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事情都不是計劃、規劃出來的,而是演化出來的

重要事情都不是計劃、規劃出來的,而是演化出來的

文/高可為

重要事情都不是計劃、規劃出來的,而是演化出來的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風起於青萍之末”。它來源於戰國時期楚國人宋玉《風賦》裡的一段話:“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於土囊之口”。它的意思是說,風從地上產生出來,開始時先在浮萍草頭上輕輕飛旋,接下來是越過河流山谷,越吹越大,最後彙集于山口,成為勁猛彪悍的颶風了。微風可以演變成颶風,千里之堤也可以毀於蟻穴,這是中國人對於事物發展演變規律所做的經驗性總結。

無獨有偶,西方人也有類似的觀察和總結。1485年,英國國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帶領軍隊與里奇蒙德伯爵在波斯沃斯展開了一場決戰。當理查三世跨上戰馬率軍衝向敵人時,突然馬失前蹄,從馬背上重重地摔了下來,士兵們見狀紛紛轉身逃跑,仗打敗了。這是一場關鍵性的戰役,理查三世從此失去了對英國的統治權。馬失前蹄的直接原因是,馬伕因為匆忙之中找不到釘子,少給戰馬釘了一隻馬掌。

大文豪莎士比亞感嘆:“馬,馬,一馬失社稷(A horse, a horse, my kingdom for a horse。)!”這就是英語典故“一馬失社稷”的由來。後來,人們還據此寫成這樣一首流傳甚廣的兒歌:少釘一隻馬掌,毀了一匹戰馬;毀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失去一個國家。

微小的差異至於造成那麼大的差距嗎?微小的差異又何以造成那麼大的差距呢?

現代系統論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揭示了其中的道理。混沌理論是現代系統論的一個分支,對於混沌理論最經典的詮釋是所謂“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由美國氣象學家、混沌理論創始人之一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Lorenz)提出的,他說:“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混沌理論對此的解釋是: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蝴蝶效應”告訴人們:在一個動態變化的系統中,初始條件下的微小差異,經過一系列連鎖反應也能導致系統演化結果的巨大差距。

中國最古老的偉大經典《周易》上有一句話:“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現代哲學認為,發展變化是宇宙萬事萬物最根本的特徵,而顯著的事物和現象總是由不起眼的事物和現象發展而來的。

因此,我們也必須從動態演化的視角看待企業以及企業發展現象。

企業之間的差距也是由於某些微小的差異造成的嗎?如果是,那些微小的差異是什麼呢?

首先,小企業能成長為大企業,是因為創業之初的企業家擁有特殊的資源或者擁有特別優越的創業條件嗎?

讓我們來看看那些頂級企業和企業家的例子吧。

微軟公司是世界級的大公司,在按市值排名的2010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三,其創辦人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創業故事廣為人知:比爾•蓋茨出生在一個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他創業時僅是一名19歲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在讀生,他在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的一家旅館中創辦了微軟公司。差不多同樣知名的電腦公司——惠普和蘋果則都是在私家汽車庫房裡創辦的。這樣的創業條件不能算好,創業起點也不能算高,按照中國時下的標準衡量,他們都是典型的“個體戶”。

重要事情都不是計劃、規劃出來的,而是演化出來的

1939年,在美國加州帕洛阿爾託市(Palo Alto)愛迪生大街367號的一間狹窄車庫裡,兩位年輕的發明家比爾·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維·帕卡德(David Packard)創立了惠普。如今,公司誕生地、著名的惠普車庫就已被列為美國曆史古蹟,每年吸引超過4萬名遊客前往探尋矽谷的創業精神。

李嘉誠先生是華人首富,他旗下擁有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長江基建和香港電燈等四大集團公司。李嘉誠先生也只有小學學歷,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推銷員。那時,他每天工作達16個小時,生活異常艱辛。李嘉誠先生早年喪父,他的財富也不是繼承來的。

毫無疑問,資源肯定不是小企業發展成為大企業的關鍵因素。那麼,是因為那些成功的創業者運氣特別好,或者說是因為他們抓住了特殊的機遇嗎?

不錯,微軟抓住了計算機以及軟體業發展的機遇,李嘉誠抓住了香港經濟騰飛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但這些機遇都是時代性的機遇,都不具排他性,不是針對某一特定個人或某一特定企業的。

赫伯特·西蒙是唯一一個靠管理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他認為,“決策制定過程是理解組織的關鍵所在”。《管理行為》是其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他說,如果一定要說該書中包含了什麼“理論”的話,那就只能是:“決策行為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理論的詞彙必須從人類抉擇的邏輯學和心理學中匯出。”按照西蒙的觀點,那些卓越的企業卓爾不群的原因就是,他們面對時代和環境總能做出獨特的選擇,或者說他們的決策一步步成就了他們。

有這麼一個寓言故事:有三個人要被關進監獄三年,這三個人中一個是美國人,另一個是法國人,還有一個是猶太人。監獄長承諾可以滿足他們三人每人一個要求。美國人愛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國人最浪漫,要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而猶太人說,他要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

三年過後,第一個衝出來的是美國人,嘴裡、鼻孔裡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點菸的火了。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只見他手裡抱著一個小孩子,美麗女子手裡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裡還懷著第三個。最後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絡,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施萊斯(汽車)!”

這當然是一個笑話,但其中的寓意是深刻的。故事中三個人三年前的選擇不一樣,這導致出獄時的處境不一樣;出獄時的處境不一樣會導致出獄時的選擇不一樣,而出獄時的選擇不一樣又會導致未來的生活和處境不一樣。所以,人們常告誡那些行走在成功路上的人說:你身在何處不重要,心向何方才最重要!

制度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路徑依賴,意思是說你未來的處境由你現在的選擇決定,而你現在的選擇由你過去的選擇決定。它告訴我們:一旦你做出了某種選擇,就很有可能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要想造就與眾不同的未來,就必須造就與眾不同的現在。。。。。。

資料來源:《使命 驅動企業成長》第23-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