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明白了父母的“物盡其用”

一位名為“中年少女”的網友吐槽道: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也變得像我媽一樣,開始“囤積”那些“沒用”的東西,各種購物袋、鞋盒、禮盒,甚至好一點的乾淨的塑膠袋,都摺疊得整整齊齊,以期“什麼時候能用得上”。

換作二三十年前,對於母親這種“扣扣索索”的行為,她還不止一次朝母親發過火:再窮也不能把人家扔掉的舊沙發、舊桌椅帶回家;那些長長短短的塑膠繩,有那麼多絲瓜架子需要“牽繩”嗎?那麼多編織袋,有那麼多稻穀來裝嗎?

怒火沖天時,她還把這些“讓人感到屈辱”的“廢品”恨恨地丟出門去,但母親卻如同不知疲倦的彈簧,總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這些“廢品”帶回家,並且,總能讓它們“物盡其用”:

舊沙發、舊桌椅放在破爛的廚房裡,盆盆罐罐就有了新的安身之所了,塑膠繩不僅可以用來給絲瓜牽藤蔓,還可以用來編織竹籬笆;編織袋不僅可以用來裝稻穀,厚實一點的,還可以當箱子用,棉絮、厚衣服都可以用它們裝起來,用粗粗的繩子綁好,倒掛在樓板下,既可以防潮還能防止老鼠撕咬。

兒時的家裡,實在是太窮了。撿回來的“廢棄物”,為這個徒有“四壁”的家,解決了不少難題。也讓她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一種“變廢為寶、物盡其用”的習慣。

及至中年,也才真正明白了,父母的“物盡其用”,背後是這三個說不出的辛酸。

人到中年,才明白了父母的“物盡其用”

01

勤儉節約是生存之道。

對於很多60後、70後,以及一些80後來說,兒時的生活,就是一個字“苦”:

生活很苦,逢年過節才有肉吃,是常有的事;勞作很苦,一年到頭跟著父母下田幹活,多半憑藉肩挑手扛,全靠拼體力;求學很苦,翻山越嶺走幾十里路去上學倒也沒什麼,最怕的就是家裡缺勞力,哪怕讀書再厲害,都不讓讀了。

那個時候,“求溫飽”不僅是大人的事,也是小孩的事。

想要生存,就得勞動。但勞動力卻並不值錢,不僅生產力低下,人們的購買力也普遍低下。一個家庭能拿去換錢的除了雞蛋、豬肉、糧食,幾乎沒有其他的了。

如果不節約,不要說省下來換錢用,就連一家人的肚皮都哄不飽。

在祖父母和父母們的影響下,孩子們早早地便懂得了節約:

每餐量米時,總會才量出來的米粒中,抓回一把扔進米缸;正月裡 待客,家家戶戶都會做好一碗切得手掌厚的“四方坨”,它並不是用來吃的,而是來“撐檯面”的,直到正月十五,才會被分著吃了。如果哪個小孩不懂這個“禮數”,一個正月都不會被帶出去走親戚了。

至於每天放學後,跟隨父母去田地裡幹活,回家時,習慣性拾掇一些柴火,摘些野菜當豬飼料,都再正常不過了。

至於添置新衣服鞋襪,也懂得,只在逢年過節走親戚,或者學校有節氣活動的時候,才穿上。平常日子裡,穿得破爛一點,絲毫都不會介意。

現在回頭來看,那時候的勤儉節約,幾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換算成價值,也就幾毛錢,幾塊錢。但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開支,一筆筆節省下來,卻讓一家人吃飽穿暖,熬過了最困難的日子。

人到中年,才明白了父母的“物盡其用”

02

囤積“廢品”是無奈之舉。

古人曾有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意思就是告訴人們,面對侮辱性的施捨,有志氣的人,寧願捨棄性命,也要保持氣節。

當這樣窘境落到自己的身上,誰又能輕易捨棄生命呢?

囤積“廢品”,以改善舉步維艱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換種方式吃“嗟來之食”。

並不是失去了羞恥心,而是走投無路、被逼無奈。

打個比方說,在不同的人眼中,十元錢的作用有著天壤之別:

對於家境優渥的人來說,十元錢甚至還不夠買一杯奶茶,即便丟了,也絲毫不會放在心上。

對經濟條件一般的人來說,十元錢可能是一個早點錢,最好是省著花;

對於生活舉步維艱的人來說,這就是飯錢,要儘可能多地延長使用期限,所以,每天吃饅頭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至於別人丟棄不要卻還能“物盡其用”的東西,有可能就是別人拼盡全力仍舊買不起的。

所以,很多人願意接受親朋好友的“舊衣服”,相較於買件廉價的新衣服,還不如穿別人嫌棄已經過時的品牌舊衣服,又舒適又耐穿。

當然,這些都是無奈之舉,都是人生至暗時刻的“過渡性舉措”,沒有誰會期待一種這樣“撿漏”。他們在“借力”一程之後,定然要闖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人到中年,才明白了父母的“物盡其用”

03

“物盡其用”是一種懷念。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換了新房子之後,總會從老房子裡搬幾樣“老物件”過來,絲毫不會覺得“礙眼”,反倒覺得“用習慣”了,擱在哪裡有用著“順手”。

至於老房子裡的大小物件,不管有用沒用,一樣都捨不得丟。

因為,一看到它們,就看到了過去的日子,就回想起曾經的歲月。

比如,我們家有一個削皮刀,木製的手柄早就鬆動了,父親已經用釘子仔仔細細地釘過兩三回了,即便後來又買了一把新的削皮刀,但還是覺得那把舊的更好用。

是呀,從我們十來歲時開始,那把削皮刀就一直陪伴著了。那時,我用得最多。父母忙著幹農活、打小工,一日三餐,多半是我做飯。也沒什麼菜,冬天是蘿蔔白菜,夏天是黃瓜苦瓜冬瓜南瓜,削皮刀自然大有用處。

後來,姐妹三個都考上大學了,每次放假回去,依舊用它來削“菜皮”,但偶爾也用到了“削蘋果”上面。

如今,三姐妹都出嫁了,父母兩個人在家,常常一天做一頓飯就夠吃一天了,削皮刀也閒了下來,更多的時候,是削水果,父親因為生病的原因,醫生囑咐他必須每天吃一個蘋果。

同樣的,那把用了幾十年的火鉗,父親那件洗得發白的藍色棉布外套,還有不再用了的鋤頭等等,他們都收拾得乾乾淨淨。

父母老了,那些物件也老了,感謝他們陪伴著,走過了這樣平凡卻又起伏不定的一生。

人到中年,才明白了父母的“物盡其用”

04

結束語:

人到中年,終於讀懂了父母的“物盡其用”。

誰不是從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到“家大業大的”呢?也許,在外人眼中,依舊是平淡的生活而已。

但對於奮鬥過的人來說,每一個細微的進步,每一個小成就的取得,都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而那些靜默不語的老物件,就是他們的見證人,也是陪伴他們的一路風雨一路歌的不離不棄者。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