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P50不支援5G,李楠何必把原因解釋得如此灰暗

華為P50不支援5G,國人充滿遺憾,但並未感到多麼意外。其實,在前所未有的逆境中,華為硬核力量,在這場科技抗爭中做到的一切,始終讓我們覺得驚異,甚至自豪。

華為P50不支援5G,李楠何必把原因解釋得如此灰暗

事實上,華為已經在前兩代產品中,實現了高階手機絕大部分元件國產化,比如世界級麒麟9000移動CPU就是國產差異化的傑作。但我們畢竟是追趕者,仍有很多掐脖子技術,目前還無法逾越。此次,身為旗艦產品的 P50 之所以5G缺失,就是因為射頻前端模組,仍然被西方技術壟斷和把控。

魅族前副總裁李楠對此事做了評論:“如今華為現在遭遇的全面技術封鎖,其實暴露了我們資訊時代基礎設施的問題,中國科技要補課,而且可能要補上10年到15年,才能接近西方水平。”

評論且語出驚人,恐怕已成為李楠總現今的職業

。將射頻前端模組的掐脖子,關聯到我們資訊時代基礎設施薄弱,大機率沒什麼問題;眾所周知,整個國內科技界,都在企盼疾呼我們半導體產業鏈的升級,因此,科技亟需補課補鈣,也是共識;但“補上10年到15年,才能接近西方水平”,這種時間點的估算是否也表達了一種言辭態度呢?畢竟,讓大家印象頗深的是,5、6年前負責魅族產品的楠總,多麼不屑一顧的輕視如今已大放光芒的麒麟晶片。

華為P50不支援5G,李楠何必把原因解釋得如此灰暗

如今的麒麟讓現在市場成績斐然的國內同行,仍然難望其項背。楠總除了強化注意力之外,有沒有真正站在積極的立場上,給出行內發言人應有的慎思態度呢?

為什麼射頻模組,是手機去美化的最硬釘子?

射頻器件不僅是手機內部的重要元素,它更關係到5G基礎建設的發展大計,科技逆全球化黑雲壓城的這幾年,在應對射頻幾其他卡脖子技術升級上,我們真就裹足不前,還需要浸營行內多年的評論人士此刻再做大聲疾呼嗎?

除了評論和挑剔,國內一些現存的和曾經的科技力量,是不是都像華為那樣,重視國內產業鏈兄弟企業的共同發展,以夥伴發展的空間換取科技產業的硬核崛起趨勢呢?

射頻模組,華為高階手機手機內的去美化釘子

當年,在華為 P40 釋出以後,有人將其進行了拆解,透過對比上一代旗艦P30發現,其“去美化供應鏈”基本建設完成,其中手機處理器來自華為海思,攝像頭來自索尼,螢幕來自京東方、LG,電池來自德賽,超薄屏下光學指紋、AMOLED 觸控與智慧音訊放大器來自匯頂科技。

華為P50不支援5G,李楠何必把原因解釋得如此灰暗

從圖中可以看到,從P30到P40,最大的“釘子戶”當屬射頻元件。射頻高階市場基本被Skyworks、Qorvo和博通3家壟斷,高通也佔了一席之地。

手機主機板上1/3的空間被射頻單元佔用。尤其在5G時代,為了支援更多的頻段,射頻器件的重要程度不亞於CPU主晶片。

射頻器件的設計製造,迥異於CMOS工藝晶片。其難度在於:

1、射頻被認為是模擬晶片皇冠上的明珠,高頻電波的訊號很脆弱,在複雜的電磁環境裡,保持訊號的清晰穩定,有賴於各環節的抗干擾性,模擬晶片的研發更加依賴研發人員的經驗。

2、射頻電路需要高電子遷移率,需要高效能的半導體材料支援。這方面砷化鎵和矽鍺等化合物半導體表現要比矽材料好很多。我國的化合物半導體基礎材料研發,在量產化、一致性、電效能均勻性等環節,距離國外先進水平有差距。

3、西方國家由於有多年的先發優勢,在射頻領域樹立了大量的專利壁壘。

華為P50不支援5G,李楠何必把原因解釋得如此灰暗

尤其是射頻中的

濾波器,是我們最難跨過的門檻。

因為面臨著專利和工藝兩大難題,所以目前幾乎還沒有可大規模量產的國產Saw濾波器。海外企業則透過集中資金維護和多年技術沉澱的優勢,形成了對過濾器的壟斷。另外,以上那些明星大廠,以 IDM 模式經營,擁有設計、製造和封測的全產業鏈能力,綜合實力強勁。

我們在射頻領域的追趕步伐在加快

外界的打壓早已圖窮匕見,已近極致,怨聲載道和警鐘長鳴,都不如埋頭實幹。

在射頻領域,我們已經在奮力追趕:

我們在

射頻開關

不僅實現了國產替代,甚至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價格戰,甚至需要做出企業的技術差異化,才能佔有市場一席之地;

射頻功率放大器在華為、中興這些龍頭企業的推動下,國產化替代程序也是非常可喜的局面,華為自研PA晶片已經開始交給三安光電代工。

華為P50不支援5G,李楠何必把原因解釋得如此灰暗

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5G建設是重中之重。華為是全球最大的通訊裝置供應商,其用於基礎設施裝置,特別是4G和5G基站的相關晶片需求量明顯增加,這其中包括PA (功率放大器 )、網路處理器等。PA晶片的國產替代有著重要的戰略價值。

但必須看到,國內射頻晶片公司由於起步較晚,基礎薄弱,並且主要集中在無晶圓設計領域。較之國際領先企業在技術積累、產業環境、人才培養、創新能力等方面,滯後明顯,與美國、日本、歐洲等廠商仍存在較大差距。

目前,國內射頻晶片廠商從相對成熟的分立射頻晶片起步,在5G手機廣泛普及前的視窗期,逐步實現中低端機型射頻前端進口替代,同時積累模組能力,逐步走向全品類供應。

最近有網路訊息稱:2022年,華為mate50系將搭載驍龍898,並解決5G射頻晶片問題。如果訊息成真,相信這一定會振奮整體國產供應鏈,繼而推動國產替代的程序。

釋出 缺失5G的P50 就是證明華為手機業務還活著

目前可以推測出,華為 mate40 系列的5G射頻元件,來自華為的戰略庫存。 畢竟從2019年年末,華為整體存貨同比增長75%至1653億元,原材料一項較2018年年末增加了65%,佔所有存貨比重35%,總價值達到585億元。

華為P50不支援5G,李楠何必把原因解釋得如此灰暗

P50 已經可以看出,華為在手機晶片上的備貨,已經明顯無法支撐未來旗艦手機的週期。在這樣的危急關頭,華為毅然推出缺失5G 的P50旗艦,更多的意義是,昭示大家,華為仍在堅強地活著。

10年15年,其實也不必危言聳聽,就像當初誰也不曾料到,我國也能有業界一流的麒麟移動晶片。世界不可能永遠割裂,全球化是人類進步的總趨勢。從深層次講,難道我們必須要使全產業鏈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嗎?

博弈還在繼續,我們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龐大的市場,堅持獨立的內迴圈體系,才能迎來全球化歸來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