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換LOGO成為一場營銷

小米新logo事件變成了段子在各大社群中傳播,從這個角度來看,換logo為小米帶來了大量的話題聲量,無論如何小米200萬元設計費花的都不虧。

只不過問題在於,話題熱度是一時的,而logo更換是具有長期效應的決策。如果只是用換logo事件來炒作,無疑是暴露了小米的短視。

我們不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們甚至相信,雷軍真的認為新logo是極好的,表現了原研哉所謂的Alive生命感。大師們的腦回路常人一般都難以理解,雷軍如此,原研哉也是如此。

對於廣告營銷行業的人對原研哉應該都不陌生,無印良品的天空之境海報與《設計中的設計》一書已經成為經典,但坦率來說,經典的作品都是過去時,近幾年原研哉的作品也很難超過當年的無印良品了。

事實上,雷軍一直對原研哉的設計理念推崇有佳,可以說米家生態鏈的工業設計方向就極大參考了無印良品的產品設計理念。而原研哉這次為小米制定的VI規範,確實也突破了以往的固定格式,可以算作一種創新。

換logo這件事常會出現爭議,比如前幾年“得到APP”從兩個漢字換成貓頭鷹圖示,由於圖案乍看上去過於醜萌,不僅羅振宇本人心生疑慮,還引起了不少使用者的反彈,甚至據說得到公司有不少設計師吵著要辭職。還好新LOGO背後的操盤手華與華兄弟說服了羅振宇。

小米新logo據說設計了三年,網上有段子說原研哉三年都花在說服客戶上了,硬是把一個圓角說成了生命力,還扯上了科技與生命之類的宏大命題。我們相信雷軍本人對這種宏觀話題還是會心潮澎湃,也許就因此買單了。

不過話說回來,任何行業都要尊重“專業人做專業事”,瞎指揮的領導一般都沒有好下場,設計logo雖然也不例外,但也不是答案的全部。

問題在於,設計師對品牌發展、品牌戰略理解的深度是遠不及企業創始人的,因此創始人的意見不能僅僅看做不懂專業而已。(這也是不少代理商員工常犯的錯誤,總是認為客戶啥也不懂)

無論雷軍是否真心實意地認同原研哉的新logo設計,毋庸置疑的是,小米確實在拿新logo的噱頭大力做社媒傳播,榨取它的短期營銷價值,這也符合小米網際網路品牌的思維方式——一切皆為流量。

坦率來說,我們對小米和雷軍都是非常敬佩,小米對行業的助推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在2012年左右,國產手機還是山寨機的代名詞,小米一經推出便逐漸讓整個國產手機行業變得規範化、品牌化發展,更何況當時MIUI的系統體驗確實比其他安卓機高出不少。(很多讀者應該都知道,我的第一臺智慧機就是小米)

小米改造國產手機行業,不只是產品和系統做得不錯而已,更是把手機價格打了下來。當時諾基亞也要幾千塊,小米手機初代價格也僅有1999元,給人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不過副作用是常年詬病的“飢餓營銷”,被業內稱之為買手機期貨。

從目前的小米動作來看,一方面大力佈局物聯網,搞出一堆生態鏈企業和智慧家居產品,並且可以與大健康掛鉤,看做是數字化生活改造;另一方面開始啟動造車,入局電動車領域,這更是未來數十年的發展大趨勢,事實上我們在面對造車新勢力品牌時,不應該將其簡單認為是汽車品牌,而更應該將其看做是新能源品牌,如果對標的是石油、電力這類能源行業,造車新勢力品牌可講的故事空間是巨大的。當然小米還有一大重點在海外市場,我們對海外關注不多就不說了。

小米一大挑戰在於品牌高階化,關於這個話題,我們上一篇文章已經有一些討論,這裡在補充一下。

在我們看來,科技領域的品牌高階化,需要進行所謂的“顛覆式創新”。“顛覆式創新”一旦成功,可以開闢一個沒有競爭對手的品類和領域,無論是蘋果的手機還是三星的螢幕,都是如此,有著自己的獨家技術,且建立了生態壁壘和專利壁壘。

但如果光靠向上追趕,難度是非常大的,學蘋果學得再像,最終也只能淪為蘋果的平替產品。品牌需要在高階化的過程中找到自身不可替代的特質,目前在這點上,我們認為小米確實還有欠缺。

小米不少所謂的“創新”,更多是精進型的創新,是遵循現有的技術標準、技術路徑進行深入,而並非是開創新品類、新場景、新需求,二者有本質的不同,所需要的勇氣也天差地別。

當然,能夠開創時代的企業或人物,畢竟是少數,天下這麼多人中也才出現一個喬布斯、一個馬斯克。

或許就在雷軍多年前頓悟出做事需要“順勢而為”的那一刻起,小米可能就與“偉大”無緣了。我一直不太喜歡“順勢而為”這個詞,因為“偉大”很多時候不是需要順勢而為,反而需要逆流向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