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運營過程中,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幾個關鍵點

當我們準備去做一件事情時,需求的本質最為關鍵,最佳化的每一步要僅僅圍繞目標展開,不然就會跑偏,白白做很多無用功。這個道理雖然簡單,但是在實際工作以及生活中卻經常容易被忽視。

產品運營過程中,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幾個關鍵點

先來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真實案例抽象)。

燈火通明的會議室裡,產品狗和運營汪正在緊急的討論著需求。

“從AB test 的結果來看,“立即預約”的按鈕比“立即註冊”的按鈕多了20%的點選,我們應該選擇第一種文案作為這次上線的按鈕。”運營甲說。

“我不這麼認為,雖然從點選上來看“立即預約”的按鈕會更好點,但是使用者點選後的註冊以及留存轉化率比“立即註冊”要低很多,說明文案“立即預約“對使用者有很大的誤導性,使用者本來是來預約的,結果發現點選進來以後要註冊,有種被欺騙的感覺。”運營乙說。

“沒錯”,產品A表示贊同,“我剛才針對使用者進行了電話調研,發現確實是很多使用者看到預約的文案點選了進去,但是沒搞明白怎麼回事,於是就流失了。我覺得預約這個文案可以,但是預約後的跳轉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最佳化下,比如加一句文案提示:註冊預約,免費體驗全流程。”

大家對產品A的方案一致表示認可,這時候產品B跳了出來:

“這樣確實不錯,但是我們的產品真的一定要先讓使用者註冊嗎?既然立即預約對使用者的吸引度這麼高,為什麼不能先讓使用者體驗,再註冊呢。雖然可能會損失一部分註冊使用者,但是預約過程中我們會留有使用者手機號,以後轉化機會有很多。”

“嗯,你說的有道理。”運營乙拍案叫絕。“要不我們再做一次測試吧,這次測試一個是採用產品A的方案,一個是用產品B的方案。我們首先看看加了“註冊預約,免費體驗全流程”的文案後,使用者的註冊率是否有提升,同時也看看先不註冊先體驗的情況下會有多少使用者進來,然後我們透過LTV價值公式計算分析下。”

一段時間後,新的測試完成,運營乙在週會上分享,我們經過測試,得出如下結果:

增加了“註冊預約,免費體驗全流程”文案後,註冊相比於沒增加之前有提升,但是效果不明顯。

增加“跳過註冊”的按鈕後,使用者數較註冊前提升了37%,但是註冊使用者數相較於只有註冊時略有下降。

我們跟蹤了一段時間的資料,對這批跳過註冊的使用者引導轉化註冊,同時計算其生命週期。透過LTV核算發現跳過註冊後整體LTV有所提升,所以建議採用跳過註冊的解決方案。

“這個地方要稍微討論下”,產品A說,“整體LTV有所提升,但是註冊使用者相較於之前卻有所下降,這個我們要精細化考慮下,跳過註冊的使用者再次註冊的機率有多大。如果說再次註冊機率很低,這部分使用者的價值對我們來講就很弱。”

“沒錯”,產品B插話道,“還記得上次我們的最佳化嗎?活動期間我們發現首頁banner的點選率增長了一倍多,然後就覺得這塊的曝光很有效,但是問題在於點選後的轉化資料很差,所以我們就一直最佳化Banner點選後的落地頁。但是經過一段時間我們發現,不管怎麼最佳化,轉化資料都不明顯。

百思不得其解之下,我們對使用者進行了電話訪談,發現使用者點選banner的原因竟然是不知道為什麼這個banner在DAPP(其餘專案方的合作app,類似於支付寶展現形式)圍繞的位置中間,同時UI設計比較凸顯,所以忍不住點一下。”(驚呆了)

產品B繼續說:“所以我們要儘量減少類似於“聽風就是雨”這類的需求,資料分析要儘量完整呈現,這樣得出的結果才有參考性。”

大家對此一致表示認同,產品B給出了方案:“嗯嗯,那這樣吧。針對我們現在已經獲取的這批跳過註冊的使用者我們先進行下轉化及資料分析,在精細化衡量這部分使用者的價值之後我們再決定是不是增加這一功能。”

一段時間後,測試完成,拿到了相關資料,產品B開始分析:

