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電動車更容易暈車,是謠言嗎?

各位好,我是致力於給周圍的人種草電動車的小宇。

如今電動車已經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但是仍然屬於出行新物種。人們在接受新物種的過程總要經歷很多挑戰。

電動車的發展剛剛開始,的確會有很多不太完善的地方,因此我在推廣的過程中,難免會經常要解答一些誤解和困惑,而普遍容易被問到的三個問題分別是:

續航,充電,和電池安全。

因為通常這三方面,是很多人對電動車有顧慮的主要因素。

然而當很多人放下這些顧慮,真正開始試駕的時候,沒想到又要面對一個意外的狀況——

坐電動車更容易暈車。

坐電動車更容易暈車,是謠言嗎?

的確,在我採訪的很多電車車主裡,很多人都提到在新車磨合期裡,家人乘坐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為了論證這個現象,我研究了一些暈車的原理和電動車的一些特性,發現的確可以透過科學論證來解釋,也就是說坐電動車暈車並非謠言。

當然針對這個問題,文章後面也總結出了幾個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適應電動車。

01

人為什麼會暈車?

其實不管電動車還是燃油車,不管是大車還是小車,都會有人暈車。主要是看人體的平衡系統,能不能適應電動車加減速的情況。

坐電動車更容易暈車,是謠言嗎?

根據每個人的閾值不同,表現也不太一樣,而不能適應的人就容易暈車,這點就是個體的差異。

02

為什麼電動車更容易暈車?

很多坐電動車感覺會暈車的人,在平時乘坐燃油車的時候並不會有類似的情況,因此這樣就得出了

相比較燃油車,人在電動車裡更容易暈車這個結論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人體在這兩種車型裡的差異體驗呢?

第一,輸出特性不同,翻譯過來就是踩油門的那一下。

燃油車的輸出特性,導致車輛的加速,是一個持續上升的表現,配合著換擋以及引擎聲音的反饋,整個加速的過程是有心理準備的。

坐電動車更容易暈車,是謠言嗎?

而電動車大部分是沒有變速箱的,輸出特性是瞬間封頂,加速的過程非常迅速,也是大家常說的推背感明顯,就像過山車一樣。

人體的平衡系統在短時間加速的情況下,適應起來比較困難,對於那些敏感人群來說,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很容易暈車。

第二,電車有動能回收,也就是鬆油門的那一下。

燃油車剎車減速,和踩油門一樣都是有一個線性的過程。而電動車都有能量回收的功能,在鬆開油門的時候,車輛就會從驅動感變成有明顯的拖拽感。

坐電動車更容易暈車,是謠言嗎?

不同車型動能回收的強度也不一樣,這種感覺類似於剎車,而此時你還沒有真正踩下剎車。整個開車的過程提速快,減速也快,如此反覆多次頓挫感,更容易暈車。

最後一點,因為電動車內過於安靜。

這個原因就很尷尬,安靜的乘車體驗,本來是電動車引起極度舒適的主要貢獻,卻同樣也是導致人暈車的原因之一。

電動車是沒有發動機變速箱的噪音,車內會非常的安靜,但電動汽車的電機會發出人耳聽不到的低頻聲音,而這種低頻噪聲是會引起的人體連鎖反應,導致暈車。

坐電動車更容易暈車,是謠言嗎?

燃油車的發動機噪音反而會分散大腦注意力,雖然吵,但是不會暈。就像在太安靜的環境下人有時候會睡不著,來點白噪聲反而更容易放鬆入睡。

03

如何克服暈車?

看到這裡,先彆著急拔草電動車,因為接下來我們還會提供一些解決方法。

首先個體差異下,每個人的乘坐感受是有所差異的,即使是到今天還有人會在燃油車裡暈車。反過來還有一部分群體就是喜歡電動車的推背感,特斯拉的誕生就是因為馬斯克著迷電動車的加速效能。

第一,就是要經常乘坐,甚至吐一次就好了。

這種說法雖然通俗,但卻有理可依的,因為抗暈的確是可以透過訓練來進行的。

有沒有發現,在一二十年前,說自己暈車的人比較多,而現在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那是因為以前人們出行方式比較單一,如今私家車越來越普及了,人體的平衡系統已經被這樣的環境鍛煉出來了。

再比如,很多專業的舞者體操選手,能跳出優美的串翻動作,宇航員能夠順利升空,都是經過了大量的抗暈訓練。

坐電動車更容易暈車,是謠言嗎?

當然針對乘坐電動車,不用特意的訓練,只需要一點磨合期,大部分人還是可以適應的。

第二,正確的使用動能回收。

不同的品牌,不同的車型能量回收強度不同,帶給人的駕乘感受也不同。

現在很多的車型可以將能量回收系統關閉或者減輕的,可以在用車初期直接關閉,或者可以透過自定義來調整駕駛風格。

坐電動車更容易暈車,是謠言嗎?

另外就是如果在動能回收開啟的情況下,大部分時間可以把腳放在電門上,根據車況可以通過鬆開電門來實現減速,而不是一味的猛踩剎車。

最後一點,就是透過座位和氛圍來實現。

一般來說坐在後排更容易暈車,而前排的位置因為視野開闊,能看到路面,眼睛可以隨車而動,並且可以根據路況對車輛駕駛的反饋有所預判,也就不會被突然的急剎和加速而引導。

坐電動車更容易暈車,是謠言嗎?

當然如果只有後排位置可選的情況下,可以儘量坐直不靠椅背,視線儘量看著窗外。如果車內過於安靜,也透過播放音樂或者新聞來轉移大腦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