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擴充南京廠28nm,會衝擊到國產晶片生產規模化發展嗎?

半導體是目前科技博弈中的焦點領域,背景大家更是十分清楚:美竭盡全力拉攏日韓和臺灣,以推動將我們排除在高階晶片供應鏈之外。

臺積電擴充南京廠28nm,會衝擊到國產晶片生產規模化發展嗎?

而臺積電斥資28。87億美元,擴充南京廠28nm產能一事,在網際網路引起廣泛議論,就事論事的前提下,發表一些擔心是可以的,但以下觀點是謹慎分析後的結論嗎?

1、臺積電一邊投入 120 億美元,在美本土建立 5nm 生產基地,一邊斥資 28 億美元,在南京建立工藝對比明顯落後的 28nm 產線,不過是看中大陸的扶植政策、低廉人力。尤其是充足的水電優勢,因為目前的臺灣水電緊張,已經開始影響資源消耗大戶晶圓廠的生產。

2、臺積電仰仗自己在 28nm 技術和成本優勢,在大陸擴產,很有“高階控制、低端傾銷“的味道,對大陸目前正在自主發展的 28nm 規模生產,是極大的衝擊。

臺積電擴充南京廠28nm,會衝擊到國產晶片生產規模化發展嗎?

正確與否,需要看看是否符合我們的真實願望。此時此刻,我們半導體產業的處境其實是很困難的,什麼才應該是我們期待的呢?

1、

如果全球化還剩有餘暉,就希望它能儘量再護送我們一程

,甚至我們需要主動反制脫鉤,讓那道試圖割裂我們在外的紅線,儘量在我們急需的技術範圍內,不再發揮作用,以保障我們的經濟對半導體元素的依賴。

2、希望我們的晶片自主化程序能再加快一下步伐,這會讓某些遏制行為有所忌憚。

3、半導體行業涉及方向很多,我們在整體產業鏈上落後的不是一點點,自然希望充分利用我們的市場規模和優良的產業環境等優勢,

儘量爭取更多的力量,尤其是某些中間力量,哪怕它已經有傾斜跡象,繼續與之保持緊密地合作。

那麼臺積電南京擴產 28nm 成熟製程,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是很容易判斷的。

縱觀改革開放幾十年,我們是靠融合博納,主動進入國際化賽道參與競爭,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臺積電領軍半導體代工,區區四萬片28nm產能簡直不算什麼

臺積電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純晶圓代工廠, 製程技術、產能、營收長期佔據全球第一的位置,是當之無愧的代工龍頭,世界半導體不能缺少的力量。

半導體涉及的核心技術方向很多,但其中的頂級技術莫過於晶圓製造技術。

難道不是光刻機嗎?光刻機的製造技術的確很複雜,但是光刻機的最後成型,只有透過一線大廠的無數次校正,才能最後工藝成型的,雖然同時擁有EUV光刻資源,臺積電憑藉一流的工藝技術,在良率和功耗上優於三星和英特爾,在同樣面積裡,臺積電可以創造出更大的運算能力。

臺積電擴充南京廠28nm,會衝擊到國產晶片生產規模化發展嗎?

在目前已生產的全球最先進製程節點中,臺積電則幾乎佔據了90% 的市場佔有率。臺積電的晶片處理器客戶包括蘋果、AMD、高通,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個新的技術節點上,臺積電都越來越佔據主導地位。

技術一騎絕塵,臺積電的另一立足之本是中立原則:臺積電只負責生產,而不會去與客戶相互競爭,這獲得了相關晶片廠商的信賴,得以使得臺積電超過對手三星,控制著全球超過半數的晶圓代工市場。

在遏制沒有收緊之前,臺積電是華為和大陸其他主流晶片設計企業的重要合作伙伴。華為至今仍有5nm 麒麟晶片在新品中出現,與臺積電嚴格兌付商業承諾不無關係,這也是去年高通 5nm晶片轉投三星的部分原因吧。

產能是臺積電的另一大無可撼動的優勢。臺積電光是三座12英寸超大晶圓廠:Fab 12、Fab 14 及 Fab 15,

在2019年的總產能就已超過 800 萬片

,可覆蓋生產0。13μm-7nm全世代以及其半世代設計的晶片。

這樣看來,南京廠擴產4萬片28nm產能,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 bussiness,一個生意,儘管這是六年來,臺積電第一次擴充28nm 這種較落後的產線。我們可以理解:2020年後,世界有多麼缺芯,許多沒有代工合同能力的晶片設計公司有多麼心焦和絕望。

晶片產能奇缺!如果不是臺積電,也會有其他代工廠滿世界提高28nm 產能

2021年,晶片的供不應求將成為長期的話題。以往,晶片需求是由伺服器驅動的,然後是PC,然後是手機消費類電子,而現在晶片無處不在。5G,物聯網,雲等。

需求的激增,晶片產業卻又是一個長週期專案。比如臺積電的南京廠,如此成熟的製程,仍需要一年時間才能達到量產,2023年中才能達到規劃的四萬片全產目標。

臺積電擴充南京廠28nm,會衝擊到國產晶片生產規模化發展嗎?

