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補課:網紅城市瞄準“汽車+”

成都補課:網紅城市瞄準“汽車+”

汽車之家研究院與21世紀新汽車研究院強強聯手,共同打造的《2022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擬)將於年底釋出。該報告從去年的10個城市擴充為15個城市,既包括四大超一線城市,也包括新能源汽車產業佈局完善的一二線城市,既有國內老牌的汽車生產基地,也有進入新賽道的新興城市。報告的核心資料也從規模實力、產業密度、創新能力、營商環境等產業端資料,擴充了新能源汽車城市消費能力、消費潛力、消費特徵、消費保障等等更多消費端資料。

在報告正式釋出之前,我們首先將15個新能源城市進行一個系統的梳理與盤點,在去年報告發布前的大型系列深度預熱報道——《尋找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的基礎上,今年的系列報道升級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城市商業地理》。

在推出《武漢:落寞與追趕,“中國車谷”如何躍升“智慧車谷”》《北京:上半場“電”力不足、下半場換道先行》《上海:中國汽車“引擎”決戰智慧化》《廣州:千億“汽車之城”發力萬億“智車之城”》後,《中國新能源汽車城市商業地理》第五站走進“網紅城市”——成都。

入夜,燈火闌珊。從地鐵2號線春熙路站上車,一路向東,大約40分鐘後到達到2號線的終點——龍泉驛站——一汽-大眾、一汽豐田、神龍汽車、沃爾沃等整車廠串珠成鏈,每年有超過100萬輛整車從這裡走向全國各地,甚至出口海外。

“向死而生、艱苦奮鬥、行勝於言”,進入成都市龍泉驛區汽車城的神龍汽車成都工廠的生產車間,“三種精神”便映入眼簾。

這座在神龍公司鼎盛時期決定投資建設的工廠,總投資高達123億元,於2014年立項奠基,2016年建成,其工藝和質量保證能力在Stellantis集團排名第一,在全球汽車工廠裡排在TOP 10之列。

用了不到兩年時間,神龍汽車成都工廠完成了從簽約到正式投產,曾經的“神龍速度”也成為成都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寫照。不過,與悠久的歷史相比,成都汽車產業的起步卻並不算早。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西南汽車工業重鎮重慶市還隸屬四川省,得益於重慶汽車產業的騰飛,四川省汽車產業開始騰飛,巔峰時期,整個四川的汽車工業產值一度排名全國第四,且四川汽車產業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和一定的品牌效應。

此時的成都也湧現出“夜明珠”這樣的自主品牌,其中“大地”“野馬”等廠家還引起了國內首輪SUV風潮。不過,四川省一直將汽車產業放在重慶,成都的汽車工業發展緩慢。

直到1997年,被設為直轄市的重慶帶走了全省近八成汽車(摩托車)產值,四川汽車工業一落千丈。

此時,為了加快汽車產業的培育,四川省開始大力發展汽車產業,並將成都作為產業發展的中心。因為缺少長安、一汽、北汽這樣的龍頭企業帶動,成都在發展汽車產業的過程中,透過營造較好的營商環境,“築巢引鳳”,吸引國內外知名汽車品牌落戶,從而形成產業叢集的規模效應。

而以2009年一汽-大眾的到來為開端,成都汽車工業的發展才開始進入快車道,先後迎來吉利、沃爾沃、神龍汽車、領克、極星等品牌投資建廠。

以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龍泉驛區)為主要載體,近幾年來,成都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截至2021年底,成都已聚集包括一汽-大眾、一汽豐田、一汽解放、東風神龍(雪鐵龍、標緻)、四川領吉、沃爾沃等國際國內知名整車企業33戶,其中乘用車生產企業7戶,貨車生產企業3戶,客車生產企業5戶,專用汽車生產企業18戶,產能規模達200萬輛。

同時,成都還吸引了美國江森、德國博世、加拿大麥格納、法國彼歐等汽車關鍵零部件企業近1000戶,產品覆蓋底盤、車橋、車身、內外飾件、汽車儀表、汽車電子等領域,涉及汽車220種零部件大類中的107大類。

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十餘年的開發和建設,成都汽車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62戶,比2016年增加191戶。2021年,成都汽車產業實現產量103。4萬輛,位居全國第8位,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5。2萬輛,同比增長8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700億元,同比增長7。6%。

成都補課:網紅城市瞄準“汽車+”

儘管成都汽車產業近十年來蓬勃發展,但存在的短板也顯而易見。

首先,無論是與毗鄰的重慶還是北上廣、長春等工業基地相比,成都汽車企業總部缺失,整車企業帶動效應仍需進一步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相對薄弱,汽車產業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低;

其次,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較小,傳統汽車龍頭企業轉型緩慢,純電整車龍頭企業缺失,市場主流車型匯入比例相較於其他城市有待提升;

