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4個單身人士就有1個不婚主義:不幸的婚姻比單身更孤獨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王先生今年快60了,鄰居家的老張孫子都幾歲了,這讓王先生很發愁。

別說抱上孫子,兒女的婚姻大事都還沒有解決,事實上他有一子一女,兩人早都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卻遲遲沒有結婚。

王先生 的兒子今年32歲,還是單身,每個月掙8000,無房無車,在外面租房住,剛好夠自己生活。

女兒今年29歲,談過兩次不短的戀愛,都沒能修成正果,現在還成了“不婚主義”,覺得跟男人一起生活“沒什麼意義”,不想陷入婚姻的繁瑣當中。

在中國,每4個單身人士就有1個不婚主義:不幸的婚姻比單身更孤獨

不管王先生怎麼勸,兒女的態度都很堅決,為此兒子是這樣解釋的:他表示家裡不富裕,也買不起房子,就算結婚也養不了家帶不了孩子,活生生讓孩子受罪,自己也過得更難受,他認為自己只要能幫張先生養老,就圓滿了。

王先生也明白自己沒什麼存款,想幫兒子操持婚事也幫不上忙,實在是有心無力。

女兒解釋說,不想整天為婆媳矛盾、家庭瑣事煩惱,自己的開心才是最重要的,也表示為王先生養老就足夠了,如果實在孤單,就去領養個孩子。

先生既擔心又疑惑:現在年輕人究竟咋想的?怎麼都

不想結婚呢?實際上從如今 的現況看來,大部分城市中的不婚主義者已經佔到了相當的比例。

在中國,每4個單身人士就有1個不婚主義:不幸的婚姻比單身更孤獨

據2021年

8月13日

《白皮書》

顯示,

不婚人群在

單身群體中的佔比約為25%,

相當於

每 4 個單身的人中就有 1 個是不婚者

。由此可見,不幸的婚姻比單身更孤獨。

其中女性以29%的比例略高於男性的22%,

一二線

城市

不婚人群

比例更是佔到了

55%

,30歲以上佔比近三成。這類人群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

高學歷、高收入

的“標籤”。

他們在經濟上倡導獨立自主、在生活中注重自我享受和實現,但是這種“不婚”狀態不代表著拒絕任何情感關係。他們當中大多數人對待戀愛相對佛系,享受單身,有無伴侶均可,即既可以選擇戀愛也可以選擇單身。

在中國,每4個單身人士就有1個不婚主義:不幸的婚姻比單身更孤獨

不幸的婚姻比單身更孤獨

我們為什麼要結婚?婚姻本質是什麼?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羅素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是孤獨的,人的本性是害怕外界,因為害怕外界的陌生、殘酷,所以會在內心建立“與世隔絕”的壁壘來保護自己。

為了解除這種孤寂感,愛情和婚姻便應運而生,

所以婚姻的本質

是為了解除孤

獨,

解除的是無人陪伴的孤獨,解除的是受外界質疑的孤獨,解除的是衰老無子女的孤獨。

但是,幸福的婚姻

固然

可以解決孤

獨,不幸和不合適的婚姻不但

解決不了孤獨

,還會讓人更加痛苦和寂寞。

在中國,每4個單身人士就有1個不婚主義:不幸的婚姻比單身更孤獨

婚姻可以緩解一個人的孤獨,

但婚姻不是專門為孤獨服務的,婚姻有自己的使命

很多人看到自己30歲了,周圍該嫁人的都嫁了,自己顯得那麼孤獨,害怕往後的日子孤苦無依,索性找個人就結婚了,婚禮上留下的“幸福的”的淚水實際上是在安慰自己:我終於不是一個人了。

於是,婚姻成為了很多單身貴族倔強到最後的妥協:沒結婚之前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沒有成功,婚姻便成了最後的希望。但是,結婚之後,你發現所有的期望都落空了,結婚並沒有帶來產出,所有的東西都不符合期望,只剩下滿滿的失望。

在中國,每4個單身人士就有1個不婚主義:不幸的婚姻比單身更孤獨

最讓人絕望的莫過於:當你把婚姻這個最後的殺手鐧用了後,發現問題依舊沒有解決,甚至變得更嚴重了。

無望和失望,都讓人孤獨。

這也是許多已婚婦女有的最悲哀和孤單的感受:當你操持勞累完一天看著近在咫尺躺在床上熟睡的丈夫和孩子,你依然能感覺到一種由內而外的孤獨,你覺得自己離他們好遠好遠……

一個人之所以會感到孤獨,是因為和他人缺乏聯絡,不會與他人正確地產生連結,是一個原因,沒有遇到合適的產生連結的人,又是一大原因。

在中國,每4個單身人士就有1個不婚主義:不幸的婚姻比單身更孤獨

前者即使有聯絡也像生活在孤獨的北極,無人驅寒溫暖,只能獨自承受嚴寒。

實際上真正選擇主動不結婚的人比例只佔到了5%,而其餘大部分都是被動不婚主義者,當中,

50%的男性將其不婚原因歸納為“經濟實力不足以支撐婚姻”,而51%女性則認為是“沒有遇到適合的物件”

這也足以說明,

女性常說的“沒有遇見合適的人”並不是虛談

嘴上說的不婚主義實際上只是因為沒有遇到合適的產生連結的人,

就像王先生的女兒一樣,她要等的是建立在愛情上的婚姻,是深度連結,靈魂的相互吸引的婚姻,這樣的婚姻婚後才不會孤獨。

在中國,每4個單身人士就有1個不婚主義:不幸的婚姻比單身更孤獨

之前有朋友無意間問道:以後的社會,會不會變成沒有家庭不結婚的社會?

對此筆者想回答的是,

基於人類逃避孤獨情緒的本能,只要人類還繼續,婚姻和家庭是永遠不可能消失的。

所謂的不婚主義,只是人們用來抵抗不幸婚姻的方式,不代表著家庭這種分工模式的消失,相反,不婚主義能變相地促進現有婚姻制度更加完善,促進家庭傳統分工合理地改進,讓更多人能夠接受婚姻並享受婚姻,讓婚姻真正成為在世俗中混跡的人們有所依靠有所溫暖的保護傘,而不是成為制約我們人身自由和希望的枷鎖。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