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研所|在所有人都討論“快”的電動化時代,智己L7堪稱一股難得的清流

車研所|在所有人都討論“快”的電動化時代,智己L7堪稱一股難得的清流

時代變了,電動車來了。

細數電動車帶來的變化,路面上的綠色牌照越來越多,停車場的充電車位面積越來越廣,充電站逐漸隨處可見,還有一個大家總在津津樂道的話題:燃油車時代是否真的要落幕了。

車研所|在所有人都討論“快”的電動化時代,智己L7堪稱一股難得的清流

落不落幕暫且不談。不同的能源,不同的動力特性,造就了電動車與燃油車的差異,但拋開現象看本質,它們都還是車,從根本上是為了出行的自由和便利,這是無法改變的。

但有些人就硬要比出個高低來,除了老生常談的補能問題,還總喜歡拿“快”說事。

電機加速快,這點無可否認。

電動化初期,湧現了一大批“傻快”車型,4秒、5秒比比皆是,3秒多也不是難題,但問題是動力提升了,加速變快了,能掌控得住嗎?

燃油車時代,超跑、高效能車加速快,但快不是全部。可控的快,才是這些車讓人津津樂道的根本。

動力決定了加速,底盤意味著可控,調校則讓動力與底盤的契合度更上一層樓。這是汽車工業誕生135年來不曾改變的底層邏輯,即便到了電動化時代,作為傳統汽車開發流程中的重要環節,底盤和調校依然重要。

車研所|在所有人都討論“快”的電動化時代,智己L7堪稱一股難得的清流

簡單來說,既然電機的輸出特性讓動力有了這麼大的提升,相對應的,底盤和調校or架構都要一併跟上,否則就算零百加速快到2秒,也還是停留在“傻快”的層次。真正優秀的電動車不是用電機取代發動機,就像汽車發展初期,不是把發動機裝在馬車上就有了汽車。

一輛電動車只談快而不談底盤、不談調校,其實是種本末倒置。縱觀整個電動車市場,同時宣傳加速、底盤和調校的屬實不多,智己L7就是其中之一。毫無疑問,清流一股。

||

燃油車時代的“快”,如何掌握?

聊智己L7的底盤之前,先聊聊燃油車時代的“快”。

這個超跑、高效能車們最有話語權,無外乎三點:

1、你得有這個級別的動力;

2、你得有一幅相應的好底子;

3、你得有足夠好的調校讓動力和底子完美適配。

車研所|在所有人都討論“快”的電動化時代,智己L7堪稱一股難得的清流

動力自不多說。作為內燃機時代的頂峰,但凡掛著超跑、高效能車的名號,動力上自然不甘落於人後,沒有個V8、V10、V12屬實拿不出手,最次最次也得是個V6,所以零百加速基本都是5秒內。這第一點就有了。

好底子,不是一眼看過去的造型和姿態,而是內在。瞭解超跑、效能車的盆友應該比較容易理解,超跑大多采用前置後驅、中置後驅or四驅,高效能車也大多以後驅、四驅為主。

車研所|在所有人都討論“快”的電動化時代,智己L7堪稱一股難得的清流

這樣設定是有原因的,因為物體在加速過程中,重心會後移(這就是推背感的由來),在這種工況下後輪和地面的附著力會增大,以後軸為主的輸出特性,可以將絕大部分動力作用於後輪,從而轉化為更快的加速。

當然了,超跑、效能車所呈現出的低趴姿態,源頭也是底子。換句話說就是低重心,拳擊手在比賽時會壓低重心保持穩定,超跑、效能車同理,更低的重心意味著更好的穩定性,無論高速行駛、過彎都有更高的極限。

好的調校就比較玄學了,如果把動力和底子看作原材料,工程師就是大廚,不斷地調校就是烹飪的過程,如此才能讓這道菜最終變得可口美味,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這沒什麼固定的路數,只有憑藉經驗和技術不斷地除錯,直到找到底子與動力最完美的契合點,才能呈現出最理想的狀態。在一點上超跑、高效能品牌就是表率

好的底子足以支撐超強的動力,好的調校讓掌控更輕而易舉,超跑、高效能車為什麼那麼貴,說到這你也大概明白了。

車研所|在所有人都討論“快”的電動化時代,智己L7堪稱一股難得的清流

駕控的提升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動力變強,而是全方位的升級和匹配。如果藤原拓海的老爸在給AE86裝上那顆離譜的TRD版4A-GEU之後,沒有做其他的升級處理,可能《頭文字D》到那也離大結局不遠了。這是一個道理。

||

堅持聊底盤的智己L7,是一股清流

說回到咱們的清流,智己L7。不久前這臺車的Beta版剛在天馬賽道搞了一次活動,目的很單純,駕控體驗。刷圈咱沒趕上,但是小小地試駕了一下,很驚喜,不是因為動力,而是底盤和調校。

