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世俗偏見下注定了的愛情悲劇,但我們仍在為她流淚!

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墳墓,刻著一句:

“阿爾豐西娜·普萊西(1824.1.19—1847.2.3)安眠於此。深切懷念你。”

這個女人是小仲馬熱烈愛過的人,也是他創作的

《茶花女》

中瑪格麗特的原型人物。

一段以悲劇為名的愛情,轟動了法國文學界,但它不僅僅是寫愛情,也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糜爛生活。

《茶花女》:世俗偏見下注定了的愛情悲劇,但我們仍在為她流淚!

《茶花女》:世俗偏見下注定了的愛情悲劇,但我們仍在為她流淚!

情不知所起 一往情深

《茶花女》:世俗偏見下注定了的愛情悲劇,但我們仍在為她流淚!

瑪格麗特是一位因為家境貧窮而淪落風塵的女子,身材姣好,面容嬌俏的她靠賣笑為生,逐漸成為了巴黎上流社會的“交際花”。

也因為酷愛茶花更是被大家稱作“茶花女”。

她一個月25天戴上白色茶花,其餘5天則換上紅色茶花

,沒有人知道是為什麼。

在腐朽的社會環境下,她仍然有一顆純潔的心。

她甚至不願意結交同一個圈子的女人,在私下也會把自己打扮得樸素,她熱愛閱讀,提高自己的審美,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她清醒而又倔強,不想被人輕視。

但是世俗的偏見不會改變,人們理所應當地認為一個妓女能有多高尚?

沒有人愛她,只不過是把她當做漂亮的玩物,而瑪格麗特的心靈更是早已淡薄。

直到那個叫做阿爾芒的人出現,他見面之初就被瑪格麗特深深吸引。瑪格麗特身邊不乏追求者,她也不信任阿爾芒,但是得知對方曾在自己生病期間每天堅持探問病情卻不留下名字之後,她改變冷漠的態度。

在一次聚會上,瑪格麗特因肺病發作,急忙找藉口離席,其他人根本不關心這一點,只有阿爾芒看出她的慌張與無助,為她的病情流下了擔憂的淚水。也藉機告別:

“我敢對你發誓言,誰也不像我這樣愛你。”

《茶花女》:世俗偏見下注定了的愛情悲劇,但我們仍在為她流淚!

《茶花女》:世俗偏見下注定了的愛情悲劇,但我們仍在為她流淚!

世俗的偏見 根深蒂固

《茶花女》:世俗偏見下注定了的愛情悲劇,但我們仍在為她流淚!

一直以來,瑪格麗特過著奢華的日子,身邊都圍繞著有錢的男人供養她,

她每天要乘坐馬車,買首飾,買茶花,買禮服,還要要去劇院看劇,去舞廳跳舞。

但是,阿爾芒真摯的感情喚醒了他對瑪格麗特對生活的渴望,她決心擺脫巴黎,為了能和阿爾芒更好地在一起,

瑪格麗特拒絕了老公爵所有的饋贈,心甘情願斬斷了過去。

瑪格麗特和阿爾芒在巴黎郊外租了一間房子。一開始他們都在為一起的日子努力,她揹著阿爾芒,

典當了自己的金銀首飾和車馬來支付生活費用。

阿爾芒瞭解後,決定把母親留給他的一筆遺產轉讓,以還清瑪格麗特所欠下的債務。

直到阿爾芒的父親迪瓦爾先生要求瑪格麗特和他兒子斷絕關係,並且告訴她自己的女兒已經訂婚,可對方已經打聽到阿爾芒和一位妓女廝混在一起,揚言如果不斷絕關係就要退婚。

為了阿爾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寫下絕交信。

再次回到巴黎過上了紙醉金迷的日子,而阿爾芒決心報復瑪格麗特的“背叛”。他怒罵她是個沒有良心、無情無義的娼婦,把愛情當做買賣,甚至後面還寫信侮辱她,寄來鈔票。面對著阿爾芒的誤解,瑪格麗特也未曾解釋,

只是告訴他忘了自己,永遠不要再見面。

但是阿爾芒還是希望她與自己一同逃離巴黎,逃到沒人認識他們的地方,守護愛情。

瑪格麗特說她已經起過誓,阿爾芒卻誤以為是和其他男人的海誓山盟。

經此刺激,

就有肺病的瑪格麗特更是一病不起……

沒有一個人

來探望她,來的只有那些催債和拍賣的人,那些說喜歡她的人不關心她分毫,甚至他們還認為她死後應該安葬在特殊的地方……

《茶花女》:世俗偏見下注定了的愛情悲劇,但我們仍在為她流淚!

《茶花女》:世俗偏見下注定了的愛情悲劇,但我們仍在為她流淚!

愛恨嗔痴念 如夢一場

《茶花女》:世俗偏見下注定了的愛情悲劇,但我們仍在為她流淚!

在瑪格麗特死後,只有一個好心的鄰居為她處理後事,將她入殮。她把瑪格麗特的日記交給了阿爾芒。從日記中,阿爾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靈。

“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們彼此相愛嗎?這一點毋庸置疑,只是這份愛有枷鎖,家裡的反對,世俗的偏見註定了他們沒有好結果。

對於阿爾芒來說,他的愛更多的是對女人的同情心和征服欲,而從未真正擁抱過她的靈魂,給予她信任。

反而是瑪格麗特直到生命的最後一秒還在不斷地呼喊他的名字,渴望能再次見到他。

彌留之際,

“從她的眼睛裡流出了無聲的眼淚”。

阿爾芒的內心充滿了悔恨與痛苦,專門為瑪格麗特遷墳安葬,並在她的墓前擺滿了茶花,但人已經去世了,愛恨嗔痴念,不過如夢一場。

《茶花女》:世俗偏見下注定了的愛情悲劇,但我們仍在為她流淚!

《茶花女》的創作背景是在法國

七月王朝

末期,

對外擴張,對內剝削。資本制度的黑暗和資產階級的醜惡一展無遺,整個社會都是冷血無情、金錢至上的風氣……這或許,是這本書悲劇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