第三,新能源汽車向私人消費和公共領域的滲透程度不高,應用環境和配套體系有待加強;

最後,產業創新要素集聚不足,缺乏國家級研發平臺、檢驗檢測機構。

不過,成都不願錯過新能源汽車和智慧汽車產業的機遇,如今正在奮力追趕。

今年5月,成都市經濟和資訊化局釋出《成都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結合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際,重點主攻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方向,大力發展智慧網聯汽車。

此外,《“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則聚焦“成都智造”,將汽車產業打造成為千億級產業叢集。

然而,無論是在新建企業的引進還是相關政策的制定方面,儘管成都正在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補課”,但構建起完整的汽車產業鏈,需要鉅額的資金和時間投入。

此刻的成都,無疑需要加速奔跑。

#01

從“成都造”到“成都智造”,網紅城市加快補課

如果說過去十年裡,成都汽車工業發展的核心在於速度,那麼,面對全球汽車工業電動化、智慧化浪潮席捲的新十年,成都瞄準“汽車+”,圍繞未來前沿技術,將重點佈局人工智慧、先進計算等15個新賽道,並圍繞碳中和“先鋒城市”建設,制定方案、開展技術攻關、協同建立技術創新中心。

2018年10月,《成都綠色智慧汽車產業發展規劃》釋出,提出推動綠色智慧汽車產業叢集發展,打造產業生態圈,加快推進成都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按照規劃,力爭到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能達到100萬輛、產量50萬輛,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0億元;產業結構方面,力爭2022年新能源乘用車產能達到95萬輛、產量45萬輛,高階化、智慧聯網化新能源汽車產量佔比達到25%以上。

進入2022年,成都市經濟和資訊化局釋出《成都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徵求意見稿)》明確指出,結合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際,重點主攻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方向,大力發展智慧網聯汽車。

成都補課:網紅城市瞄準“汽車+”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分佈上,透過招商引資,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兩線(純電動、氫燃料電池整車)、三縱(乘用車、客車、專用車)、三橫(通用部件、氫燃料電池、智慧網聯)已初步構建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2018年,華鼎國聯動力電池產業化基地開工建設,專案總投資100億元,分四期,將建成年產100億瓦時動力電池,和年產5萬噸電池材料的生產基地;2021年5月,總投資280億元的中航鋰電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成都基地專案簽約,計劃在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的研發中心和生產、銷售基地,設立華西總部、電池工程和先進技術研究院,帶動上下游產業鏈企業落戶,打造中航鋰電華西產業叢集。

7月29日,億緯鋰能成都動力儲能電池一期專案建設在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正式啟動。該專案計劃總投資200億元,分兩期建設年產50GWh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

而來自成都市經信局的資料顯示,成都鋰電池規劃產能達200GWh以上,佔整個西南地區的45。7%。超過全國產能的20%,是西南鋰電池製造產能最大的區域之一。

此外,在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除了引進億華通外,成都已出臺促進氫能產業發展意見,建成加氫站3座,累計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370輛。

依託於這些優勢,成都計劃到2025年,汽車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0億元,整車年產能力爭達300萬輛,年產量2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15萬輛,累計新增推廣新能源汽車35萬輛。

21世紀新汽車研究院認為,新能源產業鏈條正在逐步完善,但面向汽車行業下半程的智慧化的競爭,成都步伐並不快。

今年3月,成都市經信局釋出的資料顯示,目前智慧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行駛號牌的車輛僅有12輛(4輛純電動城市客車,8輛純電動轎車);目前已開放第一、第二批次智慧網聯汽車測試道路僅有161。845km,第三批次總計約127。4km智慧網聯汽車測試道路剛透過專家評審,還未開放。

在政策上,目前也僅有《成都市智慧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範應用管理規範實施細則(試行)》。

無論是從智慧網聯汽車測試區域和測試道路範圍還是從自動駕駛企業數量、測試車輛規模、政策法規來看,成都在自動駕駛和智慧網聯領域的佈局遠遠落後於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

不過,隨著我國汽車行業智慧化、電動化程序的加快,作為我國西部汽車產業重鎮的成都,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期。

2021年10月20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釋出,對成渝地區城經濟圈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佈局等方面做了全面規劃。要求成渝兩地汽車產業協同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叢集,以智慧網聯和新能源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製造基地”。

《方案》要求成渝兩地汽車產業協同發展,透過聯合開展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關鍵技術攻關,聯手打造車聯網和高速公路車路協同等應用場景,聯手推進氫燃料應用示範,聯手推動兩地整車與零部件企業互配互供等舉措,到2025年力爭兩地汽車產量突破300萬輛、行業產值突破6000億元,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成為全球重要的汽車研發、製造、應用基地。

成都補課:網紅城市瞄準“汽車+”

#02

新能源市場蓬勃發展,成都市民偏愛轎車

一個城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當地新能源汽車的消費氛圍加持。

作為四川省省會,同時也是我國西南地區中心城市,成都人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潛力位居全國前列。

