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語,本可以團結全人類的共同語言,為何會走向沒落?

這個世界可以相親相愛如一家人嗎?

可以說人類自從誕生以來,幾乎沒有一天太平過,可以說天天有戰亂、有殺戮、有流離失所、有死亡。那或許有人問,隨著人類文明繼續向前發展,未來會不會有真正天下太平的一天呢?或者說有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將全人類團結在一起?相親相愛如一家人呢?在這裡我悲觀地告訴你,這不可能出現!除非……

世界語,本可以團結全人類的共同語言,為何會走向沒落?

無數個“你”是一面面鏡子,“我”需要這些鏡子的照亮才能前行

四句哲學界名言

回答開篇問題前,我們先來拜讀下面四句名言,你會發現,原來“我”之外一切的一切是一面面鏡子,人人都需要它照亮自己前行。

1。必須先有“你”的概念,然後才會相應生“我”的概念,而透過“你們”來定義“我們”,這就是人的心理定式。——德國哲學家黑格爾;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孟子。告子下》;

3。在所有可以促成團結的催化劑當中,最容易運用的,也是最容易得到理解的一項,就是矛盾。——美國社會學家霍弗;

4。共同的矛盾所能做到的事情,就連基督教所宣揚的愛都顯得無能為力。——德國思想家海涅;

細細品味這四句名言,可以洞察到每個人包括你自己的潛意識裡都是分“你”、“我”的,或者說透過“別人”來界定自己,亦或是人人都自帶“排斥他人”的基因。從另一個角度說人類需要樹立一個“參照物”、“對手”,來自我確立自己的存在或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可以說這是意識的本能、人性的本能。正是這種製造“對手”的本能,讓人類從出現到現在就一直處於攀比、紛爭、甚至戰亂中。

世界語,本可以團結全人類的共同語言,為何會走向沒落?

人類需要“參照物”,從而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或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

人們潛意識區分你我例項列舉

在日常生活當中,比如在他鄉聽到有個說家鄉話的陌生人,走在國外街頭看到膚色打扮酷似中國人的面孔,你心裡頭都會不由自主地和他產生親近感,這都是人之常情。

再舉個例子,1887年,有個28歲的年輕猶太裔波蘭人,叫柴門霍夫,他創造了“世界語”。因為他生長在波蘭的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多語言的混合區,他小的時候就目睹,人們常常因為語言溝通問題而產生隔閡、誤解、甚至衝突。故他從小就有個夢想,就是發明種大家都通用的語言,來消除彼此矛盾,團結大家。這是他要創造世界語的目的。

世界語問世後,由於它沒有複雜的語法,簡單易學的特點,特別在一戰後,受到共產主義陣營國家的推廣和追捧。比如列寧,斯大林,高爾基,包括我國的魯迅、巴金都在學習和推廣世界語。但恰恰如此,它被反共產主義、納粹這些勢力打上了意識形態的標籤。令人諷刺的是,以團結全世界為初衷的世界語,反而在其出現的50年後成為隔絕人類的“把柄”。這樣的結果,恐怕連柴門霍夫做夢也沒想到!

世界語,本可以團結全人類的共同語言,為何會走向沒落?

世界語發明人,柴門霍夫

結合上面的哲學名句和二個例項。會思考的人們會驚喜地發現:沒有敵人,哪來的朋友? 沒有戰爭,哪來的和平?沒有排斥,哪來的團結?……所謂的敵人與朋友,戰爭與和平,排斥與團結,不都是如影相隨,相生相剋的共同體嗎?你去團結了一部分人,不就是下意識地去排斥了另外一部分人了嗎?看到這,估計沒怎麼研究過邏輯學的柴門霍夫覺得特別地扯淡,不可理解,但事實就是如此!可見,消除全世界的矛盾,團結全人類,是不可能的,是徒勞的,且註定失敗的。

世界語,本可以團結全人類的共同語言,為何會走向沒落?

團結全人類不現實,但全人類共同使用一種語言卻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圖為世界語標識圖案

回答開篇問題,做個小結

這裡再來回應開篇所提的問題。前面下結論了,團結全人類是不可能的,不現實的。但從哲學上來推斷,要讓全人類團結如一家人,則必須要有全人類共同的更大的、更危險的“敵人”出現。只有這樣,人類才可能有真正的內部團結、內部和平。

那這些邏輯的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哲學原理呢?其實就是萬物都具有的二面性。這“二面性”,是辯證統一的共同體,千萬不要將其掰開來單獨處理,而去拒絕其中一面或獨享其中一面。你做不到的,也不可能做到的。人類要做的就是用我們的智慧,妥善處理二者的關係,趨利避害,從而造福人類和社會。

世界語,本可以團結全人類的共同語言,為何會走向沒落?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類的最大貢獻就是將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有機結合在一起,指導人類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