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特斯拉:女車主站車頂維權,高管迴應稱拒絕不合理訴求

文 | AI財經社 李牧 冒詩陽

編輯 | 張碩

站在車頂上維權的女車主

今年的上海車展格外不同,除了汽車圈的“新舊勢力”和大小零部件供應商,華為和百度等科技企業也強勢入局,並在近期密集釋出新車型、自動駕駛和車載系統等相關產品,爭相成為車展上最靚的崽。

4月19日,本屆上海車展媒體日第一天,也是開幕第一天,展會上除了參展廠家之外,全部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小媒體。這既是企業集中對外發聲的視窗,也是它們最敏感的時期,稍有風吹草動便可能在輿論場中掀起滔天巨浪。

不同於其他企業一早為車展造勢,向來為外界公認“會營銷”的特斯拉一向在各種車展表現得極為低調:未釋出新車型,不開發佈會,沒請車模,大有將“熱度”拱手讓人之勢。一名特斯拉展臺銷售告訴AI財經社,這是特斯拉慣有的策略,“車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賣車。”

但該來的總會來,本屆車展的“頭條”終究屬於特斯拉。

“失控”的特斯拉:女車主站車頂維權,高管迴應稱拒絕不合理訴求

快接近中午時,大多數企業的新聞釋出均已結束。就在媒體們準備轉戰場地時,一名女子忽然跳上特斯拉展臺一輛紅色Model 3的車頂上。她身著白色T恤,上面用紅色字型印著特斯拉的商標以及“剎車失靈”四個大字。

此事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刷爆。屬於特斯拉的頭條,想躲都躲不了。“維權發生時,特斯拉同展館一家車企的釋出會剛結束,”一名車企的市場人員對AI財經社稱,“我們剛準備要開發佈會,結果關注度全被搶走了。”

AI財經社在現場瞭解到,該女子跳上車頂後便張開雙臂,面朝四面大喊“特斯拉剎車失靈”,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名身穿同樣服飾的女子也在特斯拉展區內呼喊維權口號,外圍亦有人應和高喊,“特斯拉剎車失靈,該給消費者一個交代了。”

現場特斯拉的工作人員起初拿出藍色雨傘試圖遮擋車頂女子身上的標語,但都被她一一扯爛,且該女子自稱有孕在身。不過,她最終還是被帶離了特斯拉展臺,並且在此過程中遭到了推搡並一度摔倒,隨後現場便有人高呼“特斯拉打人了”。

“失控”的特斯拉:女車主站車頂維權,高管迴應稱拒絕不合理訴求

AI財經社瞭解到,上述兩名維權女子被特斯拉和上海車展方面的安保人員帶去了展館附近的派出所,特斯拉方面人員也對外迴應稱警方正在就維權事件展開調查。

上述兩名維權女子被帶走後,特斯拉方面如臨大敵,不僅展臺後的客戶室玻璃上被貼上了具有遮擋功能的磨砂玻璃貼膜,展臺外也被圍上了一圈警戒線,並拒絕所有人進入,將近半個小時後才重新開放。

“失控”的特斯拉:女車主站車頂維權,高管迴應稱拒絕不合理訴求

AI財經社試圖聯絡上述站在車頂進行維權的女子,不過由於她還在派出所接受調查,故未能接聽電話。

坎坷的維權

事實上,這已不是該女子第一次出現在特斯拉的車頂上了。

AI財經社瞭解到,她就是不久前因剎車失靈坐在車頂維權、將特斯拉送上熱搜榜的河南安陽的張姓車主。另一位維權女子同樣也是特斯拉的車主,AI財經社瞭解到,該車主維權的原因是“氣囊故障,不能正常彈出”。

據張女士此前透露,2月21日傍晚,張女士和家人經歷的幾秒鐘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當時,張女士的父親駕駛一輛Model 3在國道行駛,並在距前方約200米處鬆開了電門,在快要接近前方等紅燈的車輛時踩下了剎車,但“先輕踩剎車未見明顯減速,後重踩剎車,發現剎車踏板僵硬,很難踩動,制動失效”,最終與前車追尾。

事故發生後,安陽市交管支隊出具了《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並判定張女士方面全責,且依據是“候車應該與前車保持足以次啊去緊急制動措施的安全距離”。特斯拉也在官方宣告中強調了這一點,並且指出事故發生前車速為118。5km/h。

但張女士並不認可特斯拉給出的車速資料,她堅持事故發生的原因在於特斯拉剎車失靈。此外,張女士和特斯拉之間還存在著“是否接受調解”以及“是否接受特斯拉指定第三方檢測”等方面的齟齬,這起“失控門”就此陷入“羅生門”,至今沒有明確定論。

AI財經社瞭解到,在張女士拿著大喇叭坐上特斯拉車頂維權之後,特斯拉以她購買的Model 3為進口車型為由,建議接受“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檢測,並稱“國內只有一家機構可以檢測進口車”。但張女士並不認可上述機構的專業性,並要求特斯拉提供自己車輛的行車資料,但一直沒有得到特斯拉方面的滿意答覆。

此外,特斯拉還曾建議張女士以走保險的方式對車輛進行維修,並透過特斯拉渠道幫她以二手車的方式出售。但一名接近張女士的人士告訴AI財經社,張女士不認可特斯拉的處理方案,“事故沒有查明,特斯拉還想把故障車賣給消費者嗎?”

