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億就能“造車”,新造車的“低門檻”時代要來了?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玩家越來越多,競爭變得內卷,門檻也越來越高。蔚來汽車董事長、CEO 李斌在 2016 年時曾說,200 億元是新造車的資金門檻。但到了 2021 年,這個門檻達到了 400 億元。新能源造車,似乎成了大玩家的「專屬遊戲」。

如果,現在有人告訴你,只要 40 億元和 12 個月時間,就能踏入新能源造車圈子,這是一個騙局,還是真正的機會?這就是最近火熱的滑板底盤(Skateboard),給人們描繪的一個願景。

滑板底盤「火了」

智慧手機之後,人們一直在尋找新一代的智慧終端。新能源汽車被認為是候選之一,圍繞這個賽道的新技術、新概念不斷湧現,4680 電池、固態電池、CTC、一體化壓鑄技術,這些都給新能源汽車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

最近,在資本市場大火的是滑板底盤,被認為是又一項革命性技術。2021 年年底,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院士表示,滑板底盤是未來整車技術的兩大趨勢之一,會給汽車設計製造帶來一場革命。這給滑板底盤賽道注入了強心劑,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和重視這一項技術。

40 億就能“造車”,新造車的“低門檻”時代要來了?

悠跑科技的 UP 超級底盤(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也頻頻開始佈局這個賽道。2022 年 4 月,滑板底盤公司 PIX Moving 宣佈,完成了近億元 Pre A+輪融資,投資方暫未披露;與此同時,易咖智車也宣佈連續完成近億元的 A 輪和 A+輪融資,分別由奮信投資、矽港資本投資,老股東辰韜資本跟投。

此前的 2 月,拓普集團釋出公告稱,成立子公司進軍滑板底盤,註冊資金 20 億元,預計兩年後正式投產;同月,A 股上市公司阿爾特參股設立壁虎科技,主攻滑板式底盤技術和產品。

最誇張的是 2021 年 4 月成立的悠跑科技,成立半年時間就拿下三輪融資。據瞭解,悠跑科技由前長城汽車副總裁李鵬創立,成立數週就獲得了地平線創始人餘凱博士、復興汽車科技集團總裁王立普等人的天使投資;8 月,悠跑科技就完成由經緯中國領投,ccv 創始夥伴、真格基金跟投的 Pre-A 輪融資;10 月,悠跑科技再次獲得博源資本的 Pre-A+輪融資,市場估值已逾十億。

目前來看,中國滑板底盤公司大多處於 A 輪,還是非常早期初創階段,但融資節奏非常密集。

相比之下,國外情況發展要更早,很多企業已經走到了上市階段。截至 4 月 19 日收盤,Rivian 市值為 326。27 億美元,是獨一檔的存在;相比之下,Arrival、Canoo、REE 市值在 10 億到 20 億美元左右,分別是 18。02 億美元 、11。69 億美元、6。75 億美元。

其中,Rivian 在資本市場備受投資者青睞,除了美國皮卡市場前景廣闊、獲得亞馬遜投資與 10 萬輛訂單支援外,還有一個核心武器是滑板底盤平臺。據瞭解,Rivian 在上市之前,至少完成了 8 輪融資,總計融資金額達到 105 億美元。回顧 Rivian 的融資歷程,投資方包括亞馬遜、福特汽車、貝萊德等知名企業及機構。其中,亞馬遜參與了其中四次,累計投資金額超過 13 億美元。

什麼是滑板底盤?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有疑惑,資本市場熱捧的滑板底盤到底是什麼?與傳統底盤相比,滑板底盤有哪些不同呢?

