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機業務下滑嚴重:想要突破,可能要等國產裝置走完這四步

2020年7月底,

Canalys、IDC、Counterpoint

三大市場調研機構幾乎同時釋出了全球智慧手機Q2報告:

華為市場份額超過三星,成為全球第一。

華為手機業務下滑嚴重:想要突破,可能要等國產裝置走完這四步

一時間國內沸騰起來,高呼:“

制裁

不過如此

。但時間僅僅過去了9個月,資料已經來到讓人無法接受的地步。

Counterpoint的最新統計報告則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華為手機出貨量暴跌18%,全球市場佔有率僅剩4%。

華為手機業務下滑嚴重:想要突破,可能要等國產裝置走完這四步

近20年的佈局無論是高階市場,還是中低端,華為都已經佔有一席之地,且在幾大品牌中增速最快。但僅9個月的時間,一下子從第一的位置下滑至第六,且有跌入Qthers的趨勢。

華為,真的一點辦法也沒了嗎?

華為“丟失”的市場份額都去哪了?

2020年11月,TrendForce根據當時的調查資料,預測2021年“新榮耀”手機的全球市場份額為2%,而華為則是4%。

預測得相當準確,報告還指出:

蘋果將分走一部分華為高階智慧手機的市場份額。同時小米、OPPO和vivo等華為和榮耀的競爭企業也有望提升一部分自己的市場份額,以滿足華為、榮耀手機產能不足留下的市場份額缺口。

華為從20%的全球市場份額,一下子下滑到僅剩4%,其餘的16%去哪了?

我們將兩份Counterpoint的報告做一下對比:

2020年Q2,三星佔20%;2021年Q1,還是20%,無變化。

2020年Q2,蘋果佔14%;2021年Q1,上升3%,佔比17%。

2020年Q2,小米佔10%;2021年Q1,上升3%,佔比13%。

2020年Q2,OPPO佔9%;2021年Q1,上升3%,佔比12%。

2020年Q2,Vivo佔8%;2021年Q1,上升2%,佔比10%。

其餘品牌也略有上升……

被動的“晶片”局面

“卡脖子”、“制裁”的話題,幾乎人人都能聊上幾句,但華為所面臨的困境,大多也是一知半解。

前幾天,媒體曾經報道過中芯國際現在面臨的困境:

但其裝置,甚至連一個零部件都不能從美國發貨。

沒錯,華為的情況恐怕比它更嚴重。在紀錄片《華為的100張面孔》中,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對該片的日本導演曾經講解過:

美國的任何一家公司,20年前賣給你一個扳手,現在20年後你不能用這個扳手給華為造汽車。

華為手機業務下滑嚴重:想要突破,可能要等國產裝置走完這四步

美規的嚴格程度已經近乎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在今年3月份規定又進一步加強了限制。

華為手機業務下滑嚴重:想要突破,可能要等國產裝置走完這四步

那麼我們一直關心的晶片“代加工”,國內究竟發展到了何種程度?

以中芯國際為例:

1、生產線。

一天完整生產線近乎幾百臺裝置,其中海外裝置佔到90%左右,而小美的裝置佔比僅60%,丟擲日韓裝置,國產裝置佔比僅為10%左右。

2、供應限制。

即便中芯已經再次獲得大部分小美裝置供應的許可,

“但其裝置,甚至連一個零部件都不能從美國發貨。”、“美國半導體裝置企業出口給中芯國際的每一臺產品都要拿到許可證,每一臺。”

3、單點突破。

晶片生產與半導體裝置基本都是強繫結的,小美裝置已經形成了壟斷姿態,單一地替換裝置根本不現實。

現在即便國產裝置在某一環節實現突破,依然形成不了體系。

華為手機業務下滑嚴重:想要突破,可能要等國產裝置走完這四步

4、技術交流被隔斷。

即便費盡周折地購買部分裝置或者應用材料,在技術交流方面也會遭到限制:

