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之後,新能源產業鏈又遭偷襲

半導體行業早已經成為全球化的產業鏈,美國及歐洲的設計、材料和EDA,東亞地區的晶圓製造,再加上中國大陸的封裝和應用市場,彼此合作已經全球化運行了不低於十年的時間。然而,自2018年以來,MG卻發現自己在佔有47%產品份額的半導體行業具有下降的趨勢,於是,其啟動了斷供中國企業的行動,不管是技術還是產品,都對中國半導體相關企業採取管制和許可證制度。

半導體之後,新能源產業鏈又遭偷襲

例如,2018年中興通訊因某種理由遭遇了斷供危機,2019年,華為的晶片又被切斷了供應,2020年,華為自研晶片的“晶圓代工”又被斷掉了。中國半導體供應鏈遭遇了“點穴式”的切斷危機。在製造領域,中國的晶圓製造廠商也被限制在14nm的製程之上,無法獲得高階的光刻機,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半導體工藝製程落後了臺積電至少三個代際以上。

半導體之後,新能源產業鏈又遭偷襲

半導體行業已經誕生了60年的時間,作為一個基礎性的元器件行業,正在而且也還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無論如何,半導體行業的核心環節畢竟還被西方國家企業壟斷和佔據高階,美國的一些動作將對這個行業帶來很大的影響。

半導體先進製造製程擁有者被逼紛紛到美國建廠

自2020年以來,缺少先進製造製程的美國半導體行業發現自己已經完全受制於半導體晶圓的“製造能力”:行業老大英特爾已經無法研發出10nm以下的製程,完全趕不上中國的臺積電和韓國的三星。

半導體之後,新能源產業鏈又遭偷襲

於是,臺積電、三星被誘惑和強逼著到美國去投資建廠,而且還要建設當前最為先進的5nm晶片製造廠,不去投資最先進製程,否則你們就別在半導體行業混了。甚至傳出了掌握最先進製程的臺積電要在美國建設5座晶圓製造廠:臺積電真是苦不堪言,在美國建廠的投資成本要提高5倍以上,運營成本也高居不下,今後怎麼運營?

這些前往美國建廠的半導體巨頭們還沒有找到真正的商業對應措施,接著的問題又來了,人家要求它們必須交出它們各自的商業秘密,例如銷售、庫存、訂單等等關鍵資料。明面上,這些資料說是用來了解半導體行業的供應鏈狀況,實際上不就是再度全面深入掌控半導體產業鏈嗎?而且還有為其本國企業英特爾獲取商業秘密的嫌疑。

蘋果出面,美國又來拉攏中國的新能源產業鏈企業了

如果說半導體產業是基礎產業,而且美國企業佔據著非常關鍵的核心環節,它們繼續加強這個領域具有“順理成章”的邏輯,從而打擊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

然而,對於當前最為熱點的新能源領域來說,美國企業卻有點捉襟見肘了。美國的新能源產業幾乎為零,原材料產品幾乎全部來自國外,尤其是來自中國。“引而學之”也許成為這個行業美國企業採用的策略。

這不,蘋果公司率先行動了。手機市場的老大們都在直接或者間接地向電動車進軍,蘋果公司在低調了多年之後宣佈將在2024年推出自己的電動汽車(新能源車)。為了這個目標,蘋果找了多家的供應商談判建立供應鏈。而在這個領域領先的中國企業當然是上上之選,不過結果卻令蘋果公司訝異。

半導體之後,新能源產業鏈又遭偷襲

對於電動車極其重要的電池供應,蘋果公司找到了來自中國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當然它也有附加條件:就是寧德時代或者比亞迪必須在美國設立電池工廠。這與對待臺積電和三星多麼驚人的相似。

這個明顯的附加條件顯然有將中國新能源產業鏈企業拉往美國的意味,更有掌握新能源產業鏈的企圖。可惜的是,這兩家中國企業完全拒絕了蘋果公司的美國建廠要求,表面上的理由是美國的成本太高,實際上是不願意被人家掌控。

半導體之後,新能源產業鏈又遭偷襲

美國未來的產業堵截不同忽視

按照邏輯來說,美國企業——蘋果公司需要採購中國的動力電池,完全不需要要求中國的電池廠商到美國設廠,美國不僅成本高,而且限制多。而且,蘋果公司的手機供應商也沒有被要求到美國設廠的歷史,為什麼到了新能源車這個行業就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呢?

從大處講,美國企業要在新能源產業鏈上爭奪主導權;從小處講,美國企業有獲取中國企業電池技術、為美國培育產業的意圖。

對於未來,我們的企業一定要提高警惕性,防止被美國企業以各種理由將我們具有競爭優勢的業務、技術轉移到美國去,從而被偷竊和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