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跟你有多大關係?|碳中和專欄

碳中和跟你有多大關係?|碳中和專欄

盤點2021年以來的熱詞,“碳中和”必居其一。

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以及國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需要,高層明確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便意味著,碳中和已經成為未來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產業升級的核心基調。

說起碳中和,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生產端的節能環保、清潔能源、新型材料等內容。然而從長期來看,碳中和目標能否如期實現,絕不是僅靠生產端發力就足夠的,還需要消費端的貢獻,而這就涉及到了本文將要討論的主題——低碳消費。

1

何為低碳消費?

關於低碳消費,目前國內外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其內涵大致接近於綠色消費與可持續消費,它們的共同之處在於從消費的視角來解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

早在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召開,各國政府共同探討保護全球環境的議題,綠色消費就是在反對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的語境下問世的,希望人們以此來實現滿足自身慾望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

綠色消費大體涵蓋三個維度的內容:

在消費內容上,倡導人們選擇未被汙染或有助於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

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廢棄物的收集與處置,儘量減少環境的汙染;

在消費觀念上,引導人們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與節約資源,實現可持續消費。

而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透過的《21世紀議程》中,明確將全球環境持續惡化的根源歸結於“不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模式”。聯合國環境署在1994年發表的《可持續消費的政策因素》報告中,又強調了可持續消費的內涵:既能滿足當代人消費發展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消費發展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消費。

到了2003年,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英國政府在其能源白皮書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隨後“低碳”逐漸成為了人們工作生活中的一個熱門詞彙,繼而衍生出“低碳消費”。

目前業內普遍認可的觀點是,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各類活動與二氧化碳排放程度高度相關,低碳消費的精髓正是在於秉持“低碳”的理念,在滿足居民生活質量、提升消費需求的同時,要努力削減高碳消費和奢侈消費,最終實現生活質量提高和碳排放量下降的雙贏局面。

低碳消費與提高生活品質並不矛盾,它是一種科學、文明、健康的消費方式,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式發展。

2

低碳消費為啥重要?

推動低碳消費,意義深遠。

從碳中和的角度看,減碳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它除了需要電力、鋼鐵、水泥等重大行業的改變外,個人消費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原因在於,消費是一切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對於生產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引導著生產活動的發展方向與趨勢。

作為一種新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理念,低碳消費不僅是消費者為了生態環境保護應盡的責任,同時也對生產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來倒逼供給側轉型,更好地迎合低碳的客觀需要,進而助力碳中和目標的如期達成。

就我國而言,當前仍處於工業化與城鎮化程序當中,居民消費也正處在以住房、汽車為標誌的消費升級階段,而廣大居民在消費各種商品的同時,卻也在不經意間增加了對於能源的消費量。社科院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居民生活能耗佔總能耗的比重大概為11%,主要都集中在工業品、建築和交通運輸等領域。

然而,我國在低碳發展的各種政策方面,卻較少關注居民消費領域的碳排放問題,如此便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終端消費環節對於上游生產環節的帶動效應。需知,只有廣大消費者真正接受並落實低碳消費模式,才能引導原材料、生產加工等各個環節都將低碳視為標準,繼而從根本上拉動低碳生產。

如果放眼國際,不少發達國家在節能與減碳方面,發力點已經由傳統的生產側管理轉向消費側管理,而我們也迫切需要圍繞低碳消費,制定符合我國現實情況的行動計劃。誠如國際環保公益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釋出的《政府與企業促進個人低碳消費的案例研究》報告所指出的:

“為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除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外,也應採取必要的干預手段降低因居民消費帶來的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

而這些,與你我他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3

如何進一步推動低碳消費?

近些年,伴隨著國人收入水平與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和理念也都有所轉變,尤其是人們關愛健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逐漸覺醒,低碳消費也因此得到了實質性進展。這從節能家電、LED燈、新能源汽車的熱銷,以及共享單車、順風車的火熱上就能窺見一斑。

不過客觀地講,雖說我國的低碳消費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仍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

消費者層面,居民低碳消費意識依然不夠,許多人消費的目的仍停留在滿足自我需求層面,卻沒有涵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考慮,過度消費、奢侈浪費等現象時有發生;

生產層面,低碳產品的有效供給依然不足,市場渠道也不夠通暢,尚未形成足夠的影響力;

環境層面,相比於發達國家,我國低碳消費的法律法規與社會管理制度還不夠細緻,教育、宣傳和推廣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增加。

正因上述種種,落實低碳消費、助力碳中和,僅靠某一方的力量勢必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就要從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做起——比如,整合各方力量,積極倡導綠色出行。

以地鐵為例,在低碳消費的理念下,不少城市的交通部門與支付寶、微信、銀聯、蘇寧金融等平臺展開合作,共同賦能綠色出行。

乘客在乘坐地鐵時,無需事先辦理地鐵卡,也不用排隊購買單程票,更不需要預付費,只需在App裡申領地鐵電子卡即可按次獲取出入站二維碼,極大地方便了那些初乘地鐵、跨城市出差、習慣性丟東西的乘客群體。

一些平臺甚至還推出較大的優惠力度,如蘇寧金融的“無錫地鐵免費坐”活動等,以此來進一步吸引乘客加入到綠色出行的大軍之中,為貫徹低碳消費理念貢獻力量。

說到底,低碳也好,綠色也罷,都是為了要建設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併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美好的家園,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美麗中國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共同建設,綠水青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共同維護,只要所有人都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低碳和綠色的理念就必然能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文|付一夫,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