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智慧化的浪潮是從內捲開啟的!

和手機智慧化浪潮的開啟不一樣的是,它並不是由一款手機,一家公司或者說是一個人開啟的智慧手機的時代。

汽車智慧化的開啟是卷出來的!

歐洲和日本的汽車品牌依靠著發動機的優勢,一直把持著王座幾十年,但是從去年到今年開始,也不得挽起褲腿開始參與到內卷的時代了。

原因很簡單,鋰電池的技術革命,大幅度的拉低了汽車製造業的進入門檻,無需去研發發動機,只要尋找好的鋰電池供應商以及配件供應商就可以進入汽車製造業的門檻了。

所以我們看到了世界巨頭的跨界行動,蘋果要造車,小米要造車,美國出現了特斯拉,和其它的新型品牌。國內出現了小鵬,蔚來,理想等。

並且因為鋰電池的價格相比於發動機的製造價格低廉,所以新勢力的入局,把很多剛出世的智慧科技,在自己家的品牌上堆料。

得到的結果是,一輛車賣20萬左右,就能夠享受到頂級的科技服務。這是在老牌汽車上加價才能享受到的服務。

這個時候老牌的汽車廠商就坐不住了,新勢力的抬頭,滲透率的上行,已經威脅到了老牌汽車廠商的生存環境。

但是還是不夠讓他們改變,還需要政策上再加一把勁。

從2019年年底開始,歐洲開啟了對於電動車的補貼政策,疊加上我國上海,北京等大型一線城市的綠牌政策,就是讓老牌汽車廠商的最後一張通牒。

所以在新聞上我們總能看到,歐洲很多大型品牌已經頂配變平配的操作。

這樣的自我革命首先導致的是,全球的低端晶片產能不夠。

晶片製造業的擴產之難是外行人根本想不到的,因為新的製造廠從打基地到量產最起碼要有4-5年的時間去慢慢驗證。

疊加上晶片行業的自我革命和製程就是利潤的規律,低端晶片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沒人去擴產了。

而我國恰巧剛剛突破了低端晶片技術難題,疊加上摩爾定律達到瓶頸期,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已經在國內慢慢開啟了自我的驗證。

所以這一輪的由汽車智慧化帶動的產業鏈大發展,中國肯定要吃一波大肉。

這波肉和手機智慧化的革新是不一樣的,在智慧手機大規模發展的時候,中國得到的產業鏈分配,只有組裝和攝像頭的蒼蠅腿。

但是在汽車智慧化的今天,已經有很多公司準備好了技術,摩拳擦掌的等訂單了。

現在唯一一個卡住汽車智化快速發展的核心因素還是晶片供應,只要晶片供應問題在未來一到兩年得到部分的緩解,那麼新的征程也就即將開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