應用材料公司外派工程師也一概不能回答中芯國際的問題。“這不是正常的貿易行為,相當於阻斷了中芯國際與海外的技術交流。”

5、現有裝置訂單依然存在不確定性。

中芯與ASML簽訂了12億美元的訂單,依然遭到了小美的從中作梗,

12億美元光刻機訂單剛簽訂,媒體就廣為報道,但你們不知道的是,這個訂單發貨還早,這個過程中還存在不確定性。

進口的裝置並不是最先進的,這樣就會導致同樣製造出相同精度的晶片,良品率會差上許多,成本將會增加。

要想徹底實現“去美化”,國產半導體裝置依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中芯也不能完全代表國內水平。

它的主要前沿技術,以及現有產品,依然是跟海外裝置企業合作帶來的

華為手機業務下滑嚴重:想要突破,可能要等國產裝置走完這四步

有哪些翻盤點?

國產裝置沒有發展起來

有多種原因,一言兩語也講不完,但有幾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1、產業的扶持。

①:加大企業減稅力度。

②:在基礎方面進一步加強提升。

③:平臺越來越完善,形成互補。

④:加大對人才儲備、人才培養的投入。

2、整個產業的覺醒。

國產裝置我們也有,只是相對落後。以前即便是在國內,依然沒有晶片製造廠商給國產裝置機會,也就失去了試錯容錯的地方。

而如今,則不同。

現在國內晶片製造廠商對於國產裝置的基本態度是:

能用就用。

並且很多國產裝置廠商已經與晶片製造廠達成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

過去,國產裝置最難的是敲開門,讓客戶給你試的機會,現在這個大背景下,這反而不是最難的了。

各個環節的國產裝置商們,正在努力憑藉真正的專業能力提升裝置效能,以求更快地達到國際裝置水平,以求抓住這個黃金髮育期。

華為手機業務下滑嚴重:想要突破,可能要等國產裝置走完這四步

華為手機需要等待國產裝置走完四步

如果不出意外,華為被解禁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而華為現在的策略,利用有限的庫存在為手機業務續命。這一點小美也挺頭疼的,本來想要一輪拿下,結果在數次加大力度嘗試之下,那個企業依然站著。

即便大洋彼岸的領頭羊都換了,也沒什麼更好的辦法,只能用“拖字訣”。那麼華為想要真正突破封鎖,只能等到國產裝置的四步走完:

1、智慧財產權自主;

2、驗證期;

3、製造自主;

4、供應鏈自主。

如果不完全實現四步走,那麼國內的很多晶片設計公司,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會淪落為圖紙公司。

網上曾經有這麼一句話:華為,什麼都要自己來;還有另一句話:華為在等其他企業上來。看似幾句玩笑話,實則道盡華為處境之難。

當然,華為的自救還是挺讓他們頭疼的。任正非公開提到了華為“南泥灣”計劃,包括在煤炭、鋼鐵、音樂、智慧屏、PC電腦、平板、耳機、“智慧養豬”、“智慧漁業”等各個領域均有發力。

華為手機業務下滑嚴重:想要突破,可能要等國產裝置走完這四步

任正非還特意說:

不依靠手機,華為也能存活。

寫在最後

2021年,華為的第一要義依然是生存。現在不光是外部環境不好,就連國內網上的輿論也不是很客觀。

前段時間就有網友私信詢問:你願意嘗試鴻蒙嗎?

在這裡也算正面回答一下:如果它只是國內企業間競爭的產物,我是不會選擇一個剛剛上線的系統,因為它可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但鴻蒙,我會。

如果這個國家還有一批不肯低頭的企業,一批不分晝夜為了有一套真正的國產系統而掉頭髮的工程師們,當然也應該有為了它,去嘗試、容錯的人。

這一決定,很大程度上無關華為,它可以是小米、OPPO、中興、vivo,也可以是榮耀。只要是國產的,此刻我都願意去嘗試。

話題:華為智慧手機業務的轉折點會在什麼時候出現?

-END-

配圖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