經過我們一段時間的引導與分析,跳過註冊使用者再次註冊機率不足20%,同時這批使用者生命週期只有註冊使用者的三分之一,貢獻價值很多幾乎為0,平均貢獻價值也只是註冊使用者的五分之一。所以經過細緻分析與思考,我們決定暫時不上線跳過註冊使用者這一功能。

故事講完了,想必大家對其中的部分討論場景感同身受:

當一個數據對應的需求出來了,我們往往會陷入需求裡面,思考如何去實現它。但是其實,真正有價值的是往往是需求本身。按鈕的最佳化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完成註冊的轉化。如果一個按鈕點選的提升最後帶來的不是註冊的提升甚至是下降(最佳化錯方向了),那麼這個最佳化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

就像上面這個虛擬的故事提到的:“立即預約”比“立即註冊 ”的按鈕點選確實要高出一些,但是於最後的結果“註冊”而言沒有明顯的提升,那這樣的最佳化方向就是沒有意義的。增加跳過註冊按鈕之後,整體的使用者和價值確實是提升了。但是,每個使用者貢獻的價值都下降很多,長此以往不利於產品的發展。

由此可見,當我們準備去做一件事情時,需求的本質最為關鍵,最佳化的每一步要僅僅圍繞目標展開,不然就會跑偏,白白做很多無用功。這個道理雖然簡單,但是在實際工作以及生活中卻經常容易被忽視。

除了上面這個例子,工作中跑偏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很多領導開會,開著開著就滿嘴跑火車,開始講由這件事情引發的延伸,結果一講就是好幾個小時,工作還做不做了?

當然舉這個例子的目的不是說不能講道理和一些注意事項,只是如果要講可以專門找一個特定的時間來分享,不要在一件事情進行過程中插入更多分支。一種比較高效的方式就是:專門的會只針對專門的事情,如果涉及到因為這件事情引發的更多思考,可以開專題會進行討論。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跨部門、跨組織、同事之間的溝通。相信工作一段時間的朋友都有這樣的體會,同一件事情溝通雙方的資訊不透明、理解不一致、處事方式不同都會影響溝通的效率和結果。

比如:作者本人前兩天在協調一件工作時就遇到兩件事情:

一件事情是北京和成都同事溝通一個需求溝通了3遍才最終敲定,這個就是中間有很多理解不一致的地方,同時異地溝通也不是很方便,所以中間有很多重複溝通的地方。

另一件事情是和另一個事業部的同事協調一個活動的聯合宣傳,具體溝通是我們部門另一個同事負責的,資訊沒有及時的同步,導致我們這邊活動時間定了才知道對方的產品是晚於活動時間兩天才上線。

產品運營過程中,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幾個關鍵點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日常工作中時有發生,為什麼會這樣?

經過研究,我們發現這裡面最本質原因是每個人的性格以及工作方式都不一樣。在沒有外在約束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交流,而且很容易忽略一些你以為別人已經知道但是你還沒告訴對方的資訊。所以出現問題就在所難免了。

因此,這裡面重要的解決方案就是:sop流程。

Sop流程就是透過將重要節點和重要資訊標準化,進而提升溝通效率以及準確性的一種方法。即便中間落下了某個非重要因素,後期彌補的成本和修改也不會很大。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企業也都在招專門做sop流程的人,企業的本質是賺錢,賺錢的方法之一是降低成本。

當然,除了降低成本,sop還可以提升業務的運作效率。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開頭這個例子,之前已經有過一次首頁banner最佳化方向錯誤的教訓了,現在在面對跳過註冊使用者功能時,又出現了同樣的問題。

為什麼?

本質是因為上次活動的經驗、教訓沒有進行合理的總結,或者總結後沒有形成一個可以標準化測試的sop流程。只要在測試環節增加一個類似於“這個需求對最後的使用者價值提升和留存(活動目標)是否有幫助”這樣的提問,就可以減少決策錯誤的可能性或者即便決策錯誤,也可以很快回到正軌。

產品運營過程中,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幾個關鍵點

由此可見,sop梳理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也是很多公司都忽略的事情。將sop的思維方式融入業務開展以及工作中,對組織、對自己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人覺得運營都是在做重複、繁瑣的事情往往也是和沒有總結一套可複用的模式有關。因此每個活動、每件事情都像是從0至1在策劃,流程又和上次差不多,當然會覺得重複、繁瑣了。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希望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只要勤于思考、總結並且實踐,流程梳理是一件相對容易,但是卻十分有效的方式,可以助你事半功倍。

希望大家都可以運用這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