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汽車大布局的藍海時代,可靠嗎? | 汽智

飛行汽車?

是的,你沒有聽錯,科幻電影標配的飛行汽車,其實早已被不少車企的提上日程。

今年10月,在第三屆“1024小鵬汽車科技日”尾聲,小鵬汽車正式公佈了第六代飛行器,據稱將於2024年 量產飛行汽車,售價100萬元內。

飛行汽車大布局的藍海時代,可靠嗎? | 汽智

這不可能吧!相信看到小鵬畫大餅式的基本操作首先冒出的想法就是不相信,不可能。

但,飛行汽車這個概念還真幾十年前就有人幹。

事實上,在汽車和飛機剛被髮明出來的時候,將二者結合的先驅者已有不少案例。到本世紀初開始,更多符合當代人想象的飛行汽車被研發出來。2009年,美國就首飛了世界首輛正兒八經的飛行汽車,降落之後啟動摺疊按鈕即可摺疊機翼駛上公路。2010年,美國的terrafugia公司製造出了更高階的,能陸空兩用的變形飛行汽車。再往後,通用、FCA、吉利等我們熟知的一些汽車廠商都曾釋出過類似的飛行汽車。

據統計,全球研發飛行汽車的企業數量超過160家,從汽車製造商到,波音、空客這樣的頂尖飛機制造商再到Lilium、Volocopter這類科技公司,萬億美元正湧入這片藍海。

近日,有外媒報道,現代汽車成立了一家名為Supernal的新公司,主體業務是進行飛行汽車的研發和製造,由現代汽車集團總裁賈旺任CEO,親自主導其自主電動飛行計程車專案。現在汽車表示希望能在2028年進行首次商業飛行,並且可以在2030年逐步拓展運營規模,然後實現飛行汽車的量產。

飛行汽車大布局的藍海時代,可靠嗎? | 汽智

今年年初,吉利方面釋出訊息稱,吉利科技集團旗下沃飛長空推出的太力飛車Transition(TF-1)獲得美國聯邦航空局(FAA)適航證書,意味著該款產品在美國已經具備合法上天的能力。資料顯示,太力飛車Transition(TF-1)採用混合動力技術,機身以複合材料為主,設計最大起飛重量約850kg,巡航速度每小時167km,巡航高度可達3000m,航程可達670km,可搭載兩人。

2018年日內瓦車展上,奧迪攜手空中客車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Pop。Up NEXT的空中計程車概念車。據瞭解,Pop。Up NEXT匹配飛行模組和地面模組,其中飛行模組是由空中客車打造,採用純電驅動,四個螺旋槳能實現垂直起降,配以70kWh的電池組,最大功率217馬力,最高飛行時速可達120km/h,滿電飛行續航50km。此後又有訊息顯示,因為研發週期過長,奧迪宣佈停止Pop。Up NEXT專案的研發工作。

今年6月,德國初創企業沃洛科普特(Volocopter)公司在法國首次試飛了其生產的電動空中計程車。報道稱,這架看起來像微型直升飛機的電動飛行器,在布林歇機場的一場表演活動中進行了飛行,在飛行三分鐘後垂直降落。沃洛科普特公司在一份宣告中說,這架飛行器的最高時速為30公里,飛行高度距地面約30米,飛行距離500米。

飛行汽車大布局的藍海時代,可靠嗎? | 汽智

另一家名為Archer Aviation的公司也於6月10日亮相了其生產的電動飛行計程車“Maker”,並採用虛擬現實等技術模擬了飛行。該飛行器可以搭載4名乘客,飛行速度為每小時150英里(約合240公里),飛行距離約為60英里(約合100公里)。

也就是說,在小鵬之前,已有不少車企和科技公司在為飛行汽車努力,那麼,怎麼突然就又引起這麼大的討論了呢?究其因,當是這幾年電動汽車行業近乎迅猛的發展勢頭。電氣化、智慧化的前進路線,給了更多人想象空間,像玩具車一樣的電動車已經滿大街了,科幻電影中的飛行汽車是不是不遠了?

簡單來說,飛行汽車有三大特點:一是由電驅動,更環保、零件少、易管理、成本低和噪音小等優勢;二是最終發展方向為自動駕駛,不需要專業的駕駛員進行操作,應用更加便捷;三是垂直起降,不需要跑道等特定的基礎設施,應用場景十分廣泛。

飛行汽車大布局的藍海時代,可靠嗎? | 汽智

目前,隨著硬體,軟體,通訊,基建等方面技術的進步,為飛行汽車的研發提供了基礎條件。從技術角度來說,撇開空氣動力學不談,飛行汽車和智慧電動車還是有許多可以相互借鑑、相互促進的領域。

據摩根士丹利研報預計,2030年,飛行汽車行業將形成30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2040年,該行業規模可能將達到1。5萬億美元。

不過,雖然發展前景巨大,但飛行汽車想要真正“上路”並非易事,其難點不在於設計與製造,而在於監管。目前,國內的監管框架無法滿足飛行汽車運營要求,難度甚過普及無人駕駛車輛。

飛行汽車大布局的藍海時代,可靠嗎? | 汽智

普通人靠想象,但深謀遠慮之人,是先考慮十年後應該是什麼樣子,十年後的市場需要什麼,反推及當下,就佈局什麼,早走幾步總是沒錯。換個角度想想,十年二十年後世界的樣子,當真可能是從這些人早些年頭腦中某個離奇而大膽的腦洞中產生的。

儘管市場看起來仍然很遙遠,但在全球範圍內,跨越時間維度,想來也是必然趨勢。

採寫

| 阿珍

編輯

| 敬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