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萎縮至300億美元,Waymo會走向失敗嗎?

估值萎縮至300億美元,Waymo會走向失敗嗎?

進入2021年,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股價已經上漲了34%,但Alphabet的子公司Waymo卻沒能迎來開門紅。

今年4月初,Waymo CEO John Krafcik宣佈從Waymo離職,隨後又有6名高管相繼離開。

就在幾年前,自動駕駛行業還不是這番光景。

當時幾乎所有行業領頭羊都宣稱,不久後我們就能進入自動駕駛時代。

令人遺憾的是,他們的預言並沒有應驗。

與自動駕駛屬性天然契合的打車巨頭Uber與Lyft,已經暫時放棄,這兩家公司先後把旗下的自動駕駛部門打包出售。

現在,大家開始感覺,我們離真正的自動駕駛時代可能還有幾十年。

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自動駕駛革命的腳步為什麼放慢了?

估值萎縮至300億美元,Waymo會走向失敗嗎?

1

Waymo是如何一路走來的?

John Krafcik的Waymo之旅開啟於2015年,也就是谷歌自動駕駛「登月計劃」啟動的第6年。

那時,谷歌的高管們認為,自動駕駛技術馬上就要進入全盛時期,因此引入Krafcik來助推Waymo的商業化落地。

這意味著,Waymo不再需要

科學家

引路,Waymo需要的是一個能迅速促成與車企合作以及擴充套件業務的

汽車行業金牌經理人

在Krafcik履新不久後,Waymo正式從母公司Alphabet分拆。

在Waymo的這幾年,Krafcik也不辱使命:

Waymo先是與菲亞特-克萊斯勒(現在更名為Stellantis)達成合作,搞定了自動駕駛車隊用車問題。

隨後又在2018年年底推出Waymo One服務,並在2020年年底取消了安全駕駛員。

除此之外,Waymo還拉來了外部融資(共計32。5億美金),奠定了持續發展的基礎。

2

到底是什麼延緩了Waymo的腳步?

去年10月,Waymo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

Waymo的全自動駕駛打車服務(不再設安全駕駛員)正式上線,鳳凰城郊區的居民都能享受這一全新形態的出行服務。

不過,我們要注意,這項服務依然被限定在鳳凰城郊區。

Waymo現任CEO Dmitri Dolgov表示,鳳凰城郊區的全自動駕駛打車服務,只是一個商業化樣本。

Waymo正基於這裡的經驗打造全新升級的自動駕駛技術,這一技術才是真正的商業化版本,可以適用於不同的城市和車型。

但Waymo選擇鳳凰城郊區的主要原因,你可能不知道——這裡特別適合自動駕駛汽車,不但街道寬闊,而且行人稀少,全年幾乎不會有降雨或降雪。

雖然Waymo的路測里程早已突破2000萬英里(約合3200萬公里),但在這一過程中,Waymo發現自動駕駛干擾項越來越多。因而在複雜的道路上,這些車輛的駕駛技術還無法與人類駕駛員匹敵。

當然了,Waymo的估值不斷下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資者的情緒。

2018年摩根士丹利曾釋出報告,給了Waymo

1750億美元

的超高估值,這背後有很大一部分是對自動駕駛未來的樂觀。

僅僅一年之後,摩根士丹利就將估值砍到了

1050億美元

,那時Waymo還沒有任何營收。

到了2020年,Waymo開始對外融資22。5億美元,但Waymo拒絕談論這輪融資背後的估值是多少。

不久之後,《金融時報》就爆料稱,Waymo此輪融資時估值僅為

300億美元

,相對於2018年峰值時期

縮水了85%

估值不斷被調整的主要原因,是自動駕駛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完成商業化所需時間比預期的要長。

雖然估值並非自動駕駛行業現狀的唯一風向標,但從這一點看,確實能反映投資者當前的情緒。

一些業內人士甚至預言:想要達成新的里程碑,自動駕駛從業者還得再埋頭苦幹多年。

如此情況下,業界對於自動駕駛的追逐正在經歷一輪重啟。

像美國的網約車巨頭Uber和Lyft,由於擔心在自動駕駛大戰中耗盡現金,已經選擇退出。

去年12月,Uber選擇「躺平」,將苦心經營多年的自動駕駛部門Uber ATG賣給了Aurora。

前不久,Lyft作價5。5億美元將自動駕駛部門Level 5轉賣給了豐田子公司Woven Planet。

就在四五年前,一大批新創公司橫空出世,高喊著要用自動駕駛改變世界。

這些公司表示,要軟硬體通吃,還要造車,同時鋪開Robotaxi、無人配送和自動駕駛卡車業務。

「這種商業模式,我稱之為

十項全能

。彷彿大家能精通一切。」一位矽谷的風投表示。

不過,現在這種商業模式已經不吃香了。

如今,大多數投資者對自動駕駛更「結構化」的應用感興趣,比如建築、採礦、配送和農業等等。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Robotaxi已經被判了死刑。

