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識途:管仲的智慧不如馬?

老馬識途:管仲的智慧不如馬?

管仲,又名夷吾,字仲,出生在嵩山腳下“潁上”,春秋時期的潁陽王上(現登封市大金店鎮王上村),後稱之為“潁上”。管仲少時喪父,生活貧苦,曾與同鄉鮑叔牙合夥經商,建立深厚友誼,為後人交友之典範,世謂“管鮑之交”;後從軍齊國,經鮑叔牙力薦,任齊國上卿。在任期間,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被齊桓公尊為仲父,史稱春秋第一相。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

老馬識途:管仲的智慧不如馬?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裡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髮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裡。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定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 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老馬識途:管仲的智慧不如馬?

成語“老馬識途”: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xi)朋從桓公伐山戎,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釋義:“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梁海潮詩讚管仲

春秋首相名管仲,

嵩山腳下潁上生,

同鄉好友鮑叔牙,

兩人誼厚建深情,

力薦管仲輔社稷,

尊為齊國座上卿,

管仲足智又多謀,

九合諸侯成一統,

春秋五霸齊為首,

管仲應記頭一功,

法家先驅他莫屬,

聖上之師享盛名。

6 63 年公元前,

齊助燕國出重兵,

攻打山戎滅叛賊,

桓公率師春出征,

凱旋而歸至冬天,

大雪覆蓋迷崇嶺,

多路探子難出谷,

草斷糧絕陷困境,

管仲沉思出妙招,

直讓桓公笑臉生:

既然路遙不知歸,

老馬亦應有本領。

大軍前面自由走,

即挑老馬解韁繩,

果然奇蹟軍中現,

匹匹老馬同向行,

走東走西緊相隨,

終出山谷回國中。

比喻人老經驗足,

老馬識途由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