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走完半生,歸來還是前浪

35歲走完半生,歸來還是前浪

後浪火了,前浪很扎心。在B站挺紅的何冰,並不能掩蓋中年人的職場落寞。

多數人淪為前浪的第一個反應是下意識的放低姿態。

就像餘歡水,上司呼來喝去,如役牛馬;家人視若無睹,棄如敝履;徒弟冷嘲熱諷,搶班奪權;這個中年男人就像一塊變質的肥肉,連最精明的大媽都懶得從他身上揩油。

劇中的餘歡水早晚會逆襲,對廣電總局有信心的觀眾都不懷疑,但在網際網路時代,在現實中,你連萬分之一的機會都沒有。

何冰高頻致敬後浪,只是印證了瑪格麗特·米德50年前提出的後喻文化。

過時的經驗不再是財富,老一輩必須向年輕人學習,一旦你的知識結構跟不上時代,就基本喪失了參與社會再分配的可能。

前浪和後浪只是玩笑,但35歲的職場大限貨真價實。

據美國勞動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資料,美國職場的中位數年齡是42。3歲,科技網際網路公司都在35歲以下,微軟和Adobe是33歲,eBay是32歲,雅虎31歲,蘋果、特斯拉、亞馬遜31歲,谷歌30歲,領英29歲,Facebook只有28歲。

中國網際網路更加青春煥發,按脈脈研究院的統計,19家頭部網際網路公司的員工平均年齡是29。6歲,最成熟的滴滴33歲,最年輕的位元組跳動和拼多多僅27歲。

35歲走完半生,歸來還是前浪

35歲魔咒客觀存在,但這事並不是潛規則那麼簡單。

年齡向來是敏感話題,谷歌去年還遭遇200多人的集體訴訟,花了1100萬美元才達成和解,聯合國和世衛組織從未出具過各年齡段的準確斷代,大家都害怕惡意解讀,都反對單純以年齡定義人生,但世衛組織2016年確實有一份《關於老齡化與健康的全球報告》,對什麼是老年人(older adult)做出了準確定義。

該報告的第221頁是這麼寫的,老年人是指:

年齡超過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一半的人。

這話怎麼理解?

我們假定1985年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是70歲(實際是68。97歲),那麼當年出生的人到今年是35歲,恰好成為世衛組織認定的“老年人”。

這意味著當HR對一份35歲的簡歷嫌棄的噴一句“你老了”的時候,這事居然是有理論根據的。

前浪為何討嫌,各路大佬給出過很多形象化闡述,尤其是在當前的經濟大環境下,職場關係正變得敏感而脆弱。

任正非:30多歲不工作,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周鴻禕:定期清理小白兔員工(年長,協作上升,能力下降);

馬雲:每年給社會輸送1000名10年以上的阿里人;

有贊白鴉:選擇創業公司,就意味著對生活照顧不周;

劉強東:我們一次提拔了6720位90後員工;

諸如此類。

前浪不受歡迎是鐵定的,關鍵是為什麼?

第一貌似是效率。

騰訊每年都出研發大資料報告,2017年碼農的人均貢獻3。05萬行,去年是3。3萬行,變化不算大,純從數量上說,70後碼農的產出效率不如80後,居然還強於90後。

35歲走完半生,歸來還是前浪

所以真相不在於效率,而是使用者年齡正在反制職場年齡。

我們來看那些網紅應用,快手超過75%的使用者小於30歲,抖音85%在24歲以下,小破站更離譜,按去年Q3的資料,使用者平均年齡僅為21。5歲,你敢信?

我們這個時代,精英給蟻民做產品稀鬆平常,快手就是,但油膩大叔和老阿姨絕對沒資格給鮮肉做產品,按第6次人口普查的資料,中國0-29歲年齡段佔到總人口的41。24%,全球11%的未成年人在中國,雖然這個比例是逐年下降的。