Waymo、Cruise、Argo、百度、滴滴自動駕駛、小馬智行以及一眾不斷獲得融資的明星新創公司還留在牌桌上。

研究公司Pitchbook預計,自動駕駛技術將於2030年前成熟。

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科技和汽車巨頭還將力推自動駕駛專案。

不過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個節點可能也有點樂觀。

在正式商業化前,這些公司有可能還得需要至少60-100億美元的融資。

目前估值超過100億美金的自動駕駛公司Aurora,其CEO Chris Urmson就曾表示:「完成自動駕駛革命可能要花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Waymo在去年獲得總計30億美金融資後,在今年5月又曝出正在與外部投資者商討籌集40億美元的資金的訊息。

據知情人士透露,Waymo還討論了最終公開上市的計劃,並計劃從母公司Alphabet完全獨立出來。

發展自動駕駛所投入的資金是一方面,而技術的不斷精進又是另一方面。

最近《紐約時報》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自動駕駛猶如

剝洋蔥

,「你必須剝開每一層,才能找到下一步面臨什麼挑戰。在處理新挑戰之前,自動駕駛汽車在駕駛上必須足夠精進。」

縱觀整個行業,沒能實現先前目標的並非Waymo一家。

其行業競爭對手,包括特斯拉在內,都沒能如期完成自動駕駛打車服務的商業化落地。

2015年,一向敢說的Elon Musk就喊出口號,稱:全自動駕駛汽車兩年內就能問世。

但5年過後,特斯拉Autopilot依然停留在L2水平,而且還引發了多次致命車禍。

問題的根源並不難猜,機器學習演算法必須掌握天量的變數因素,才能實現接近100%的安全。

然而,要窮舉車輛可能遇到的所有物體和障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3

自動駕駛領頭羊Waymo會走向失敗嗎?

乍一看,Waymo似乎正在走向失敗。

Alphabet最新財報顯示:其「其他投資部門」(包括Waymo)在2020年第四季度有11。5億美元的虧損。而在2020全年,這個投資部門的支出達到了驚人的45億美元。

因此,Waymo看起來似乎只是一個吞噬股東價值的大坑。

但好訊息是,Alphabet目前的管理層,尤其是首席財務官Ruth Porat,似乎已經意識到這項投資可能比預期的時間更長。

另外,Waymo去年3月拿到了22。5億美元的外部融資——這輪融資後來又被進一步推高至32。5億美元。

最新訊息顯示,Waymo正在討論新一輪

40億美元

的融資。

也就是說,未來Alphabet的財務壓力會小很多。

同時,銀湖等著名風投機構似乎繼續看好Waymo和自動駕駛的未來,他們依然在持續為這個行業帶來鉅額投資。

理解了自動駕駛並非一蹴而就後,我們也就能明白Krafcik為何下課了。

估值萎縮至300億美元,Waymo會走向失敗嗎?

後Krafcik時代的Waymo,再次調整了方向,選擇讓

技術專家

Dmitri Dolgov與

政策

專家Tekedra Mawakana合作推進Waymo繼續前進——這被外界認為是當下最適合Waymo的領導者組合。

一項技術越難實現,所需投資額越大,其准入門檻自然就越高。

作為擁有超過1000億美元現金的先行者,如果自動駕駛要一決勝負,Waymo勢必最有機會進入決賽圈,因為它有著其他公司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

另一個積極因素是,現在的Waymo並不會對Alphabet的市值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Alphabet在數字廣告和雲計算方面的領導地位已經足以撐起今天的市值,像 Waymo這樣的探索專案,只能算錦上添花。

此外,從現金流角度來看,每年 45億美元的燒錢速度,Alphabet完全能承受(2020年淨利潤超400億美元)。

資本市場之所以認可自動駕駛(Robotaxi),是因為在終局,當

技術成熟

成本可控

,諸如Robotaxi這樣形態的產品落地最終會變成「印鈔機」。

這就是自動駕駛公司估值不斷被推高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以Waymo為代表的自動駕駛,仍然被看好。投資者雖然不會很快得到回報,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押注不會在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後得到豐厚的回報。

在不少投資人看來,全天候適應任何環境的自動駕駛汽車概念仍是可行的,但比我們原有的期待要遠得多。

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

持續投資

(至少數百億美元),還要

容忍零現金流

,一直堅持到技術足夠成熟且安全。

縱觀整個市場,除了蘋果、Alphabet、亞馬遜、華為、百度、滴滴這樣的科技巨頭,能接受這一挑戰的還有大眾、通用、特斯拉這樣的汽車巨頭。

至於其他公司,手上根本就沒有入場券。

估值萎縮至300億美元,Waymo會走向失敗嗎?

造車90天,集度汽車首秀

估值萎縮至300億美元,Waymo會走向失敗嗎?

Zoox打造最激進「無人車」

估值萎縮至300億美元,Waymo會走向失敗嗎?

新造車最佳爆款車改款了

「汽車之心 · 行家說」預告

6 月 4 日本週四晚上 20:00 - 21:00,地平線副總裁&智慧駕駛產品總經理餘軼南將做客汽車之心·行家說,聊聊他對汽車智慧晶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