車研所|在所有人都討論“快”的電動化時代,智己L7堪稱一股難得的清流

L7整個車給人的感受,跟特斯拉的“踹背”不一樣,跟Taycan Turbo S的“上頭”也不一樣,也不只是簡單的“不突兀”,而是真的能讓你感受到,你正在駕馭這3。87秒的加速。

說簡單點,L7這副底盤不只是配得上3。87秒的加速,而是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掌控。

剖析一番L7的細節,你會明白這麼說的原因。

L7採用的是前後雙永磁同步電機組成的四驅系統佈局,後軸電機功率更大,平常也優先採用後軸驅動,所以驅動特性更偏向後驅。

看到後驅有沒有熟悉的感覺?有就對了,前面提到後驅更有利於加速和動力響應,對主打駕控的L7來說,這確實是正確的設計方向。

車研所|在所有人都討論“快”的電動化時代,智己L7堪稱一股難得的清流

為了更好的匹配後驅特性,L7選擇了罕有的混合胎寬,前245mm後275mm。這裡科普一下,一般車型胎寬要麼前後一樣,要麼後輪略寬,而前小後大的混合胎寬,常常出現超跑和F1上。寬大的後輪進一步提升抓地力,加速、制動效能都能得到更好的釋放,這也是非常正確的設計方向。

同時,L7的重心高度只有490mm,比一般轎車起碼低了50-60mm。聽起來好像就是降了底盤,但對電動車而言,這並不是輕易就能做到的事。

大家都知道,電動車的電池包極重,且基本都放置在底盤正中央,這樣設計的考量在於重量的均勻分佈和電池包的安全性。但也正因如此,降低車輛重心只剩下了唯一一種方式:儘可能做薄電池。

車研所|在所有人都討論“快”的電動化時代,智己L7堪稱一股難得的清流

常規電池pack工藝,能夠基於OEM需求適配電池包厚度,但受限於能量密度、安全性等因素,調整幅度相對有限。這顯然不符合L7對低重心的要求,那就只能自己“死磕”了,電芯立著不行那就臥著。就這樣,獨特的臥式電池佈局誕生了,智己把電池包厚度做到了幾乎行業最薄的125mm,於是也就有了490mm的超低重心。

那麼動力、底子都有了,接下來是什麼?

調校。

威廉姆斯前瞻工程團隊操刀,何許人也?這群人來自英國,手上出品過GT-R Nismo、FE賽車甚至Extrm E越野賽車,技藝上乘且經驗豐富。目前國內尚不具備如此專業的調校實力,所以智己把L7送到了英國進行兩地聯合調校,一去就是一整年。

前後兩輪調校,只針對108項駕控相關的底盤引數,最後成果是0。968G穩態最大側向加速度。近1個G啥概念,只比寶馬M5(0。98G)差了那麼一丟丟,且這項數值直接關聯著的,是過彎時的最大車速和車身姿態。

換言之,L7過彎時的極限和姿態,比起M5都有一戰之力,更別說一般轎車和電動車了。

車研所|在所有人都討論“快”的電動化時代,智己L7堪稱一股難得的清流

以上這些細節融於一體,造就了L7標榜駕控的底氣。

與超跑的異曲同工,並不是說這輛車一定要跟超跑相提並論,而是想透過對“快”的掌控,打造更出色的駕控體驗。

但這事兒其實挺難的,老的電氣化架構可以延展軸距、尺寸甚至車型,但不足以支撐L7想要的這些。這些只能在架構開發初期就考慮到的東西,是塞不進老架構的。

正因如此,L7背後的iO“原點”架構是從0開始打造的。從一開始他們的目標就是要駕馭住3秒的加速,而不是膚淺的“傻快”,甚至用上了越級的四輪轉向,更大限度的兼顧運動與舒適。

有人說,L7明明這麼大尺寸,幹嘛非要打駕控;

也有人說,電動車談操控就沒譜;

但清流就是清流,L7給我的感覺特別像個理工男,認定了目標就一頭扎進技術堆中不回頭,這股勁兒著實令人欽佩。在這個所有人都只談論“快”的電動時代,跟你坐下來聊底盤、聊駕控,反而更顯得難能可貴。

原創文章,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