AI財經社還了解到,張女士一直以來的訴求都是“退車,特斯拉解釋剎車失控原因,並且公開道歉”。據瞭解,她一直在與當地監管部門溝通,且與特斯拉交涉數次,但訴求卻遲遲沒有得到滿足。

“失控”的特斯拉:女車主站車頂維權,高管迴應稱拒絕不合理訴求

圖/微博

此後,張女士在維權的路上越走越遠。不久之前,她將自己的Mdole 3停在河南鄭州車展會場之外,並請了車模站臺,她自己則舉著標牌維權。“從淑女變成潑婦,真的只需要經歷一次維權。”張女士曾在朋友圈如此寫道,“自從經歷了特斯拉一場事故後,自己就變了一個人,幸福平靜的生活成了記憶…… ”

特斯拉在4月19日下午釋出官方迴應中稱,“近兩月以來我們始終保持與車主積極協商,表示願意協助完成檢測、維修或保險理賠事宜,同時提出多種解決方案,但是由於車主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第三方檢測,並強烈拒絕我們提出的所有方案,所以相關事宜只能持續溝通”。

對於後續的解決方案,特斯拉在迴應中表示,“接下來,我們還將繼續與車主緊密溝通,幫助車主儘快恢復正常用車生活”。

“失控”的特斯拉

“今天各個群都在發這個。”一位特斯拉維權群中的車主表示,特斯拉車主在上海車展上的激進維權,已經成為各大特斯拉維權群的共同話題。

事實上,由於本身較高的曝光度,車展經常成為消費者及其他關聯方“維權”的現場。此前,凱迪拉克、沃爾沃、小鵬、觀致等品牌都曾在往屆車展上遭遇拉橫幅、喊口號。除消費者外,經銷商等關聯方的聲音也經常出現在車展,2020年成都車展上,北汽幻速經銷商就在北汽展臺外拉起“北汽還錢”的橫幅。

據AI財經社瞭解,本屆上海車展中,一汽豐田也遭遇了消費者的維權。“但車企應該是有預案,很快就用黑布遮住了,沒有引起太多圍觀,也沒有導致維權圖片被網路曝光。”一位現場的參展人員告訴AI財經社。

在業內人士看來,特斯拉的維權之所以大範圍曝光,部分原因正是因為特斯拉缺乏應對車展意外的經驗。

不過,對於車主而言,在車展上以過激的方式維權並不是解決矛盾的有效手段,不少網友也評論上述女車主的維權“不夠理性”,而且車企也不會因為這種維權方式而滿足消費者的訴求。

4月19日下午,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在接受《財經》汽車採訪時就表示,如果車主的訴求是不合理的,“我們不可能答應”。

但無論如何,作為曾經光環籠罩的新造車品牌,特斯拉在中國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口碑危機卻是事實,這是特斯拉維權事件頻發的最根本原因。其中,最刺痛消費者的,是特斯拉極其不穩定的質量。

“沒錯,我們的生產如地獄。”今年2月,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在美國的一檔節目中公開回應質量問題,他甚至還建議消費者,如果要購買特斯拉產品,“要麼一開始就買,要麼等生產穩定下來再買。因為在生產加速過程中,要讓產量直線上升同時還要再所有細節上做到完美的確非常困難。”

事實上,這正是中國消費者所面臨的局面。2020年,國產後的特斯拉Model 3全年銷量為13。7萬輛,月銷量從千輛規模爬升至年底的兩萬輛以上,今年3月,特斯拉中國月銷量更是提升至3。54萬輛。

“失控”的特斯拉:女車主站車頂維權,高管迴應稱拒絕不合理訴求

圖/視覺中國

為達成銷量,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產能加速爬坡。AI財經社瞭解到,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產能從2020年初的每週1000輛拉昇到年尾的5000輛,而國內消費者對質量的質疑,正是在這一年中普遍曝出。

今年2月,特斯拉被市場監督總局等五部門聯合約談,原因是消費者在過去一年中普遍反映特斯拉有加速異常、電池起火、車輛遠端升級(OTA)等問題。在AI財經社此前的採訪中,多位車主反映特斯拉存在“黑屏”、“異響”、“輔助駕駛自動開啟”等諸多問題。

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特斯拉已累計召回五次。其中,最近一次發生在2020年10月,特斯拉宣佈在中國召回29834輛進口Model X和Model S。

其次,更讓消費者感到頭疼的,是特斯拉不穩定的價格。在特斯拉實現國產後的一年多的時間中, Model 3共經歷了五次降價,起售價從最初的35。58萬元下降至當前的24。99萬元。

對此,特斯拉官方將此解釋為國產後生產成本的逐漸降低,但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消費者的原諒,從價格到質量,大量買貴又買錯的特斯拉車主開始自嘲為“韭菜”。

在業內人士看來,與傳統汽車公司不同的品牌思路,是特斯拉被消費者所詬病的原因。事實上,對於價格區間在30萬元以上的高階品牌而言,保持價格穩定是維護品牌形象和身份認同感的手段之一,而特斯拉沿用科技公司的產品和品牌思路。

然而,一面是飽受詬病的口碑,一面卻是特斯拉繼續上漲的銷量。今年3月,特斯拉品牌在中國市場銷量同比增長207%,繼續維持高速增長。在業內人士看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火爆的行情是帶動特斯拉增長的關鍵。火爆的新能源市場中,消費者的選擇仍然有限,過去一年中,真正能夠撼動特斯拉地位的產品仍然較少。

然而,這種情況已經在改變,特斯拉的優勢正在退卻。本屆上海車展上,既有上汽大眾ID。家族、寶馬iX、上汽旗下R品牌和智己品牌等多款新產品的亮相,無論是續航里程還是自動駕駛、智慧座艙,後來者正在迎頭趕上。

對於特斯拉而言,在品牌質量和口碑持續失控的情況下,僅靠“科技感”這塊免死金牌,特斯拉的競爭力將在未來大打折扣。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