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是為了更好的回來,放下是為了再養育

一個被母親拋棄的孤獨小孩,走過了沒有玩伴的學生時代,默默工作45年的中年人,65歲的退休老人,沒有摯友、沒有敵人、沒有升遷的一生,怎麼看都是平淡的一生。

但平靜的外表下是這個老實人煎熬和沉重的內心。直到有一天,老收到了一份臨終告別信,是來自於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老人悲痛之餘,決定步行去拯救奎妮。

在一片焦灼中,老人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這就是《一個人的朝聖》主人公哈羅德千里救贖老友的故事,也是他自我救贖的心靈之路。

走是為了更好的回來,放下是為了再養育

直面自己的不完美,否則消磨的是你面對生活的勇氣

在哈羅德那艱辛而堅定的旅途中,過去令他痛苦的,極力隱藏的片段如潮水般湧進來,在心理和身體雙重痛苦的纏繞中難以自拔。

“早年的沉默其實一路跟著他,進了他們的房子,藏在地毯下,窗簾後,牆紙內。歷史就是歷史,你無法逃離你的出身。就算你帶上領帶也不會改變。”

母親的拋棄,父親的酗酒,兒子的自殺,妻子的隔閡,這些像玻璃渣似的悲傷記憶,像尖銳的錐子一樣痛擊著哈羅德,那些石子磨起水泡的傷腳,淤血裂開的腳跟,腫起的雙腿,又像鋸掉的脛骨一樣撕裂著他,他逃離,他躲避,他藏著,可越躲避痛苦越肆虐生長。

龍應臺說:“我看見自己的殘缺,而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個要時刻提醒自己去保持的東西,就像一串不能遺忘的鑰匙,一盆必須每天澆水的植物”。

躲避並不能讓痛苦消失,掩藏的終點只能是無盡的痛苦,我們不能否認自己的過去,那就呈現它本來的面目吧。每個人都有悲傷 ,也都有殘缺,要把光彩、陽光的那一面展示給喜歡的人,也要懂得用智慧去慢慢淡化那些缺憾,去接受一些你不瞭解的東西。

走是為了更好的回來,放下是為了再養育

轉變開始總是很難,然後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著這個滿面風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面板、捲曲的頭髮,他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淡無奇,不堪一擊。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於成了早該成為的男人。”

這是莫琳再次見到哈羅德的情景。

隨著路程的不斷行進,哈羅德聽聞了許多事,也開始了人生的反省:自己對兒子的冷漠,對妻子莫琳的疏離,自己的懦弱,自己的害怕,他漸漸的在改變,試著以新的姿態去面對生活,他不再掙扎,開始欣賞路邊的風景,觀日落日出,研究各種蘑菇、食材,更新了旅行的裝置,身體狀況也得到了好轉,他不再像以前那麼緊張、沉重、疏離了,終於有了久違的煙火氣,開始享受生活了,到了最後,他居然有了一幫追隨者,哈羅德開始了真正的旅程。

走是為了更好的回來,放下是為了再養育

放下執念,與自己和解

面對奎妮飛灰湮滅般的消逝,哈羅德絕望的說:“莫琳,我是那種感激鐘錶的聲音打破沉默的人。我怎麼可能改變什麼呢?我怎麼會以為自己能制止一個女人的死呢?”

“海浪依然前仆後繼地投身於海岸,越推越高。帶著這麼大的力量,用盡精力,穿洋過海,載舟駛船,最後的結局就是成為她腳邊的一團泡沫”。

“曲終人散皆是夢,繁華落盡一場空”,哈羅德跋涉千里,拯救老友的一廂情願也像這泡沫一起被衝散。

起初只覺這是有關信仰與堅持的故事,只要堅持到底,就會有所改變,後來才發現這其實是在教我們如何放下,與自己的內心好好相處。

“一切終將黯淡,唯有被愛的目光鍍過金的日子在歲月的深谷裡永遠閃耀著光芒。”海浪最後成了泡沫,像極了哈羅德走了這麼遠仍然無法改變的現狀,不過也沒關係,他們夫妻間最終的理解原諒、冰釋前嫌,重歸於好就是這次朝聖的最大勝利。

走是為了更好的回來,放下是為了再養育

重新養育新的東西

人生就是不斷打碎自己原來的觀念,再重新建構的過程。

《一個人的朝聖》裡說:“如果把眼光集中在比自己偉大的事物上,他知道自己一定可以走到貝里克的”。

我也想說,如果你想寫作,那麼將一件事情、觀點、情節從無到有地創作出來,並賦予他生命,那麼結果也會不可思議。

最後,希望你能更柔軟、舒展地活著,更深情地養育著自己的所愛。昨天已經終結,這是另一個今天。