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時期的愛情》,半個世紀的等待,一場堅定而浮誇的愛情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拉美魔幻主義文學大師,憑藉《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大部分認為他應該激流勇退的三年後,他憑藉著《霍亂時期的愛情》再次顛覆了所有人的觀念,這部“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文學名著之一,馬爾克斯說“《霍》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發自內心的創作”,

透過南美洲哥倫比亞的一座海港城市中三位主人公貫穿一生的情感展示,讓我們重新思考愛情的本質以及與死亡的關係。

《霍亂時期的愛情》,半個世紀的等待,一場堅定而浮誇的愛情

馬爾克斯一改魔幻主義的基調,迴歸到正常的家庭生活描述中,這是一次靈魂盛宴的升級,儘管在他眾多小說中,男歡女愛幾乎從未改變過,但在這部作品中,他的視角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個故事離奇、荒誕,卻給讀者最深刻的印象,這可能就是馬爾克斯說的“我以為是感情這東西的認同,

感情是人類最重要的情愫”。

2007年,導演邁克·內維爾將這部偉大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在光影流動的世界中再次見證了美好的愛情,在延續半個世紀的愛情守護中歌頌愛情對於人類的重要與無奈,其中蘊含著對於愛情的諸多思索,顯然在馬爾克斯的影響下,電影很難擺脫小說的影子,但戲劇化的呈現方式仍然讓觀眾流連忘返,感慨歲月的無情與珍貴。

今天,我將從電影相較於小說的敘述方式、人物塑造、情感表達和主題呈現四個方面來解析這部影片的魅力之處,帶領觀眾再次回味這長達半個世紀的感人愛情故事。

《霍亂時期的愛情》,半個世紀的等待,一場堅定而浮誇的愛情

01、影片將嗅覺敘事、空間敘事改為雙線敘事結構,以時間的線性發展推動影片劇情發展,將故事濃縮在53年時間中,以阿里薩的視角解讀人世之愛。

在小說中,馬爾克斯用了不同的敘述線索來推動劇情發展,包括嗅覺敘述和空間敘事。

氣味是無形的,卻能對人的心理活動產生影響,在三位主人公的故事中,出現了香味、臭味和體味三種味道。臭味與罪惡、死亡相關聯,文章開篇“不可避免,苦杏仁的氣味總是讓他想起愛情受阻後的命運”。這就是典型的屍體腐爛的味道,以此帶出烏爾比諾醫生有關情場失意結局的回憶,這也是典型的嗅覺敘事。

《霍亂時期的愛情》,半個世紀的等待,一場堅定而浮誇的愛情

香味往往伴隨著花香,

在阿里薩和達薩戀愛時,不論是情人的衣服還是互通的信件都散發出這樣的迷人味道,這些都會讓讀者體會到愛情的甜蜜。體味則是存在於每個人的身上,健康女性有成熟的味道,老年人有衰老的味道,比如烏爾比諾醫生嗅到自己和妻子的體味,意識到兩人已進入老年期,這些都會引發起情緒的波動,推動劇情的發展。

空間敘事則是透過物理空間、幻想空間和體驗空間三個層次來推動愛情的發展。

比如阿里薩和達薩的分別和相聚就是透過教堂、福音花園、街區等場所來牽起兩人的感情發展,這是物理空間,洛倫索·達薩阻隔女兒與阿里薩相遇,在一年半的外出旅行時,達薩一直在想念著阿里薩,活在想象空間中,“他們定下了日子,明確了方式、用生命許下諾言,共同決定只要兩個人再次見面,無論在什麼地方,也無論情形如何,都不徵求其他人的意見,直接結為夫妻”。體驗空間則以“新忠誠”號為代表,這是一個連線他們感受的中介,阿里薩是航運公司董事長,傳播阻隔了達薩與阿里薩的愛情,並與烏爾比諾在船上相愛,最終在新忠誠號上取得了彼此的諒解,構成了充滿詩情畫意的愛情體驗。

《霍亂時期的愛情》,半個世紀的等待,一場堅定而浮誇的愛情

電影無法透過文字之美讓讀者體會到劇情推進線索,而是透過阿里薩和達薩的雙線敘述方式來對比兩者的感情進展,

阿里薩的失戀痛苦反襯出達薩愛情的移情別戀,用阿里薩的瘋狂肉體狂歡來詮釋他對於愛情不得意的迷茫,這種敘述方式很好推動了劇情發展。

在53年的時間裡,阿里薩“從沒失去過童貞”,這是以他個人視角的解讀,但是對於觀眾的全知視角來看,他的行為極度瘋狂,他與622個女人的關係其實就是他保持“童貞”的方式,以此來祭奠自己失去的愛情,而在有生之年他的願望竟然實現,

