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付出那麼多,卻難以得到愛?

為什麼你付出那麼多,卻難以得到愛?

付出和所獲得的愛,並不對等。

這是常態。

如果你還在期待“真心換真心”“有付出就要有回報”,那你就要保持警惕了。

因為這說明:

你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存在誤解。

01

前段時間,客戶K找到我們的服務老師時,正在為自己的人際關係感到疑惑和痛苦。

“我真是想不明白,明明我很用心地為別人付出,幹什麼都想著對方,為什麼換不來別人同等的對待?”

就像,她的閨蜜H。

之前,閨蜜H一直在為孩子的升學問題發愁,K知道後,就一直將她的事當成自己的事著急。

首先查閱各種資料,學校環境、教學氛圍、師資力量等等;然後又四處找人幫忙,尋找有名額的學校。

最後終於幫閨蜜的孩子找到一個好學校。

但後來她因為闌尾炎手術,不得不住院,但閨蜜並沒有去看望她,只是發了一條資訊:自己要注意身體哦!

看到這一條資訊,K心裡很不是滋味,為什麼自己為她做了那麼多,結果現在只得到一句簡單的問候?

當時,她和服務老師聊到這件事時,心裡還是很生氣,說:“我覺得心裡很難受,她是不是都沒把我當成真正的朋友?”

這種“付出和回報不對等”的情況有很多:

K出差時,看到閨蜜心心念唸的包包、香水,就會二話不說地買下來,送給她;

也會體貼地買下很多特產、小禮品分給公司的小夥伴;

朋友生日時,提前準備好千挑萬選的禮物,準時送上生日祝福。

然而,她的這種用心,很多時候得到的卻只是一句“謝謝”“你也太好了吧”……

自己生日時,甚至很少有人記得,大部分只是留一句“生日快樂”了事。

這讓K很難過,也很疑惑。

又忍不住反思:我對他們的好,是不是並不是他們需要的?

於是,又不斷揣測對方的喜好,付出更多。

為什麼你付出那麼多,卻難以得到愛?

02

為什麼我們總是希望利用“付出”來獲取“回報”?

為什麼當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對等時,依然不肯放棄?

K說:

“如果我不這樣做的話,就更沒有人對我好了。”

所以,在她的思想裡,自己必須先做點什麼,別人才可能回報自己點什麼。

否則,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對自己好。

這種想法的背後,其實是“低價值感”的表現,不相信自己有被愛的價值。

後來瞭解到,原來K從小是被寄養的。

由於父母要去外地打工,不得不把她送到舅舅家,跟著舅舅、舅媽生活。

父母剛離開時,K難過了很久,又因為沒有交到朋友,舅舅工作又很忙碌,沒有關心到她,因此內心感到非常孤獨。

直到媽媽打來電話,叮囑她:“你在舅舅家要乖、要聽話,平時多幫舅媽做做家務,有好吃的、好玩的多跟表弟分享,只有你對別人好了,別人自然也會對你好的!

還要好好讀書,等你考到年級前十,爸爸媽媽就送你禮物,也會早點回來看你的!”

這些話深深刻在K的心裡。

每次吃完飯,她就主動收拾碗筷,然後洗乾淨;

舅舅、舅媽下班後,幫他們倒水、按摩;

爸爸媽媽寄回來的零食、玩具,首先分給表弟;

每天努力學習,熬到深夜,考到年級第三。

這樣的行為,確實讓她受到了舅舅一家的表揚“真勤快”“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也得到了爸爸媽媽的稱讚,還有禮物。

於是這種辛勤付出的模式,刻印到了她的骨子裡,並在成長中不斷上演。

隨著長大,就形成了一種思維:

只要我先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我好。

甚至在後來進入戀愛關係時,也不斷地付出,卻得不到同樣的回報,陷入失望、委屈的情緒中出不來。

每次吵架,K都會質問對方:“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怎麼這麼對我?”

而得到的回答,都是:“我從來沒有要求你為我做這麼多啊!”

可能剛開始時,K所期望的付出和回報是平衡的,但時間長了,男友開始變得力不從心,回報從1變成了0。8、0。7、0。5……

最終變成無法回報的、沉重的壓力,然後選擇逃離。

真正好的關係,一定是付出和收穫平衡的,任何以單方面的付出來維繫的關係,遲早有一天會崩塌。

為什麼你付出那麼多,卻難以得到愛?

03

為什麼我們付出的越多,越難得到愛呢?

首先不付出就能得到的,為什麼還要付出。

這是很多人的心理:太容易得到的東西,自然就沒有人再去費力。

就比如:你躺在家裡不用上班,每天早上就能收到一萬塊錢,那你還會再去辛苦賺錢嗎?

我想很多人都不會再去工作了,因為不勞而獲得到的,自然更輕鬆。

在一段關係中也是如此。

如果一方不斷付出,另一方就不會付出。

試想,如果我不用付出,就可以得到你無條件的愛,那我為什麼還要付出呢?

而這些透過不勞而獲所得到的,也根本沒有幾個人會珍惜,因為這份收穫沒有價值感,自然不會重視。

所以,在經營感情時,不是你付出越多,對方就對你越好;相反,你付出越多,你越容易慣出一個不知感恩、甚至放縱的伴侶或朋友。

那你如果還在期待對方的回報,絕大可能就會失望。

因此,對於付出的人而言,最需要做的是,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

在付出的同時,也學會索取,勇敢表達自己的心理訴求,讓對方來滿足你,從而做到相互需要。

然後是你的付出,並不一定是對方所需要的愛。

人們往往陷入這樣一個誤區:我把我認為好的東西都給你,就是愛的表現,你一定會感恩。

可事實上,很多我們自認為的好,別人根本不需要。

就像父母對孩子的愛一樣。

為了孩子好,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

為了孩子好,安排好孩子的一切,什麼時候該睡覺,什麼時候該學習;

為了孩子好,去哪裡玩要報備,交了什麼朋友要干涉……

但這種好,並沒有讓孩子感覺到愛,而是窒息和控制。

為什麼你付出那麼多,卻難以得到愛?

好的感情,不是你為對方做了多少,而是你滿足了他的情感需求,讓他體驗到被愛,被需要的價值。

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父母與孩子之間,也包括夫妻之間、朋友之間的相處。

否則,自以為是的愛,不是愛,而是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