其實,滑板底盤並非是一個新概念。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 20 年前的北美國際車展。當時,通用汽車釋出了一款「AUTOnomy 自主魔力」氫燃料概念車。這款車主要有兩個創新點:一個是氫燃料,另一個就是滑板底盤。

對於滑板底盤,當時的描述主要有幾個特點:與整車相關的核心控制模組均整合在底盤上,滑板底盤可以實現上下車體分離,整車全線控,同時還可以在一個合理的價格內隨意切換不同車身的汽車。簡單說,就是把汽車的動力、傳控、轉向、懸掛系統都整合到底盤上,汽車可以簡單分成底盤和車身兩個部分。

這在當時內燃機佔主導的時代,是一個非常前衛的商業構想,所以在很長時間裡都顯得非常小眾。

40 億就能“造車”,新造車的“低門檻”時代要來了?

Canoo 公司的滑板底盤(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些年,隨著線控技術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滑板底盤開始重新被關注和挖掘。其中,線控技術取代了轉向柱、機械制動系統,電池取代了發動機,傳統底盤上的上百個零部件可以整合為三個模組 10 個部件。滑板底盤可以簡單描述成,「

非承載車身結構 + 線傳轉向/制動系統 + 電池包與底盤一體化

」。

40 億就能“造車”,新造車的“低門檻”時代要來了?

蔚來 ET7 白車身(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可能很多人還會有些疑惑,滑板底盤與目前的純電平臺,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呢?悠跑科技創始人李鵬曾表示,「滑板底盤在技術上有一個涇渭分明的線,就是支不支援上下分體開發。」

滑板底盤將整合智慧電動車的所有能力模組,包括動力、制動、轉向、熱管理、三電和自動駕駛,並且需要做到全線控,從而實現上下車體的解耦。

不過,真正讓滑板底盤概念大火的是 Rivian 的上市。去年 11 月 10 日,Rivian 作為美國造車新勢力,登陸納斯達克,上市首日瘋狂籌集近 120 億美元,創下了自 2014 年以來美股最大 IPO 紀錄。同時,Rivian 市值也曾短暫超過 1000 億美元。雖然因為交付延期和管理層動盪,Rivian 股價已經較高點下跌了近 8 成,但滑板底盤的概念成功破圈,成為汽車、科技、投資圈裡的熱門話題。

賽道的火熱,開始引來越來越多的玩家。從全球來看,歐美國家依託自身在汽車方面的積累,起步更早一些。目前,除了上面提到的美國的 Rivian、Canoo,英國的 Arrival、以色列的 REE 等新型造車企業外,豐田、賓士、現代、雪鐵龍等車企,以及舍弗勒、採埃孚等 Tier 1(一級供應商,直接供應整車廠),也都在佈局滑板底盤,但大部分是在做商用車,比如物流車、接駁車等。

相比之下,國內玩家起步相對晚一點。PIX Moving 成立於 2017 年,智行盒子汽車和悠跑科技分別成立於 2020 年和 2021 年,不過他們已陸續推出產品,並在加速落地量產計劃。

40 億就能“造車”,新造車的“低門檻”時代要來了?

Rivian 公司的 R1T 電動皮卡(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雖然同樣都是押注滑板底盤,但國內外初創企業在商業定位和技術方案上有所不同。國外企業中,Rivian 選擇自建品牌、自己製造整車,已經發布了三款產品,包括皮卡、SUV、Van 貨車各一款;Canoo 透過第三方製造車輛,然後由自己的品牌來面向終端使用者;Arrival 側重於商用運人載貨,非常聚焦。

相比之下,國內初創企業智行盒子,跟滴滴模式類似,專注於共享出行的 B 端市場;悠跑科技不面向 C 端釋出產品,定位是 tier0。5,為主機廠提供高速滑板底盤;易咖智車提供中低速滑板底盤,專注 B 端無人配送市場;PIX Moving 既有高速滑板底盤,也涉及中低速滑板底盤,側重基於自動駕駛通用底盤平臺開發多場景車型,目前主要從半封閉場景的無人駕駛物流小車切入市場。

既然談到了中外玩家,就不得不提他們之間的差距。據瞭解,目前中外滑板底盤企業,在三電、線控技術和零部件配套方面並沒有相差太遠。其中,

目前在技術上最難的是線控制動技術,國內外的供應商都還未到量產落地階段,還需要不斷完善和提高

。所謂線控技術,就是把操作動作變成弱電訊號,再透過訊號控制相應的執行部分。

「最大的差距在於演算法和晶片」,智行盒子汽車創始人兼總裁張署光曾表示。

滑板底盤的最大挑戰?