目前的缺芯風潮下,最缺的不是什麼先進製程產品,反而就是成本效能控制最好的 28nm 工藝晶片,比如目前的電源管理晶片、顯示驅動晶片、車用電子晶片等,市場供應是最緊張的。晶片產能大牛三星,都需要求著聯電的28 奈米產線,幫助其每月生產 2 萬片手機影像處理器(ISP)。

28nm 至少從目前來看,有著一個長週期的商機

,看看某些亂象就明白了:

1、某些28nm 代工費用漲價幅度超過50%。

2、IC 設計大廠聯發科,為了鞏固電源管理IC產能,自掏腰包16億新臺幣採購半導體裝置,租給晶圓代工廠力積電,為的是搶產能。

3、某些晶圓廠一個月三次漲價,甚至提前出售2021年第二季度的晶圓代工產能,出售產能的方式竟然是以“競標”的形式,價高者得。

不僅是臺積電,更多的代工企業都參與到了 28nm 產線擴充:

中芯國際短短一年內,在北京、深圳兩地,投入百億美金,兩度大幅擴增28nm及以上工藝的12英寸晶圓產能。

美國格芯:在紐約、新加坡、德國沙克森州擴產12~90nm製程;

大陸華虹:在無錫建廠,月產能達約達8萬片;

聯電:已經成為 28nm 專業戶,聚焦5G智慧手機、資料中心邊緣運算、電動車與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晶片製造,其擴產的28nm、22 nm製程產能,分佈在中國臺灣及中國廈門兩地。

臺積電的28nm 產線能衝擊到大陸本土企業嗎?

目前的臺積電南京廠,本來生產16~12 納米制程,擴大了4萬片28 奈米產能,會不會對中芯國際進行中的28nm擴產計劃,以及剛剛在28nm 站穩的華虹,造成衝擊呢?

臺積電擴充南京廠28nm,會衝擊到國產晶片生產規模化發展嗎?

首先需要認知:躲避競爭,永遠不是本土企業真正長大的策略。中芯國際、華虹面對的不僅僅是臺積電4萬片28nm 產能。

1、大陸的 28nm 工藝水平處在發展的初始階段,中芯國際的14/28nm工藝,在2020年第四季度收入佔比只有5%。與臺積電、三星、聯電在成熟度、成本控制、規模化上存在巨大差距,談論這其中的有意或無意,實在是比較無聊。

比如,三星旗下的12英寸晶圓產線已經實現全自動化生產,也就是在無塵室中藉助架設在高處的運輸系統,移動晶圓盒。某種程度上,臺積電、三星這樣的傳統強隊在大陸設廠,可以為我們近距離帶來學習機會。

2、28nm 仍然有極大的市場價值,臺積電不可能放棄。

根據臺積電2020年報,目前用於生產大多數汽車晶片的28 奈米~65 納米制程,仍然要佔臺積電整體收入的40%至65%。臺積電不可能放棄這塊市場。

3、大陸的需求巨大,集合所有的 28nm 產能,將在很長一段時間供不應求。

產業升級大幅提高了晶片使用量。以手機為例,手機是目前半導體產業最大的應用領域,全球手機出貨量已達到10億級,而且手機效能與功能的提升大幅推高了對晶片數量、效能和麵積的需求。其次,人工智慧、5G、IoT、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應用湧現,這為半導體產業又撐起萬億規模。

於是乎,2020年我國晶片設計企業猛增至2218家,當然其中不乏概念操作,借題發揮者,以往鄙視自研豬肉的,都在透過小小的ISP晶片澎拜,晶片製造缺口巨大。

未來五年,晶圓代工產能會是兵家必爭之地,沒有訂單能力的IC設計小廠,只能在半導體產業鏈的末梢等產能。

臺積電28nm擴產也有某些正面意義

如果理解臺積電行為的純商業目的,很多事情就可以想通。

比如,臺積電120億美元在美本土建立 5nm生產線,而在大陸卻是28億美元建設28nm 生產線?

臺積電擴充南京廠28nm,會衝擊到國產晶片生產規模化發展嗎?

2020年,美國仍為臺積電最大市場,營收達8179。1億元,所佔比重達61。07%。中國市場營收2337。83億元,佔總營收比重約17。45%,為臺積電第2大市場,這其中,以後一段時間不會再有的華為訂單,貢獻良多。顯然兩地設廠的差異也有客戶佈局的原因在內。

反觀中芯國際,其14nm 產線反而在缺芯現象下,產能不夠飽和,這是因為被列入限售清單後,材料、裝置維護、EDA存在的不確定性,導致訂單的不確定。

也許還可能發生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情:比如隨著大陸 28nm 裝置材料的興起,中國製造有了更多的上線驗證機會,只有裝置、材料、EDA軟體國產化一齊提速,產業鏈的整體進步,才是我們半導體產業升級的根本。

而這其中,晶圓生產線是積體電路行業中對人才、技術、資金等要求最高的環節,大陸落地更多的產線,才能激發製造業的帶動性

寫在最後

臺積電擴充南京廠28nm,會衝擊到國產晶片生產規模化發展嗎?

當然我們需要看到,壓力之下,臺積電無法中立,開始執行西方的遏制策略,與我們的一些晶片企業終止了高階製程加工業務。

我們需要與海外科技大廠融合,但同時,也要對來大陸建廠的臺積電、特斯拉,這些大人物要一視同仁,合法合規營商,不必給予超國民待遇。

我們擁有眾多科技實體企業,可以保證大陸28nm產能的基本盤。打鐵終須自身硬,不懼競爭,推動內迴圈的同時,積極促動全球化國際迴圈,才能在科技博弈中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