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老人單過,還是和兒女同住?

董大娘是一位睿智的老人,為了家和萬事興,還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做法讓兒女佩服。

董大娘老伴兒剛去世那會兒,兒子和女兒不讓她單過,有個頭疼腦熱倒沒什麼,萬一突發疾病,身邊沒人可不行。

兒女們考慮得很周全,董大娘也被兒女的孝心所感動,到底該去誰家成了難題。

因為兩個孩子爭執不下,都希望母親去自己家,董大娘卻從這場爭執中發現了端倪。

一向有些冷漠的兒媳竟然主動來請婆婆進門,平時孝順有加的女婿,這次略顯得冷淡,但嘴上一直說讓她岳母來自己家。

董大娘其實誰家都不想去,兩代人生活習慣不同,思想觀念不同,避免不了磕磕碰碰,與其強行住在一起,不如一個人過。

無奈兒女強烈要求,如果她果斷拒絕,又害怕傷了孩子們的心,而且自己不能動那天,肯定也要麻煩他們照顧。

喪偶老人單過,還是和兒女同住?

想到這裡董大娘說:“你們別爭了,媽知道你們都是孝順的孩子,雖然養兒防老的年代已過,但我還是決定去兒子家。”

女兒露出不願意的表情,董大娘裝看不見,她去了兒子家。

剛去那一個月相處得還不錯,兒子下班陪她聊天,兒媳也很少讓她下廚,董大娘理解小兩口的不容易,早飯和晚飯她親自下廚,偶爾還把三口人的衣服洗了。

兩個多月後,兒媳很少買菜,廚房也懶得進,孫子想吃水果,她也不拿錢,甚至有時飯菜不太合口,兒媳還會抱怨上幾句。

面對這些,董大娘沒有生氣,隔天的早晨沒有起床做飯,兒媳推門進來問為啥不做飯?

她露出疼痛的表情說道:“腰脫犯了,胃也疼,渾身不舒服。”

兒子聞聲進來,問她要買點什麼藥?董大娘說:“我有藥,只是不能再伺候你們了,我要回家養一段時間。”

兒子和兒媳上班走了,她也收拾了自己的東西,坐了兩小時的大巴車回到了家。

喪偶老人單過,還是和兒女同住?

過了幾天,女兒來電話,“媽,我哥說你生病了,是不是他倆對你不好?”

董大娘否認沒這回事,就是老毛病犯了,你哥嫂工作忙,我不想給他們添亂,所以才回來的。

女兒讓她去那養病,保證讓她心情舒暢,董大娘說:“閨女,媽知道你心疼我,你這婆媳關係是不是要搞好呢?再說孩子都跟奶奶親,我就不過去添麻煩了。”

知兒莫若母,自己生的孩子,又怎能不瞭解他們的脾氣秉性,心中所想呢?

兒子和女兒是真的想要贍養母親,可兒媳和女婿卻不是這樣想的。

兒媳請她進門,一是不想因婆婆而影響夫妻感情,給足丈夫面子。二是透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讓婆婆主動提出離開。

女婿的略顯冷淡,其實是發出“求救訊號,”自己的父母幫忙帶孩子,如果丈母孃再來,雙方老人肯定會有矛盾。

喪偶老人單過,還是和兒女同住?

董大娘說:“並非兒媳不想贍養,盯著她的退休金,是兒媳比較懂得老人,老人經濟充裕,身體健康時,都不想跟子女同住,但她作為兒媳不能直說。

回來的第三天,兒媳來電話跟我道歉,希望我不要生氣,我哪能生氣,還得感謝她這麼做呢。”

如今68歲的董大娘,已經單過了七年,每天雷打不動鍛鍊身體,還經常參加老年旅行團,身體狀況良好,心情也格外的好。

兒女也終於明白母親的心思,不僅更加孝順,還對她豎起大拇指。

喪偶老人是和子女同住,還是單過好?最佳答案是單過,但也不是絕對的。

如果兒女非常需要老人的幫助,比如帶孩子,那麼老人也要適當調整,畢竟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大,錢不好賺,儘自己的微薄之力伸把手。

或是老人身體不好,沒辦法照顧自己,而且手裡又沒多少錢,那隻能和兒女同住。

如果兒女不需要幫助,老人的身體還不錯,那最好是單過,原因有三點:

喪偶老人單過,還是和兒女同住?

第一:觀念和習慣不同,容易發生不必要的矛盾

老人的思想觀念和習慣,是多年積累而成,不可能因為子女做出改變,並非老人頑固不化,而是骨子裡很難接受和消化新觀念和新事物。

子女或許能為老人忍耐一時,時間長了他們也受不了,比如:加班到深夜,每天忙忙碌碌,好不容易週六日休息,想睡個懶覺,結果老人特別看不慣。

吃的方面也不同,老人比較節儉,粗茶淡飯填飽肚子就行,能省一分是一分。他們看不慣子女外面請客吃飯亂花錢,金錢觀上就會出現衝突。

所以分開住,誰也不影響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大家都開心。

喪偶老人單過,還是和兒女同住?

第二:各自留有空間,反而感情越來越好

很多老人原本和子女的配偶相處不來,自從分開住之後,不但減少了矛盾,還因此增加了感情的厚度。

每週或隔一段時間,子女帶著孩子回來看老人,兩代人臉上神采奕奕,因為他們互不干擾對方的生活,沒有過多的參與,反而更加尊重彼此,感情自然好。

喪偶老人單過,還是和兒女同住?

第三:始終保持一碗湯的距離,讓子女不再為難

有些老人經常說,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女兒嫁人如潑出去的水,都是白眼狼。

其實沒有哪個子女不願意孝順自己的父母,只是老人要明白,兒媳和女婿雖是家人,但終歸不是親生的,兒女若是沒有能力協調彼此的關係,那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是最好的選擇。

父母與子女永遠是一場漸行漸遠的送行,不要擔心和過度依賴,不要覺得永遠是一個家,實質是兩個家庭,分清這一點,老人自然不想與子女同住。

所以喪偶老人,有能力還是自己單過,別參與子女的生活,各自安好,不去過分打擾,才是父母與子女最好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