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剛被馬斯克誇完就表示:全面轉型純電還為時過早

文 | 嗷嗷胡

在上個月的《金融時報》汽車未來峰會上,赫伯特·迪斯放言,對於汽車行業而言現在全面轉型純電還為時過早。有趣的是,迪斯同時又商業吹捧了一下老對手兼老朋友,稱特斯拉的擴張速度超出自己預期,暗示大眾到2025年追近與之貼身肉搏(“a tight race”)是有難度的。

一邊是帶領大眾集團奮起直追,連被追的好基友都給予了認可;一邊又突然自澆冷水,說什麼此時梭哈為時尚早,迪斯和大眾這是在唱哪齣戲?

一碼歸一碼

迪斯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認為“還早”的傳統車企大佬。雷諾CEO盧卡·德·梅奧,也在同一時間表示現在徹底轉向電動車不是最佳答案。和大眾迪斯類似,雷諾和盧卡·德·梅奧也是前腳才剛剛“宣誓”要大力投入新能源轉型。

幸好,同一場子馬斯克在被問及“哪家初創車企給你留下最深印象”時,答案既不是Lucid也不是Rivian,而是德國基友迪斯領銜的大眾汽車。雖說可能免不了場面話的成分,但來自純電教父的“官方”認可,可算讓迪斯和大眾的言行“矛盾”不至於被解讀為“成績不行就給行業潑冷水挽尊”。

大眾剛被馬斯克誇完就表示:全面轉型純電還為時過早

類似的情況經常出現在傳統車企身上,最典型的倒黴蛋當屬豐田。2020年末豐田章男在日本汽車製造商協會年會上吐槽電動車不環保不經濟,好巧不巧豐田此時推出了“第一款電動車”C+ pod,這輛資料孱弱但其實只是本土K-Car的微車,瞬間成了網友們嘲諷豐田電動化的絕佳背景板。

很少有人會多問自己一句:難道他們作為土生土長的人類,會不清楚自己給電動車“潑冷水”的言論,只會讓自家電動車更難成長、更難追上領先者嗎?難不成聽眾聽到“電動車”只會將其理解為特斯拉,而自動將豐田大眾的電動車排除在外了?

顯然不是,因為“All-in純電為時過早”和“全力以赴推進電動化”之間,根本不存在哪怕一絲矛盾。在人家的潛意識裡,推進自家電動車和對行業發出警示,也根本不存在衝突。今天在行業大會上指出電動車現在的問題,本來就不耽誤明天去給自家電動車站臺。

大眾剛被馬斯克誇完就表示:全面轉型純電還為時過早

如果說豐田章男對於電動車環保性和經濟性的質疑,至今網際網路上唇槍舌戰依然沒爭出個結果,那麼迪斯這次給出的原因就更加難以反駁:一,供應鏈還沒有準備好;二,基礎設施也沒有;三,全球經濟無法承受(全面的轉型)。

這三點,刀刀砍在當下這個風雨漸漸飄搖的世界。

供應鏈的問題,今年以來一連串的漲價已經人盡皆知,而在比較樂觀的預期中,也將恢復“正常”的時間點看到了2~3年之後。充電基礎設施,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跟不上暴增的電動車市場,這幾乎每個電動車主(包括本人)都深有體會。

全球經濟當然是更加大得多的話題,但哪怕拋開宏觀形勢不談,從微觀角度,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是:人類近百年來對自然界的汙染,根源無不是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那麼反過來,當我們追求低碳、追求環保、追求ESG,對於經濟活動幾乎必定或多或少有負面作用。

排汙排碳的固然是無良企業,但享受到低價商品的是你我他。那麼同理,當需要分出一部分資源投入到降碳、清潔、ESG,也同樣需要全世界一起努力——以及一起買單。正如,當資本追逐ESG而長期拋棄了石油化工,油價高企就不會是短期內能用任何手段解決的事件。

大眾剛被馬斯克誇完就表示:全面轉型純電還為時過早

海外甚至給這種現象專門造了一個詞:greenflation綠脹,由green和inflation(通脹)組合而成,顧名思義。

人類當然迫切需要一個更好的生態環境,但更好的生態也需要我們付出代價;付出代價是不可避免的,但付出代價的節奏是由我們控制的——現在的人們對其中的另一部分缺乏認識。

說句題外話,也正是基於這些原因,本胡此前建議各位《買車請趁早》。當然,前提是你確有需求並負擔得起,同時留有充足的風險抵禦邊界。

矛盾不矛盾

那麼回到汽車。傳統車企對於電動化的看似自我矛盾,其實並不矛盾,那是他們在“趨勢正確”和“節奏正確”之間的斟酌過程。所有人都知道電動化是未來,這時難題變成了分別需要在何時投入何等的資源,才能讓自己以最佳姿態——活著——看到未來的太陽。

今天的人們每每回憶起柯達、諾基亞,總是免不了一副“我上我都行”的蜜汁自信,總是將鍋甩給所謂保守主義和坐吃山空。但凡轉型,往往意味著階段性的低收益甚至負收益,這意味著如果資源投入的節奏出現了時間錯配,會有自己無法喘著氣進入那個新時代的風險。

治大國若烹小鮮,廚子比鍵政票友更能瞭解。

大眾剛被馬斯克誇完就表示:全面轉型純電還為時過早

而環境又確實已在變化。今年4月國內汽車銷量驟降,儘管新能源佔比提高到了歷史性的25。3%,但背後是傳統能源車和新能源車手拉手銷量下跌。如果新能源佔比是以這種方式提高,恐怕再堅定的新能源支持者也會背後發涼。

於是600億購置稅減徵計劃應聲而來,新能源車一直享受著免徵購置稅政策,所以此輪減稅最大的受益者反而是燃油市場,在當下尤其是混動車型。如果把目光放寬不侷限於現金,嚴令禁止各地新增限購、多個限購城市大幅增加購車指標、“購買管理轉使用管理”等政策導向,同樣是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保總量”,而之前對於新能源增速的政策助力則被削薄了。

如果蛋糕越做越小,在蛋糕中搶大塊最終將無意義。不必誤會,無論是廣義上的新能源,還是狹義上的純電動車,其遠期發展趨勢並沒有任何變化,變化的是路徑和節奏。而對於車企尤其是“有家有室”的傳統車企,他們需要重新評估一下自己投入資源、捨棄麵包的節奏。

翻譯成人話:要準備著跳,也要小心別跳早了。

大眾剛被馬斯克誇完就表示:全面轉型純電還為時過早

沒有一點神話傳統車企的意思,也許最終我們會看到他們(中的某一家?)評估著評估著結果就錯過了的那一天——完全有這種可能,但即便那樣也不代表著之前的審慎和等待就全都是錯誤。也許我們最終會推斷出他們究竟是在哪一個時間點錯過了最後的機會入口,但很大機率,現在還早。

大眾和豐田都有足夠的資源造出一臺“像樣”的電動車,但要孵化一個可以和特斯拉較量的電動帝國顯然還需要更多。他們需要評估何時才是All-in的最佳時間:既不會過於拖累財務現狀和當前地位,又不至於在新領域變成古代人。漫漫商業史,“大象難轉身”的案例太多,但“過於超前(而死)”的例子又少嗎?

柯達和諾基亞是教訓,Palm和Newton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