成都市統計局資料顯示,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數量為2119。2萬,常住人口規模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排名第四,僅次於重慶、上海和北京,同時也是省會城市中唯一一個規模超過2000萬的超大型城市。

不僅僅是人口規模高,成都市常住人口增量仍保持較快發展,2021年與2020年相比增長1。2%,增量24。5萬,增量水平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二。

在消費能力方面,2021年成都人均可支配收入45755元,增長8。7%。其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全國水平,增速略低於全國。收入的增長同時也帶來消費能力的提升。2021年成都人均消費性支出20460元,與2020年相比增長10。6%,消費增速高於收入增速。

在汽車保有量方面,截止2022年6月底,成都市汽車保有達589。6萬輛,在全國各個城市中排名第2,僅次於北京;千人汽車保有量僅為278輛,雖領先於全國水平,但在15個城市中處於中下游水平,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成都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1萬輛,新能源汽車千人保有量15輛,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7輛),雖與一線城市差距較大,但發展速度較快。

資料顯示,2022年上半年,成都市新能源乘用車銷量7。1萬輛,與2021年同期相比增速達182%,遠超全國新能源乘用車增速水平,同時也躍升為全國城市新能源銷量第四位,僅落後於深圳、上海和杭州。

成都的新能源滲透率也從2021年的9%快速攀升至2022年上半年的27%,滲透率表現也同樣名列前茅。可見成都的新能源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重要時期。

不過,由於成都不限購,因此與廣州、上海等一線城市密集的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政策相比,成都在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中,對私人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政策力度並不算大。

在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上,立足從“補車”到“補用”的政策導向,成都更側重對充電設施、配套運營等方面的支援。

2022年7月,《成都市最佳化交通運輸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措施》釋出,最佳化交通運輸結構,鼓勵綠色出行、推廣新能源汽車。

成都補課:網紅城市瞄準“汽車+”

在充(換)電基礎設施方面,《成都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徵求意見稿)》顯示,截至2021年底,成都累計建成充電樁6。1萬個、充換電站1413座、加氫站3座,位居中西部第一。

進入2022年,《成都市2022年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行動方案》《成都市“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成都市最佳化能源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成都市最佳化能源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措施》等多個檔案先後釋出,從充電樁和加氫站佈局、建設補貼等層面支援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

成都補課:網紅城市瞄準“汽車+”

得益於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發展和成都市在政策、基礎設施方面的完善,成都人民對新能源汽車的關注度還在提升。根據汽車之家平臺數據分析,成都新能源消費關注指數0。93,成都使用者對新能源汽車消費的關注程度處於較高水平;新能源消費購買指數0。59,高關注有待轉化為高購買。

成都補課:網紅城市瞄準“汽車+”

2022年上半年,成都市新能源銷售品牌以中國品牌和新勢力品牌為主,合計佔比近90%。但中國品牌佔比僅53%,明顯低於全國水平(66%);造車新勢力品牌佔比36%,明顯高於全國水平,特斯拉貢獻最高,蔚來、小鵬、理想也進入銷量TOP10。

不過,廠商銷量在成都斷層嚴重,比亞迪一騎絕塵,半年度銷量達1。5萬,遙遙領先於其他廠商;特斯拉排名第二,銷量逼近萬臺;其餘品牌銷量均不足5000輛。

成都補課:網紅城市瞄準“汽車+”

從車身形式來看,成都新能源使用者明顯更加偏好轎車,佔比高達57%,與全國水平相當。分級別市場來看,成都使用者對轎車和SUV的需求明顯不同,轎車中,緊湊型轎車偏好度高,SUV則更加偏愛中型以上、車身尺寸較大的產品。

新能源汽車的整體趨勢和未來的銷量空間也讓更多經銷商積極湧入。根據汽車之家經銷商資訊資料統計,成都共636家經銷商,其中新能源經銷商滲透率92%,雖領先於全國89%的新能源經銷商覆蓋率,但與武漢(929家)、上海(901家)、北京(882家)、重慶(866家)、廣州(822家)等城市相比,成都經銷商規模依然較小。

此外,與小米落地北京、上海手握特斯拉、合肥拿下蔚來、杭州押寶零跑、廣州重倉小鵬不同,缺少在新能源領域明星企業的成都需要加快速度追趕。

不過,成都的優勢也顯而易見,我國汽車市場體量大、潛力大,但是東西部市場分佈並不均勻。東部市場已經處於高存量低增量的成熟階段,西部市場卻仍然有很大的市場潛力。作為中國汽車保有量排名第二的城市,成都汽車產業基礎紮實、市場需求及政策支撐都有著先天優勢。

在國家政策的驅動下,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核心城市的成都,也有望與重慶優勢互補,乘著智慧電動汽車的東風,迎來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