前浪學何冰致敬後浪可以,為後浪效勞的機會並不大。

第二是價效比。

人生最重要的幾個職場轉折點都發生在23-35歲階段。

按領英的資料,大部分人的首次職位躍遷發生在27歲,做到CXO的平均年齡是40歲,假使你沒能按計劃突破這兩大關口,職場就面臨三大轉折。

首先你將被迫更新知識結構,但代溝永遠無法填滿,你充其量就是用證書鍍金,多積累一些厚黑式權謀而已,這通常只對高階職位有用。

再就是逃離北上廣,表面是規避高房價的壓榨,其實是跑到小城市降維打擊沒見過世面的年輕人,走到這一步你已經輸了。

那些沒被裁員的人將發現,年齡和收入達到某個拐點後,出現反向增長是必然的。

網際網路發明職級序列就是為了安撫前浪的年齡恐懼,以碼農為例,美國的拐點是45歲,收入下降較普通職位大大延後,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的最新資料是,全國92。5%的碼農在35歲以下,說明35歲不僅是職位拐點,收入拐點,更是整個職場生涯的拐點。

35歲走完半生,歸來還是前浪

如果把年齡和收入看成一個座標軸,從正增長滑向負增長的那個交叉點就是每個職場人的巔峰,之後你就會成為輸送給社會的人才。

第三是管理難度。

總結周鴻禕、史玉柱、傅盛的小白兔理論,不難領略其內涵。

1、能力差,找不到別的工作;

2、熬到中層,把組織變成死海;

3、擠走了潛力新人;

4、看著忙,不出活兒;

5、眼淚汪汪看著你,說是對公司有感情;

說穿了,在他們看來,前浪所謂的團隊意識,協作精神,價值觀認同都是一種偽裝,是一種基於閱歷產生的譎詐,這個認知太可怕了。

因為你不可能要求一個混跡多年的職場老將,心態單純如青蔥少年,周、傅、史推崇後浪,無非是容易駕馭,事少活多,喝得下雞湯,豁得出青春而已。

企業需要高性價比人才,這可以理解,但參照《哈佛商業評論》的研究,職場精英的比例大約是七分之一,這些人不愁飯碗並不代表可以枉顧普通人的生計。

袁世凱的幹部分為龍虎狗三類,網際網路是四類。

沒業績,沒價值觀的,是狗,直接滾蛋就好。

有業績,沒價值觀的,屬於野狗,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傾則離;

有業績,有價值觀的叫獵犬,能咬人又不反噬的那種;

沒業績,有價值觀的是白兔,注意並不叫忠犬,愚忠沒用;

這套理論實質上是對普通職場人的汙名化,目的僅在於降低管理難度。

明白人都知道,千里馬萬里挑一,你從人堆裡扒出個下一個喬布斯、馬斯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多數人能貢獻的就是幾年青春而已。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先灌雞湯,讓你在人生最好的時光打足雞血,然後再附送一點社達思維,這樣當你被攆出公司時,不僅不會抱怨,還會反思,老闆沒錯啊,他也有難處,企業為什麼要養廢物?

馬雲比周、史、傅高明的就在於。

他知道如何對前浪進行再包裝,重建人設為他們搭好迴歸社會的跳板,所以“每年輸送1000名10年以上的阿里人”,看似說話的藝術,其實走心了。

我覺得前浪應該想明白三點。

第一,你要捨得消費。

在汽車、住房、餐飲、娛樂等各個領域,年輕人都是生力軍,去年騰訊和BCG搞過一次聯合調查,35歲以下人群對奢侈品零售貢獻高達74%,美國正好相反,55歲以上人口占據了全部社消的一半以上。

中國前浪省吃儉用,把花錢的機會留給了後浪。

2015年羅伯特·德尼羅的電影《實習生》曾經講透了這個道理,年齡從來不是就業障礙,重要的是你的人設要對企業的目標客群有價值,才有安妮·海瑟薇出來給你工作。

35歲走完半生,歸來還是前浪

周杰倫粉絲在受到某粉刺激後被迫連夜打榜,即是一例,你捨得花錢,能製造聲量,能帶來營收,自然有產品為你服務,你屬於的那個群體有消費能力,你才有工作機會。

第二,你別有社達思維。

職場上有老虎,有狐狸,有獵狗,有兔子,很正常,耗光了青春被一腳踢開,那是不得不接受的殘酷現實,但你還在那兒自責,還在那兒讚美叢林法則,是不是有病?

第三,找到比較優勢。

以碼農來說,BAT的70後不少,工作這麼多年都已悟道,能看透新產品、新技術背後的本質,光拼熬夜,你比的過後浪?

每個時代都有老天賞飯的寵兒,但多數人只能去過“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日子,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