53年裡承載了太多的失意與惆悵,但是失而不得的愛情竟然如此的美好,不得不感慨歲月的無情與珍貴。

《霍亂時期的愛情》,半個世紀的等待,一場堅定而浮誇的愛情

02、專情的弗洛倫蒂諾·阿里薩、迷茫的費爾明娜·達薩和多情的胡維爾·烏爾比諾代表了三種階級權力,詮釋出激情之愛、情趣之愛、肉體之愛和虛榮之愛。

小說中的阿里薩是皮奧第五·羅阿依薩與未婚女子特蘭西多的私生子,地位低下。費爾明娜·達薩是洛倫索·達薩的女兒,他之所以反對女兒和阿里薩交往就是因為家庭情況一般,想要透過聯姻的方式獲得階層升遷,在書中描述達薩用到的詞語是“金騾子”,洛倫索搬家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女兒創造接觸上流社會的機會,在影片中這種勢頭更加明顯,當他聽到對方是貴族身份,並且職業為高貴的醫生時,洛倫索的神情舉止完全將烏爾比諾當成了自己的準女婿,這些都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普遍觀念。

《霍亂時期的愛情》,半個世紀的等待,一場堅定而浮誇的愛情

阿里薩代表了底層人民,達薩代表了中產階級,烏爾比諾代表上流社會,三人的地位處境完全不同,因此命運結果也發生了很大的偏差,

阿里薩始終在用自己的偏執對抗著社會的不公,他從船務公司的底層人員一步步升遷到董事長的位置,這都是透過他的努力得來的,但是對於愛情來說,他卻無法透過自己的努力來讓洛倫索滿意,這就是社會中的“偏見”。

貴族階層掌管著權力和資源,從開始就決定了他想得到達薩輕而易舉,

這種不公平是天然存在的,但輕易得到的往往不加珍惜,烏爾比諾的隨心所欲造成他出軌的便利,也註定了這段感情付出的不平等地位,小說中寫道“除掉虛榮心,這種可憐的愛情也就剩不下什麼了,而一旦喪失了虛榮心,這種虛弱的病態愛情就步履艱難了”。

《霍亂時期的愛情》,半個世紀的等待,一場堅定而浮誇的愛情

作家司湯達曾經將愛情分成了激情之愛、情趣之愛、肉體之愛和虛榮之愛。

在這段關係中,我們看到激情之愛在達薩和烏爾比諾開始時是存在的,他們朝夕相處,不願分別,可是這樣的關係並沒有維持太久,貴族的繁文縟節讓這段關係從激情之愛轉變為肉體之愛。

情趣之愛講究曲意迎合,在達薩和烏爾比諾、阿里薩與情人們之間都存在情趣之愛,這只是日復一日的例行公事,也是愛情變為真情的另外一種形式。當達薩透過嗅覺意識到烏爾比諾出現問題後,烏爾比諾主動坦白了他的出軌過錯,達薩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繼續著之前的生活,這是生活的無奈,也是一種虛榮之愛,在外人看來,他們的婚姻是幸福的,但是對於達薩則痛苦萬分,這種情況下烏爾比諾死亡後,孩子們指責達薩與烏爾比諾交往過近時同樣出現,不過此時達薩用家長的權威進行了壓制,

她堅守住的是愛的底線,表現出女性的堅強與堅定。

《霍亂時期的愛情》,半個世紀的等待,一場堅定而浮誇的愛情

03、愛情與年齡無關,在戰爭的大背景下霍亂橫行,阿里薩和達薩的感情波動經歷過現實的重重考驗最終修成正果,霍亂成為愛情的代名詞。

小說中的愛情從來都是無關於年齡的

,對此,馬爾克斯說“人們老是將愛情與年齡聯絡在一起,這種看法是不對的”,正因如此,小說就是建立在這種信念之上的產物。

影片中的愛情在戰爭的大背景下顯得彌足珍貴,當愛情面臨著戰爭、霍亂、觀念的干擾時,怎樣進行對苦難、疾病、死亡鬥爭的同時保留心中的那份真摯,這其實就是馬爾克斯想要深入探討的愛情。阿里薩在53年間孤獨的抵抗著情感的折磨,這種衰老和死亡的折磨讓他無比痛苦,只能透過尋求外在之愛化解,對於他來說無疑這是一種考驗。

達薩同樣經受著重重考驗,她和烏爾比諾的結合就不是感情的產物,他們相互扶持走過了30年的婚姻,婆婆的刁難、丈夫的出軌、頻繁的爭吵等等都是對他們精神的考驗,小說寫道“換一種方式,他們無法共同生活下去;換一種方式,他們無法繼續相愛”,可以看出,支撐他們走過來的是習慣性的親情,這種穩定的關係促成了他們的相濡以沫,沒有想到的是死亡仍然將他們分開。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拉美人民真實面臨的歷史現實,