滑板底盤之所以被資本市場看好,主要是他具有成本低、靈活、省空間、高效等特點。悠跑科技創始人、CEO 李鵬認為,滑板底盤可以透過改變成本結構,進而改變造車的商業模式,「

讓 400 億

才能造的車,要麼造得比以前更好,要麼用 40 億就可以造完。

相比之下,傳統車企開發純電動底盤,成本很多都在百億元左右。據瞭解,吉利的純電平臺浩瀚,研發過程歷時 4 年,投資超過 130 億元,覆蓋從 1800mm 到 3300m 的軸距頻寬。

不過,滑板底盤的這些想法聽起來很美,但現實技術和商業化的挑戰卻非常大。首先,滑板底盤初創企業,目前最迫切的是要找到關鍵的標杆大客戶。

一般來說,不管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

很多都認為底盤是主機廠商的核心能力之一,不會放棄主動權

。滑板底盤集成了電機、電池、智慧駕駛晶片、轉向制動和行走機構的底盤,BOM(物料清單)佔比大約在 60-70% 左右。把如此重要的部分交給第三方底盤公司,很多主機廠擔心自己的主導權喪失,最後變成組裝廠。

40 億就能“造車”,新造車的“低門檻”時代要來了?

Rivian R1s 的底盤結構|TFLTruck

即便滑板底盤在未來成為趨勢,主機廠也可以利用自己在底盤方面的積累進行開發,這一方面涉及如何平衡供應商的關係,也涉及到制動和轉向的安全性問題。據瞭解,目前豐田、現代、雪鐵龍、長城等車企,以及舍弗勒、採埃孚等 Tier 1 也紛紛開始研發滑板底盤。

所以,目前業內從業者預測,

滑板底盤的落地場景可能主要先集中在無人駕駛車隊、城市物流配送、共享車輛等,或者是新科技品牌造車,比如 OPPO 等。

除此之外,滑板底盤企業還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誰能制定行業標準?目前,除了初創企業,主機廠、供應商也都在開發滑板底盤。不同產品定義、不同定價區間的車輛,能匹配到一套底盤上嗎?

即便這些問題都解決,滑板底盤是否會走上手機行業的老路,變成了換殼遊戲?讓我們回到 18 年前的 2004 年,當時聯發科為手機廠商提供晶片+電子元件的全套定製化解決方案——也就是聯發科日後稱霸江湖的「交鑰匙」方案雛形。

這套方案集成了處理器、MCU、基帶、DSP 等十幾個晶片和零部件,讓手機制造商避免了開發工具標準各異帶來的問題,節省了大量的工程測試與除錯。

隨後,中國先後出現了數百家手機方案公司,「山寨機」浪潮因此誕生。手機制造商,只要在拿到電路主機板後,加上特色外殼、螢幕、鍵盤、電池,就能組裝成一部手機。

但大浪淘沙後,曾經的數百家方案公司,隨著山寨機的退潮都消失在歷史中。滑板底盤雖然在產業鏈複雜度、資金門檻方面要比手機高很多,但它是否會重複手機行業的老路呢?這個問題目前無法回答,但也給行業帶來了一個思考的維度。

2021 年被認為是中國滑板底盤量產車的元年,雖然目前依舊小眾,但它卻代表了一種不同的造車理念。這到底是一次技術革命,還只是一場資本遊戲,身處當下的我們無法預知,只有等待時間和市場去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