不是朝野預設、不成文的規定。讓我們詳細看看五代十國的皇位傳承情況:

後梁傳3帝,僅梁末帝朱友貞即位前以均王爵兼任開封府尹,但其並非皇儲即位,而是政變自立。

後唐傳4帝,但無一人以“親王尹京”身份即位。

後晉傳2帝,晉出帝石重貴曾擔任開封府尹職並領鄭王爵,但屬於大臣合謀擁立,不是事實上的皇儲。

後漢傳2帝,無一人為“親王尹京”身份即位。

後周傳3帝,周世宗柴榮曾以晉王爵任開封府尹,屬於真正的皇儲

所以至少在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國,繼位者並不都是“

親王尹京

”的身份,反過來說,即使某人“

親王尹京”

,也不一定就會繼位,兩者之間實際上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

皇位傳承是需要明確的記錄和法律條文為依據的,“

親王尹京”

既然只被看做一種不成文的規矩,就不具有法律效應,當權者按不按這個規矩辦事,完全是個人選擇問題。

再回到趙光義的“

親王尹京”

上來,宋朝建國之初,強敵環飼而百廢待興,太祖當然需要一個強力而可靠的人手來輔佐,那麼親兄弟肯定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太宗的晉王加開封府尹,是一種時事使然,不用過分解讀。

大宋300年第一懸案:太祖、太宗傳位之謎

魏王趙廷美(947年—984年),太祖及太宗三弟

而且,宋太宗繼位之後,他的三弟魏王趙廷美也繼承了他開封府尹的職位,難道趙廷美的“

親王尹京”

,也是趙光義在暗示將傳位於三弟嗎?歷史告訴我們,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寫在結尾

傳位也好,篡位也罷,事實的真相早就掩埋於時間的漫漫塵埃之中,我們努力在被人為篡改和刻意加工的故紙堆中,發現歷史的蛛絲馬跡,找尋和還原那些曾經生動鮮活的故事,所應該呈現的本來面目,也許,這就是研究歷史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