它給這個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無以復加的災難,烏爾比諾一生從小就經歷了霍亂帶來的痛苦,父親因為霍亂而死,他也走上了醫學之路。對於阿里薩來說,霍亂更是蠶食著他的身體,他母親說“我兒子唯一得過的病就是霍亂”,而在精神錯亂之前,母親已經把霍亂和相思病混為了一談。

在阿里薩愛上達薩此後也出現了霍亂的症狀,“他腹瀉、吐綠水、暈頭轉向,還常常突然暈厥”,這些都採用了互文的方式解讀了愛情的本質,愛情的相思之苦與霍亂是何等的相似,自從阿里薩愛上了達薩之後,他身體的症狀也證明了這一點,情感的波動給人一種病入膏肓的感覺,也就是說,

在小說中,相思病其實就是霍亂的一種病理折射,而在影片中則淡化了這種感受。

《霍亂時期的愛情》,半個世紀的等待,一場堅定而浮誇的愛情

04、為愛而死的愛情精神在死亡主題的映襯下愈發動人,深層的女權主義崛起見證了愛情的卑微與甜蜜,讓觀眾體會拉美地區女性的獨立、自主。

貫穿在小說和影片中的都是達薩和阿里薩以及烏爾比諾的悲歡離合,

這裡的愛情有浪漫、有悲哀、有喜悅、有痛苦,影片中愛情的元素更具有現實感,相較於阿里薩的一見鍾情,達薩顯然更加理性,在小心翼翼的試探過後,竟然義無反顧投入到了烏爾比諾的懷抱,斷絕了阿里薩心中的思念,這其實是非常矛盾的行為和心理。她既渴望得到阿里薩的感情,卻又無法擺脫家庭的影響,於是出現了情感錯位。

阿里薩對達薩的愛情可以用“為愛而死”來形容,

他的感情一直飽含深情,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影片中阿里薩在等待達薩回信的時候身患霍亂,阿里薩堅定的信念讓他堅持了下來,本以為會守得雲開見月明,沒想到卻又成為膽腸寸斷。

在這個過程中,阿里薩還受到達薩父親的威脅,一把手槍構成對他生命的最大威脅,可他仍然堅持“為愛而死是我最光榮的事情”,在達薩結婚後,他徹底放棄了,但同時也為達薩送去了最真摯的祝福,並且做了一個決定:等待給他一生一世的愛。

死亡是小說和影片中無處不在的主題,

馬爾克斯說“愛情與死亡距離很近”,烏爾比諾因為抓鸚鵡從椅子上摔死,阿里薩情人維庫尼亞得知阿里薩再婚選擇了自殺,阿里薩也差點死在達薩父親的槍下。我粗略統計了一下,在小說中的死法不下十餘種,每種死亡其實都有愛情相關,這是壯美而心酸的,人們真切的希望得到真愛,最後才發現竟然竹籃打水一場空,這種鏡花水月般的愛情主題貫穿在整部小說和影片中,成為現實最真實的寫照。

影片更進一步探討了女權主義的崛起,達薩身上就有鮮明的個性,

她面對婆婆的刁難毫不畏懼,天天與丈夫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中抗爭,照顧丈夫的飲食起居,不離不棄,雖然她也有過遲疑,但最終感性戰勝了理性,她完成自己對愛情的承諾,成為了獨立、自主女性的化身。

另外,

影片中阿里薩的情人們都很具有現代精神,

比如桑坦德爾、卡西尼亞、維庫尼亞,他們並不會因為愛情而有任何的自卑感或束縛感,勇敢的追求自我價值,對於阿里薩來說,她們都不是附屬品,而是真正的獨立女性,不為財富不為附和,只為了自由和精神獨立,追求她們精神世界的獨立自主。

反觀阿里薩,他倒像是一位受害者,被陌生女人奪去童貞之後成為了“墮落”的象徵,從這點來說,

小說和影片都顛覆了觀眾的傳統,凸顯出拉美地區獨立女性的形象。

《霍亂時期的愛情》,半個世紀的等待,一場堅定而浮誇的愛情

結語:

著名作家餘華曾評論過馬爾克斯作品:“如果說《百年孤獨》是震撼人心,那麼《霍亂時期的愛情》就是深入人心。馬爾克斯筆下的愛情和霍亂實現了完美的對立統一關係,疾病除了身體之外,更多在於心理,影片將這種浪漫而真實的情感放大擴散,如果一縷清香滋潤觀眾的心田,讓我們在感受荒誕、離奇的同時,也驚歎於生命的可貴和愛情的真摯,留戀於這樣一個幾乎完美的故事。

最後,還想提一下愛情和年齡的關係,我完全贊同馬爾克斯的如下觀點,愛情從來與年齡無關,它是有種能力,每個人都應該學習成長:“有一件事我是相信的,我一生是個浪漫的人。但在我們的社會里,一旦青春不再,你就被迫相信浪漫的情感是反動的、落伍的。時光流逝,我的年齡越來越大,這才發現這些情感,這些感情,是何等的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