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加油,800V成電動汽車標配,大功率快充如何普及

這是“汽車人參考”第328篇原創內容

“推動智慧電動汽車向前進”

自2019年保時捷釋出Taycan以來,800V電壓平臺一直都帶有高階電動車的標籤,不過從技術發展及市場觀察來看,800V高壓快充正逐步成為電動汽車標配,這裡按照Why-How-What的邏輯進行更加深入分析。

Why:電動汽車為什麼需要高壓?

電動汽車的終極目標是取代燃油車,隨著動力電池技術成熟,安全、續航、耐候等方面痛點正逐步解決,特別地為了接近燃油車加油的使用體驗,快充的優先順序也越來越高。

而要實現快充,在相同帶電量情況下,充電功率越高,充電速度越快;而要提高充電功率,最好的方式是提高電壓。

電壓的提升,意味相同功率下電流更小,可以縮小線束的橫截面積,也可降低電量的損耗。

因此電動汽車要實現快充,採用高電壓整車平臺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2019年保時捷推出了800V電壓平臺的Taycan後,現代E-GMP5、賓士EVA、通用第三代純電動平臺以及大眾之後Trinity,都選擇了800V電壓平臺。

在國內,比亞迪基於IGBT電壓平臺已經達到了600V-700V左右,而比亞迪漢首次採用了碳化矽MOSFET,也是奔著800V甚至是1000V的高壓去的;吉利SEA浩瀚平臺、廣汽、奇瑞、上汽等車企都在規劃800V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特斯拉的第三代充電樁功率250Kw,峰值工作電流600A,整車電壓平臺依然在400V左右,走的是低壓大電流的路線。

從主流趨勢來看,整車800V的電壓平臺或逐步成為標配。

How:如何實現高壓?

無論電動汽車尺寸大小,現有的電壓平臺一般在400V左右,而從400V升級為800V也有很多種方式。

最簡單的方式是,保證相同帶電量,透過更改電芯的串並聯方式,增加串聯的數量,就可以提高電池包的電壓。透過提高電壓來充電功率,但同時透過每一個電芯的電流也增加了一倍。

為了相容現有的400V充電樁,一般透過額外搭載直流充電機DC/DC,將充電樁輸出的電從400V升高至800V再進行充電。

而為了適配400V空調壓縮機,也可以透過搭載高低壓轉換器,將電池包800V的電壓降低至400V以適配空調壓縮機工作。

What:高壓快充面臨五大挑戰

第一,觸電風險。

根據IEC60038標準,直流電壓在120V和1500V之間都被定義為低壓,在這範圍內主要風險是觸電,而非電弧。而電動汽車內的高壓部件的外殼一般透過車身接地,而電源不接地,若出現漏電情況,人員接觸後不會形成閉合迴路,因此從400V升級到800V,對觸電的風險不會很大。

接近加油,800V成電動汽車標配,大功率快充如何普及

第二,對零部件的挑戰。

首先是對動力電池的挑戰,溫度是限制快充的關鍵因素,溫度降低,鋰離子擴散和反應速率變慢,析鋰的風險會增加;但溫度太高,SEI膜又可能會分解,極端情況下,還會引起熱失控。

而在電芯材料層面,負極是快充主要關注物件,需要降低負極的內阻,減少電極的厚度。

快充也會對動力電池的冷卻系統以及BMS帶來更高要求,也可以調整充電策略的提高快充能力。

目前大電池廠商已經開發出了高倍率的快充電池。

其次是對電驅動的挑戰,電壓提高對絕緣能力、耐壓等級以及爬電距離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IGBT,其耐壓等級介於600-750V間,800V的高電壓會使IGBT阻抗增加,頻率效能下降。

因此,碳化矽MOSFET開始展露頭角,但仍然存在成本、產能、良率等方面問題。

再次,針對於空調壓縮機、PTC、DC/DC、車載充電機,需要面向更高的電壓平臺進行開發,但市場上已經有了應用。

接近加油,800V成電動汽車標配,大功率快充如何普及

第三,充電標準需要統一。

目前全球電動汽車存在著三種直流快充充電系統和四種介面,日本CHAdeMO充電系統和介面,國標GB/T充電系統和介面,以及CCS充電系統下的美國CCS1和歐洲CCS2介面。

目前中國和日本的充電標準正逐步走向融合,Chaoji已經在2021年釋出,最高電壓支援1500V到900kW的充電功率,預計到2025年會大規模安裝,而CCS標準也在走向融合。

接近加油,800V成電動汽車標配,大功率快充如何普及

最終目標是充電標準需要全球統一。

第四,充電樁的改造。

國內市場上已有的直流快充設施,主流充電功率介於120kW-150kW,因此需要對充電樁進行大規模改造。

不過從DC500V系統升級到DC950V系統,除了充電槍、線、直流接觸器、直流熔絲做出改變外,其餘的電錶、充電模組、主控模組等都無需進行重新選型,整體上影響比較小。

汽車人參考小結

快充將會成為近幾年來電動化領域重點關注以及攻關物件,目前從技術層面基本已經解決,考慮充電標準、充電樁建設等問題,要大規模鋪開預計在2023-2025年左右。

高壓快充會或逐步成為電動汽車的標配,個別車企依靠體量優勢輔以換電路線,儘可能接近燃油車加油體驗。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

本文為汽車人參考第328篇原創內容,我的微信是Jeune_kuan,歡迎和我探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