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航科技主張基於具體功能場景研究,毫米波雷達的商業化落地

9月28日-29日,在武漢市政府、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領導和支援下,東風公司牽頭舉辦了“東方風起領航、智慧駕駛躍遷——中國車谷2021智慧汽車產業創新發展論壇”,致力於透過技術產業化,賦能行業建立起新的競爭格局。

論壇以智慧駕駛為主線,話題圍繞智慧駕駛趨勢、智慧駕駛系統技術及人機共駕、車路協同及網聯技術等展開,武漢智慧汽車產業創新聯盟戰略諮詢專家,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麥肯錫,同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楚航科技等產學研企專家學者發表了主題演講。楚航科技認為,毫米波雷達的商業化落地策略需要結合具體功能場景來實現。

全面佈局商用車輔助駕駛,穩紮穩打毫米波雷達商業化落地

近兩年因為中國商用車用車場景的獨特需求催生了角雷達市場的快速發展,為國產毫米波雷達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根據交通部《營運貨車安全技術條件》規定,2020年9月起,18噸以上載貨車需要強制安裝LDW(車道偏離預警)和FCW(前向碰撞預警);2021年5月起,12噸以上載貨車需要強制安裝AEB(自動緊急剎車)。而要實現這些輔助駕駛功能場景的應用就需要藉助毫米波雷達等感測端產品的力量。

楚航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OO李煊認為:“中國汽車供應鏈市場,雖然有國際頭部企業的壟斷,但市場遠沒有到江山已定的地步,所以將目光聚焦在產品上,迴歸到功能本身,借力充滿潛能的新興國內市場,就還是有機會獲得成功的。”對於國產毫米波雷達廠商而言,如何跨越原型機,服務主機廠來實現車載毫米波雷達商業化的落地,是取代歐美雷達產業化的關鍵所在。

楚航科技主張基於具體功能場景研究,毫米波雷達的商業化落地

楚航科技的核心技術研發團隊,擁有十餘年海外知名毫米波雷達廠商的開發經驗,與海外研發技術水平處於同一起跑線,同時在模組化的軟體、認證、演算法研發思維模式上步調一致,具備豐富的毫米波雷達感知融合技術儲備。所以在充分了解某款產品的應用場景後,能按照車規級的專業要求進行產品規劃與任務分解,並做到功能安全 ASIL B與整車廠安裝免校準。

李烜表示:“隨著感測器供應商和主機廠的更深層次的技術互動,根據具體功能場景來做感測器融合是可以從工程層面得到解決的,雙方以特定功能場景落地來共同參與整體方案的開發是最理想高效的模式。”

正是隨著政策的升級與市場的剛需,智慧輔助駕駛在商用車領域滲透率不斷提升,也進一步加快了國產化毫米波雷達商業化落地的程序。僅今年上半年,楚航科技的盲區檢測雷達(三角雷達)就拿下了盛騰、江鈴、上汽紅巖等多個定點及供應商程式碼,伴隨著安慶產線的產能升級至180萬隻,商用車定點專案也都正在陸續量產交付中。

推進車載感測器融合程序,催生車規級4D毫米波雷達加快問世

車載毫米波雷達從1970年代在歐洲預研開始,就呈現了“ADAS(高階輔助駕駛系統)市場先行,自動駕駛循序漸進”的客觀規律。雖然如今毫米波雷達在智慧交通、無人機、智慧座艙和智慧安防等各領域的應用均呈現了百花齊放的態勢,但車載毫米波雷達在中國大規模商業化落地還是會遵循此客觀規律。

相對於超聲波雷達、攝像頭、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對於大眾來說還比較陌生。實際上,在車載多感測器融合的必然大趨勢下,毫米波雷達因其價效比高、探測距離遠、精度高、不受雨雪光線影響可全天候工作等特點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業內人士的關注。當下,隨著4D成像毫米波雷達技術的日漸成熟,毫米波雷達也可以實現鐳射雷達的點雲成像功能讓毫米波雷達又成為了當下熱議的話題。

李烜解釋道,4D點雲成像是毫米波雷達自身演進的必然趨勢,楚航科技的4D雷達技術也有望在今年年底進行釋出,但大規模市場化視窗期仍需耐心等待。

楚航科技主張基於具體功能場景研究,毫米波雷達的商業化落地

專家指出,從工程角度出發,最簡單的4D實現方式莫過於在硬體上增加收發通道數量,擴大天線孔徑的同時滿足水平和俯仰方向對解析度的要求從而達到除去傳統距離,速度和水平角度(3D雷達)之外更多的一個俯仰上的維度資訊(4D)。這個方案也是今年車展中參展的車載4D成像毫米波雷達的主流。但是硬幣總會有正反面,硬體升級的優點背後隱藏著產品化複雜度和開發難度的階躍。如果硬體上採用三發四收的主流雷達晶片,級聯起來不光會大大增加晶片的硬體成本,而且PCB的整體尺寸也會變大,貼片過程中的穩定度和翹曲率的控制也必須要更加嚴苛,多出來的物理通道和虛擬通道的產線標定成本也會成倍增加。

因此,4D雷達的真正落地之路並不好走,一般企業並不具備科研院所的人才和資金優勢,因此結合客戶的需求和具體的功能場景有針對性的進行開發,才是最行之有效的量產落地之路。楚航科技也將繼續深耕車載雷達領域,跟隨市場發展的大趨勢,將國內毫米波雷達之路走得更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