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愛人之間從親密走向孤獨,多是自戀幻覺在作怪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中講,人有尊重的需求,即,每個人都想活在自己的意志裡,不想被別人控制威脅,更不喜被拒絕。

心理學:愛人之間從親密走向孤獨,多是自戀幻覺在作怪

然而,人性使然,大家都自戀,每個人都會有此邏輯,所以在關係的互動中,都在不遺餘力地玩著自戀幻覺的遊戲。

在歷史的政治舞臺上,這種自戀幻覺的投射,是那些大權在握的人,最喜歡玩的遊戲。

比如:他們渴望自己什麼都不說,屬下就能立馬神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如果哪個下屬做到這一點,一定會得到他的倚重。

相反,無法做到這一點的下屬,只會被越來越疏遠,甚至被打壓。

其實,這就是自戀幻覺的遊戲。

心理學:愛人之間從親密走向孤獨,多是自戀幻覺在作怪

所謂的自戀幻覺,就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強烈的壓制對方的存在感,最終導致對方試圖遠離自己而損害彼此的關係。

人活的就是一種情緒價值,當你渴望將自戀幻覺強加給別人時,不用說別人就懂怎麼做,和說了以後才知如何做,情感體驗會有天壤之別。

這套邏輯也就是讓我們陷入孤獨感中的根本原因。

尤其在親密關係中,這種自戀幻覺的遊戲更為常見,它的邏輯就是,我自信百倍地為對方付出(A),同時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想象給予迴應(B)。

心理學:愛人之間從親密走向孤獨,多是自戀幻覺在作怪

幾乎這種夢幻感到最後都會被破壞,為什麼呢?

因為對方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生命個體,成長的環境和背景決定了他只會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愛對方。

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這一點都不會改變,因為,他不是神,更是無法時刻猜測到你的想法和感受。

於是,當你發現,不管怎樣付出,都不能換來你想要的迴應B時,彼此間就會發生衝突,表達自己的怨氣甚至威脅(C)。

即便衝突,也是很難把對方納入自己的幻覺世界中,隨著精力的消耗,期待的落空,倍感疲憊,於是自動地放棄了這套ABC遊戲的玩法。

然而,執念重的人,對自我邏輯極其執著,他們會把怨懟(C)發展到極致,透過強烈的譴責甚至攻擊,不給辜負自己的對方任何喘息。

心理學:愛人之間從親密走向孤獨,多是自戀幻覺在作怪

於是關係在這種傷害中,慢慢瓦解,分崩離析,或者彼此陷入孤獨的深淵,相互消耗。

但總有一部分人喜歡反思覺察,當在關係中感到痛苦時,並不是一味的指責抱怨,而是積極地尋求受傷的根源。

在不斷的探索中,他們改變了自己原有的那套自戀幻覺的邏輯,開始接納對方的真實存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彼此的

磨合

成功了。

心理學:愛人之間從親密走向孤獨,多是自戀幻覺在作怪

那如何才能打破這種自戀幻覺呢?

核心點是要徹底明白自己做事的初衷,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所以要為自己的情緒感受及結果負責。

一旦有了這樣的邏輯,原有的自戀幻覺ABC遊戲,自然會斬斷三者之間的糾纏。

因為我做A是自己的選擇,所以就不需要B的任何迴應,自然不會產生C的怨氣。

當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注意力自然地就會拉回到自己身上來,更加清楚,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並徹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放下對別人的控制慾望。

心理學:愛人之間從親密走向孤獨,多是自戀幻覺在作怪

我們之所以那麼喜歡關注別人,對別人感興趣,不過是渴望將自己的自戀幻覺強加給別人,即,控制慾的強有力體現。

一旦沒了掌控別人的執念,我們會輕鬆地做到,真正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選擇的範圍,懂得感激已擁有的一切。

從而,人也會變得更加深沉、更加踏實地活在當下,活在真實的世界裡。

相反,當我們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別人身上時,你就很容易生活在一個怨氣沖天的世界裡。

渴望回報本是人的本能,畢竟付出和回報的迴圈是人際關係不斷深入的動力。

然而,希望我們都能在更加務實與善思中期待,讓付出與回報在和諧中循序漸進。

心理學:愛人之間從親密走向孤獨,多是自戀幻覺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